康文静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方式,同时也是诊断疾病最常用的辅助性检查方式[1]。其原理在于对机体内某些特定细胞的数目变化以及具体形态分布情况等进行详细检测,然后同正常的分布范围做有效比较,从而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准确判断,是临床诊断以及有效治疗多种系统疾病的基础,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具有关键意义[2]。但是在血常规检验期间极易受到多种因素所影响,进而导致检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并进一步加剧临床治疗难度[3]。为了能尽快发现误差存在的原因,使血常规检测结果误差率有效降低,本研究探讨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20 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5 例,女45 例;年龄16~69 岁,平均年龄(41.2±9.3)岁;合并呼吸道感染19 例,白血病5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1 例,肺炎18 例,冠心病11 例,颅脑外伤7 例,骨折13 例,胃肠道疾病15 例,其他类型疾病11 例。
1.2 方法 同已经沟通过的患者将体检时间确定好,于每天早上8:30 左右采集患者2 ml 空腹静脉血以及末梢血,然后将其置于干燥的试管中,并通过EDTA-K3对已有血液样本做抗凝处理,并进行准确记录。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样本进行有关血常规检验,并对检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的血液样本数量进行统计,然后于患者空腹状态下再次采集血液样本,之后对两次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检查期间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以及排查,对导致血液检查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系统且合理的分析,并尽快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式。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②比较不同存放时间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F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 120 份血液样本当中,有29 份血液样本最终检测结果同患者的实际病情存在明显误差,误差率为24.2%。其中导致血液样本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有患者自身因素、血液样本采集时间不科学、血液样本存放不当、血液样本送检时间过长以及抗凝剂浓度不符合要求等。见表1。
表1 29 份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份,%)
2.2 不同存放时间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比较 存放即刻、2 h、6 h、12 h 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存放时间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比较(,120,份)
表2 不同存放时间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比较(,120,份)
注:不同存放时间血液样本比较,P<0.05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血液检验方式,主要是检测分析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以及红细胞等相关项目的计数[4]。人体血液的组成主要包括有形细胞以及液体两种,而血常规检验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细胞部分进行检测,其优势在于检验数据可靠准确、操作简易等,能通过对其形态分布以及数量变化来对疾病进行有效判断,从而为临床诊断以及合理治疗疾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依据[5]。应用血常规检验方式对不同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检验,能准确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病、贫血以及感染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常规检验能为疾病有效治疗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结果,尤其是对于部分急重症患者。因此,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误差的原因进行系统且详细的分析,可以使误差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6]。研究发现,存放即刻、2 h、6 h、12 h 的血液样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20 份血液样本当中,有29 份血液样本最终检测结果同患者的实际病情存在明显误差,误差率为24.2%。其中导致血液样本检测结果发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①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精神状况、性别、年龄、运动和服药情况等多种因素均会严重影响检验结果。一般来说,就算是正常人群,其血液情况在1 d之内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患者在剧烈运动之后其机体会发生血液浓缩等状况,因而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孕妇在妊娠期体内的白细胞会迅速增多,这也极易导致漏诊以及误诊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使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一定误差[7]。②血液样本采集时间不科学:不同时间段内患者的各项机体技能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如果采集时间不当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③血液样本存放不当:未严格依据相关规定存放血液样本,使其在保存期间出现变化,其中温度不同也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例如将同一份标本分成两份放置在常温以及4℃条件下进行储存,然后对其进行检验,结果也存在差异[8]。④血液样本送检时间过长:血液标本采集之后需要尽快送检,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则极易改变原有血液性质,当血液标本不能及时送检时则需要对其进行合理保存,将环境湿度以及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9]。⑤抗凝剂浓度不符合要求:若没有严格依据相关比例加入抗凝剂则极易改变血液中各种物质计量。加入抗凝剂之后会使血液中白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而且中性粒细胞也会发生崩裂、肿胀以及消失等状况,而在这期间极易导致白细胞存在差异。
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后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①血液样本采集一定要在规定好的时间内完成,然后及时将所得样本送检处理,且送检时间控制在2 h 之内;②对血液样本进行合理的储存,及时将抽取的血液样本置入真空且干燥的血液专用管内,并对其进行准确标记;③抗凝剂配置期间需要严格依据有关抗凝剂统一浓度标准进行,确保浓度在合理范围内;④在做血常规检验期间应当主动将相关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防止因患者自身原因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10]。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期间,患者自身因素、血液样本采集时间不科学、血液样本存放不当、血液样本送检时间过长以及抗凝剂浓度不符合要求等多种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进而出现一定的误差,因而需要对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强监控,避免因各种因素使检测结果出现误差,从而使检验结果准确性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