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敏 沈雯珺
近年来,在立德树人、落实素养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立足学科育人,依据《中小学美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开展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聚焦学科能力培育的单元主旨为引导,以单元主要学科知识、知识所隐含的审美导向及人文内涵的结构化组织为教学内容,以贴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活动设计为必要学习经历,以任务驱动下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思维与体验、实践,努力使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完整经历感知、理解、内化的知识输入过程,以及输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从而使单元教学成为学生将知识习得转化为能力形成的过程。
201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颁布,提出要优化教学方式,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这样的要求引发了对单元教学赋能的新思考。2020年,上海市教研室启动了小学段“教与学方式变革”实践研究,美术学科力图在单元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撬动课堂变革的支点。
主题也称为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核心。主题画在教材各个年级几乎都有涉及,是根据明确的主题进行想象创作。其教学重点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题意,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确立主题中的典型形象,通过构图的形式或色彩的运用等方法突出主体形象。主题画着重引导学生把握和表现典型、生动的形象、故事与场景,运用线条、形状、形体、色彩、空间、肌理等造型语言进行画面表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主题画创作时,学生需要围绕主题选择素材、运用手法来组织表现,学生们面对同一主题会有不同的创意表现内容以及表现方法,创作的开放性相对较大。反思学生的构思表达过程,分析学生的主题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在主题画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围绕教师提出的主题进行创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主题的意思。首先,在解析主题阶段,教师一般都尝试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去理解,但由于教师并不太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普遍存在“自以为”的“学生视角”,不能形成更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题分析与理解反馈。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处于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初级发展阶段,受知识积累所限,他们对主题文字的内容理解以及主题所隐藏的内涵理解还不能形成较强的逻辑推理,尤其是超出学生理解范畴或缺少直观体验经历的主题。此外,目前来看,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调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与能力来帮助自己开展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导致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内涵的感受不够充分。主题理解直接影响学生的作品构思,容易造成学生作品内涵苍白。
素材是在现实生活中搜集的、与创作有关的原始材料。收集的相关素材越多,越有益于学生的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中,受课堂学习时间、学生创作空间以及教学常规的限制,学生往往缺乏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等直接经验素材的积累过程,一些可借鉴的有限素材也基本由美术教师事先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参考。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达到比较好看的效果,一些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往往会直接临摹老师范画或者是教材上自己喜欢的作品,最终造成作品雷同,缺少创意。
创作者可以通过美术作品传递自己的想法或观点,主题画是承载作者情感的载体。主题画创作,大部分是单幅画面,也可以用多幅画面的方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如连环画。事实上,多幅画面需要重复绘画人物、场景等,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率不高。其次,受美术表现能力的限制,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作品并没有完全表现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与想法。另外,受静态画面的限制,画面往往不能充分呈现故事发生过程中的情况,亦是遗憾。
基于以上问题,学科团队试图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改进,根据学生喜欢用“故事情景”表现作品的特点,站在学生具有不同学科学习经历的视角,借助信息技术媒介来进行主题画创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主题画创作一般需要经历以下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学科团队针对现状问题,结合创作环节,从“怎样解读或促进学生理解主题画创作主题”“融入哪些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主题画构思”“怎样激发学生的主题画创作热情” “怎样解决课堂中素材缺失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更个性创意地围绕主题创作表现”等问题入手,开展以学科融合为主要手段的学习活动,力图环环击破,解决问题。
图1 美术学科主题创作的一般过程
第一环节,针对学生主题内涵理解不够的问题,可以从学科融合的角度,调动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形成的能力或积累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并用美术的方式表现自己所理解的主题内涵。一是可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中已有的文字理解能力,通过文本解读来思考主题的内涵;二是可以借助信息科技课程中获得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通过上网或进入学习APP来主动了解与主题相关的历史知识、地域文化特点等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建立对主题内涵的理解;三是可以借力自然学科中的观察实验、体育学科中的运动体验,以及道德与法制学科中的生活规范等学习经历来促进对主题内涵的理解(见图2)。
