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洋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方公司,北京 10000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审计工作也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工作途径,所以发展出与现场审计相对应的远程审计模式,远程审计借助特殊的技术实现实时审计。这种工作模式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也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从实践结果来看,该模式的应用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审计成效,需要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致力于解决相关的问题。
远程审计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对需要审计的单位的经济活动展开频繁、实时的审查、督查工作。在该模式下,审计人员可以在单位内部自主查询、收集、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开展具体流程,达成工作目标。该模式一方面支持实现跨空间的操作,另一方面支持和满足频繁且即时的操作需求。该模式的提出大大提高了单位的工作效率,缩短了工作时间,拓展了审计覆盖面和深度,同时也减少了人员来回奔波的次数。
该模式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主要依靠以下技术:一是IMS系统。这是对单位内部业务活动进行标准化和流程化管理的综合信息系统,覆盖到单位的各项业务层面,如财务、技术、管理等。二是业财一体化管理系统,主要是负责这项融合操作的进行,将各项业务工作以及财务操作相融合,将各自的数据结合在一起,达成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并为内控和决策提供支持。三是云筑网,归属于某个公司,主要用于施工采购操作,是电商平台的一种。该平台允许线上招投标、线上交易并付款等。四是PMS系统,主要是对建筑单位施工项目进行现场记录和管理,管理范围涵盖所有施工行为。五是OA系统,其应用最为普遍,主要覆盖企业内部关于办公室、公文、档案、新闻、内部信息等模块的工作。
远程审计和现场审计实现有效衔接是建立在功能强大的审计软件基础上的,而后者又是建立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2020年用友软件公司就推出了远程审计服务,专门开发软件用于支持这项工作的落实,支持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按照该模式的要求开展工作。该软件的使用建立起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之间需求资料的远程安全交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疫情期间工作不便利的问题,也减少了疫情防控期间人员外出和聚集而产生感染的风险,从而节省了行政费用和审计人员整理资料的时间。
现场审计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及时在工作对象单位中收集查证资料及证据,同时方便与后者的员工及时开展信息交流与求证。但受新冠肺炎疫情或其他情况影响,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受到一定制约,想要直接获取资料、延伸调查取证、当面征求意见等遇到一定的阻碍和难题。在这一背景下,为了避免影响工作,就提出了远程审计模式,同时部分机构为提升特殊环境下的工作质量,提出了该模式应用的相关要求。如2020年广东省出台的《广东省审计厅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审计环境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关要求的通知》就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寻求更加便利有效的审计取证方法,并明确提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远程取证。特别是对于存在客观条件制约,需要进行观察、盘点、拍照等方式取证的,远程视频技术就可以支持实现远程取证。
相关工作中,大部分属于普遍性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过去审计人员进行现场审计主要是开展这部分工作,耗时耗力,也在路途上浪费时间。在大数据形势下,审计机关积极寻求信息技术的使用,用于审计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很多单位都存在工作量大、任务多、人员不足、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问题,而应用审计信息化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减少人力和财力投入的同时提升审计工作成效,所以很多审计机关都在探索构建远程审计体系。一方面,这可以促进远程审计数据模型更加完善,挖掘新模式下审计工作的规律和趋势性问题;另一方面,模型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并提出预警,实现对重点领域的常态化监控,推动事后检查向事中审计、事前预警转型。
远程审计可以用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将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衔接,利用移动终端协助上传现场工作资料,提高远程审计人员获取信息的效率。如汕头市开发的“远程审计”APP,这款APP可以在手机上使用,支持对各类需要现场检查的审计项目,其中的精准扶贫模块可以借助信息填写和图片传输的功能开展工作,贫困村的村委人员可将各单位的营业执照、职业资格证书等上传,节省了审计人员现场检查的时间和支出。
该模式的开展需要审计对象双方的员工进行密切接触和沟通,获取全面的信息。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不重视这项工作,不能有效配合,对于工作事项参与度较低,就无法保证远程审计的工作成效,在开展交互式审计活动任务时更是如此。
远程审计模式下,双方并不是面对面地沟通,而是视频或者语音沟通,这样会降低沟通效率,特别是复杂的多部门、多人交流的问题,或者要求长时间交流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有可能受到干扰,不能及时搭建交互渠道。同样,远程沟通形式下,如果对象单位的员工提供伪造或虚假的信息资料,审计人员也无法及时发现。
审计人员固有的信任及审计习惯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很多审计人员因为长期的工作经验,更习惯进行现场审计,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证据,进行沟通、判断等也更具真实性,可以保证工作过程中的信任度。而远程审计模式与之相反,很多审计人员不太信任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或最终的结果。远程审计缺乏指导规范,工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不足,在目前使用的审计准则及指南中都没有对此给出规定或者工作意见。另外,远程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过高,是建立在网络和软件基础上的,如果网络信号不好、软件出故障就可能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远程审计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较高,信息化传输模式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风险控制。首先是对系统安全防护机制进行管理,做好安全防护,并实施权限制,按照权限划分允许使用的板块,避免出现越权行为或者欺诈操作。其次是建立防护体系,定期检查系统和保密措施的完整性,避免出现漏洞和错误。再次是明确审计软件与系统的接口,定期维护软件,及时修订补丁。最后是增强审计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制度操作,尽量不要出现审计信息被遗失、损坏等情况,保证所获取信息的完整性。
审计人员需要结合实际,在合法的基础上探究远程审计取证方式,保证取得的资料和证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比如,视频录像、多人视频会议等技术可以实现证据的远程传输,由被审计单位进行线上确认。如果被审计单位无法确认,可以征求其上级单位或主管部门对审计结论的意见作为替代。
该模式的实施需要建立供双方沟通的信息平台,支持两种工作模式的衔接。监理现场审计作业系统,规范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标准化长效机制,确保现场采集的信息合格与可用;建立审计大数据中心,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审计信息模型,支持智能远程审计。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管理,通过固定工作人员、岗位和责任,明确权责划分,对工作进程实施全过程监管,并满足频繁出现的业务处理需求。
随着信息化平台系统越来越成熟、完善、全面,加之语音、视频工具、远程会议技术等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各个单位都已具备一定的远程化审计条件。这些条件的出现推动了远程审计模式的发展,其虽然不能完全代替现场审计,但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顺应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支持相关单位在审计远程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能够为提升审计工作的便利和高效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