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海宁支行,浙江 海宁 314400)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有利也有弊:从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方面来看,市场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价值;但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面来看,则出现了许多挑战与难题。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看,商业银行需从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着手,在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和操作程度等多角度进行优化,从而在加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
经济金融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外部危机正在通过贸易、外需、产业链、资本流动、金融市场、外汇等途径向国内传导。同时国内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存在,贸易战影响深远复杂,这些都加大了经济整体企稳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减慢,多家银行共同争抢优质企业的贷款,使得不良贷款增加成为银行业的普遍现象。关于信贷风险的增加,既有外部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又有商业银行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宏观政策因素来看,“调结构,转方式,去产能”的措施导致部分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经营遭受巨大打击,部分企业甚至关停,严重影响了资金回笼从而导致无法按期归还贷款。从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因素来看,存在不良贷款双升和银行自身内部的控制不到位、制度的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设计和制度执行显得非常重要。
1.不完善的组织架构。当今社会,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已在我国商业银行初步成形,但是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仍有待进行科学的完善。
2.单薄的内部风险控制文化。目前商业银行对员工业绩的考核还是把经营业绩数量放在第一位,在人员配置上把业务骨干安排在经营条线,对于风险控制条线的重视程度不足。
1.客户信用调查系统不够完善。在信贷领域的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相对较好,但仅局限于对客户财务报告、年报材料的分析,很少会委托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估,企业信贷申请材料中也缺少专业机构的评级资料。
2.风险控制手段单一。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储备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不足,人才结构不完善。在客户信用调查的风险分析中,定性分析占据了较大比重,风控人员在进行风险预测时经验主义和主观判断较多,普遍缺乏客观的科学判断。
3.信用审查流于形式。商业银行经营部门和营销人员业绩压力大,导致信用审核不严格,有的甚至是走过场。银行在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前,会对客户进行一系列的信用评估。要想获取客户的实际数据,依靠银行网点营销人员对其进行调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销售专业水平大幅度提升的需求使得营销人员会减少大面积的信用审核,从而达到提升业绩的目的。
面对世界经济贸易带来的重大冲击,在全面做好“六稳”,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任务中,商业银行起着重要的稳定性作用。风险内控工作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本色,未雨绸缪、精准研判、主动作为、精细管控,加强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风险内控管理水平,强化风险内控创造价值的能力,以更大作为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组织日常运营和开展信贷业务时的综合表现,也是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体现。商业银行如果要进一步强化信贷业务的内部风险控制,就需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建设。要涵养风险文化底蕴,强化内部风险文化约束,“稳健、审慎、全面、主动”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总结和提炼。要深刻理解风险文化新内涵,深植风险文化理念。要创新教育方式,持之以恒开展文化理念引导。开展好风险文化现场巡讲。通过视频讲解、政策专刊,推动风险合规制度要求在全行传导落地。要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使风险合规文化入脑入心。以警示教育为载体,以案例复盘剖析整改为手段,开展以案促改活动,强化各级经营人员的风险合规意识,在全行进一步营造“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想违规”的浓厚氛围。
商业银行可以设置本单位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完善内部的制约机制和问责机制;可以通过内部风控部门对具体的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预估和评级;也可以依托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全行员工开展风险管理业务培训,从而使商业银行全体员工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的价值,提升风险管理的工作能力。
商业银行要在实践中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专业化风控人才队伍。风控人员要敢于主动揭示风险,敢于做风险预警的“吹哨人”,敢于发出建设性反对的声音。风险内控管理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需要商业银行全行各条线、各机构的参与配合。全行各机构都要关注本机构、本条线风险内控人才培养,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专业化风控人才队伍。要鼓励员工跨部门、跨条线进行业务学习,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相对成熟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风险控制计量工具并根据各自实际加以吸收应用,目前特别是要引进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定量分析工具,用科学的定量分析来弥补传统定性分析工具的短板。要对信贷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同时进行科学的定量测算,从而正确评估信贷产品和信贷客户的风险等级,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监控、风险预警和信贷审批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基础和创新原动力,大数据帮助金融行业实现信息化转型,不仅仅体现在对传统银行财务相关指标的直接影响上,也体现在对商业模式变革的推动与重构上,特别是大数据信贷产品的涌现,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强化协同联控,构建全面主动智能风控体系。数字经济时代,在金融载体的泛网络化下,金融风险表现出多样化、隐蔽性特点,风险防控难度加大。商业银行必须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强化前中后台的协同联控,构建全面主动智能风控体系。落实网格化管理,强化责任落地。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职责进党委,进一步明晰商业银行各部门的风险内控职责边界,形成风险内控网格化管理体系。围绕监管焦点,牢牢把握风险管控主动权,充分发挥约谈机制在风险内控工作中的作用,将风险事项抓早抓小,把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要强化协同控险,发挥“三道防线”合力。进一步发挥重点业务发展和主动风险防控联席例会机制,对新业务和业务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做好信息共享与协同,主动管控风险,促使“三道防线”为防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风险提供必要制衡与有力支撑。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是经营管理的“生命线”,应紧绷资产质量管控这根弦,充分认识、揭示潜在风险,持续加大风险化解处置力度,筑牢底板。强化信用风险统一监控,加强对客户的“穿透式”管理。使信用风险管理全面覆盖对公和对私信贷、线上和线下,严格审慎分类,完善风险信息共享,预防风险交叉传染。随时掌握辖内资产的情况、摸清风险底数,通过风险分类、贷后会议等机制做好自身“体检”。贷款申请时,营销人员根据信贷客户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要对客户进行相关的外围风险调查和内控风险调查,在此基础上由经营部门提出其是否符合风险控制的初步意见。风险管理部门可以依据经营部门的意见对信贷客户进行全面审核,对于客户行业的选择要理性和客观,不全部选择目前资本最集中、最热门的行业,要从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分析,否则会引起金融机构的同业不良竞争,也会造成商业银行间的授信过于集中,从而给银行和企业带来较大风险。
在贷款发放后,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员要对客户资金使用是否合规进行检查和监控,要对贷款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回访检查。此外还要了解信贷企业主营业务行业和主要关联企业经营状况,关注企业主要高管人员变更情况,特别是要了解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发现有苗头性问题,要及时对信贷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风险调查,如果企业出现了影响贷款回收的较大风险,应该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及时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和反馈。同时还应对抵押物进行实时监督,杜绝借款人一物多贷的现象发生,必要时,商业银行可以定期去借款人处进行抵押物盘点和监督。
对于积极寻求改革和发展的企业而言,优秀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其在改革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其经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应当拥有完备、科学的信贷管理制度,需要建立长效、健全、可持续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有助于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鉴于此,商业银行必须坚持落实并贯彻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确保商业银行健康、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