图2 主题理解与学科融合的参考思路
总体而言,在主题理解环节,需要根据主题中关键要素的特征,来调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以融合学科能力的方式来促进主题理解。
如在《弄堂游戏》主题画创作中,学生关注的内容多为弄堂游戏的形式,如丢沙包、滚铁环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概念化,画面内容与组织形式较雷同。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居住在高楼中的学生大都没有弄堂生活的经历,他们对弄堂游戏的文化背景缺少了解,也不理解弄堂游戏的产生受上海传统居住环境的影响,弄堂游戏背后蕴含着上海传统居住环境中的邻里情感。于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沪语童谣、阅读有关上海弄堂生活的文章,以及设计采访有弄堂生活经验长辈的任务等,来引导学生在快乐童谣的韵律、文字与语言的描述中感受弄堂游戏特殊的文化背景与弄堂环境、生活的特点,为创作表现做好情感与知识的铺垫(见表1)。通过实践比较,学生的画面中多了石库门的弄堂元素,有了服装的年代特点,更有了不同弄堂游戏具有代表性特点的、比较生动的动态形象,用作品表达了他们对弄堂游戏的理解。
表1 《弄堂游戏》主题理解
在创作素材收集方面,以往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为主提供创作素材,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素材,学生缺乏以解决问题、自我需要为目的的主动搜集过程。在项目研究中,基于对主题理解的前提,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明确素材收集任务,鼓励挖掘身边资源,如组织学生通过自然学科学到的知识进行辨别与体验,来了解自然、生活材料的特性,收集美术材料素材;通过参与或观察体育课中的学生活动,获得人物的运动素材;利用相机、手机摄影等信息技术来记录活动过程素材等,为美术创作所需的工具材料、表现内容等做好充分的素材积累(见图3)。站在美术的视角,将各类资源转变为大量美术素材,便于学生有目的地筛选最适合主题内涵表现的情境和人物,挑选最有利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工具与材料来创作。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形成素材库,有助于学生个性化构思与表现作品。
图3 素材搜集与学科融合的参考思路
在构思作品环节,美术教师一般以草图形式呈现画面的初步构思,学生在分享构思时,经常通过语言来补充草图中未尽的内容,或者是草图后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作品构思是一个在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动态性过程,一张草图仅是一个阶段的构思结果。另一方面,其他学生需要一边听同学介绍,一边想象“脑补”具体画面或形象,这样的构思形式与分享方法直接影响构思与交流的效果。因此,研究团队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梳理构思的创作要素以及创作构思的顺序路径,用结构化的文字与具象的草图相结合,来提高构思的品质与分享的效益;引导学生撰写情景剧本来帮助他们理顺故事发展的顺序,丰富画面内容。将草图与思维导图、情景剧本相结合的构思形式,有利于学生明确创作要素,厘清创作思路,丰富创作细节,为创意性、个性化主题创作打下基础(见图4)。这样的构思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规划的意识与能力。
图4 构思作品参考思路
主题创作最终需要视觉化直观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团队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需求,启发学生多样的表现方法。教师通过美术欣赏拓宽学生创作表现的方法,如丰子恺先生图文结合表现主题的方法、多格漫画中分镜头表现情节的方法,利用“少儿动画创编机”这一新的信息技术设备来引导学生动态表现故事发生的过程等(见图5)。学生根据丰富的构思内容,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选择适合的表现方法,形成的美术作品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图5 创意表现参考思路
经历完整主题画创作过程的学生,亦是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进行创作的过程,其收获的不仅是精彩的美术作品,更通过主题画创作建立学科联通,在面对美术学习实际问题时,综合运用各学科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形成综合素养。
通过研究团队基于问题解决的教与学改进与实践,我们得到了以下收获。
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基于学科问题解决的需要,提高了教师打破学科壁垒,主动开展学科融合教学的意识。
第二,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借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补充关联内容,完善了单元教学内容结构。
第三,在资源支持教与学方面,利用校园资源,选择信息技术资源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了技术手段,优化了教与学方式。资源支持下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真实发生。
第四,通过情境创设、任务设计来优化融合性活动,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共赢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在体验分析、自主探究等开放式情境活动中发现问题,调用各学科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美术表现能力的形成。
在素养培育导向下推进美术教育实践,我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时,更需要以学生立场进行思考与改进。这样的课堂教学变革需要美术教师提高理念理解与美术专业水平,开阔文化视野,才能透过问题的现象看本质,这是实现综合素养发展的首要前提。
学科融合的活动设计与实践,需要教师不仅熟悉本学科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还需要了解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在发现问题时全面系统地分析成因、整体架构、针对性施策,进而解决问题。这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科融合的活动设计与实践通过美术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资源利用的变化,使美术活动的教与学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促进美术课堂教学的变革,这也许会成为“未来的教学‘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