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语
钢琴作品《兰花花》,是汪立三先生以民歌为题材改编创作的作品,是一首对原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作品。作曲家汪立三先生长期深入群众生活,从民间歌舞音乐中,将那些有民族风的题材融汇到钢琴创作中来,使得作品具有很浓郁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气息,因此他的作品倍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钢琴曲《兰花花》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钢琴曲《兰花花》是汪立三第一首显露自己创作才能的作品,作于1953年,当时他仅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一个低班学生。[1]汪立三,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四川犍为县人,代表作有钢琴曲《兰花花》、《在阳光下》、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钢琴套曲《他山集(序曲与赋格五首)》等。
《兰花花》原本是一首陕北民歌。歌曲讲述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陕北女子兰花花,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但却被逼嫁给地主,最终不甘受到迫害,勇敢地进行反抗的故事。歌曲《兰花花》运用信天游“兴”手法叙述的形式,赞扬了兰花花的勇敢,同时也歌颂了她这种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不屈性格。汪立三先生就是以这首陕北民歌为题材,改编出了《兰花花》这首具有叙事性的钢琴作品。
从汪立三先生的作品分析来看,他的创作风格,一是中西兼收,自然洒脱,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二是根据原民歌所叙述内容,对原曲调进行变奏处理,手法个性独特,与众不同;三是创作的素材具有很深的含义,具有群众化特色。钢琴作品《兰花花》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技法结合,用民族音乐色彩性调式和声编写,成为既有民族特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新音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
我国在新中国建国之后的钢琴作品创作中,可以概括为以下的几个特点:1、是“洋为中用”的实践,是作曲家们将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的创作思维结合,很自然的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例如汪立三先生改编的《兰花花》,就是D羽调式与d小调相结合的一部作品[3];2、是创作带有标题的钢琴曲,有了标题就更能体现出意境,这样也使钢琴音乐与文学更加密切相连,《兰花花》直接用歌曲的名字作为标题,让弹奏者对作品有熟悉感,更容易以去理解作品;3、是作品的旋律大多以民间音乐或民族调式为主,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容易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兰花花》中D羽调式贯穿了整部作品,其中也有转调到降E羽和G羽调式上的;四是在和声方面,出现了多音叠置的和声,比如纯四度和纯五度的重叠,使音乐的中国韵味更加浓郁。
《兰花花》最初是一首陕北民歌,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汪立三先生直接用了它的主题音乐,使改编后的钢琴曲《兰花花》依旧保存着浓郁的陕北民歌的音调。以《兰花花》等作品为代表的信天游,它的特点是节奏舒展,声音嘹亮,而且有些作品的旋律起伏大,有些又显得很平稳,有的音乐很豪迈,有的又很柔缓,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让我们在钢琴创作方面有了更多的灵活性。由于陕北民歌所具有的浓郁的地域特征,因此由陕北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4]通过聆听和演奏汪先生这首《兰花花》钢琴作品,就能使我们很真切地感受到陕北地区人们善良朴实,勤劳持家,面对艰苦生活依旧乐观坚强的面貌,使我们仿佛能看到音乐所处的历史背景,想象到故事所发展的各种情景,并去深思当时的社会。
在汪立三先生改编的钢琴曲《兰花花》中,有许多的速度、力度和表情术语标记,通过分析这些记号的标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汪立三先生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作品中,明确标注出Lento(慢板)弹奏的速度是48,Andantino(小行板)弹奏速度是72,Piu mosso(更快地)弹奏的速度是80,Grave(庄板)弹奏的速度48,Agitato(激动地)弹奏的速度是126,Appassionato(热情地)弹奏的速度是96,还有多处a tempo(回原速),这些术语所要求的速度由慢到快,既提示我们弹奏时的速度,又提示我们给作品的分段,使作品的结构很清晰地展示出来。[5]当然,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音乐术语,如谱例二,弹奏motto accel时是极速地加快,弹奏ff时的力度极强,calando要求弹奏时要渐慢及减弱,sotto voce要弹出低声的音乐,与前面多处的重音记号进行对比,这些都能让我们更准确地去理解作品和表现作品。
在《兰花花》这首钢琴作品的创作中,汪立三先生根据音乐的旋律和情感来组织和声,创作大胆自由,丰富了《兰花花》的艺术效果。创作中他运用多音叠置的和声,比如纯四度和纯五度的重叠,并在五声性的旋律上配置大小调和声,将民族特色的音调同西方大小调和声完美结合;同时也用了许多变和弦以及不协和和弦,例如在第35小节中,将调式中的宫音与变宫音同时放在一个和弦之内,产生出不协和的和声效果,使得作品中人物情感得到很好的宣泄。
汪立三先生改编的这首钢琴曲《兰花花》,共有88个小节,是由A+B+A1三个部分构成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
作品的第一部分A部分(1-16小节),由主题a(1-8小节)和a1(9-16小节)组成。
从第1小节到第8小节,是乐曲的主题部分a乐句。将歌曲《兰花花》的主旋律直接作为开始,使旋律如歌声一样缓缓地流淌出来,描绘出一位善良美丽的陕北姑娘形象。1-2小节左手是双音和声伴奏,右手是单音加上最后两拍标有pp记号的和弦,在弹奏时用慢速弹奏(Lento),需要控制好手的力度,下键速度缓慢,触键柔和。弹奏一二小节只需用一个踏板,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音乐和声的连贯。这个乐段一定要注意好分句,手腕做好呼吸换气动作。
a1是9-16小节,是主题旋律的第二次出现,它与主题音乐的区别,就在于速度、旋律和伴奏织体的变化。演奏速度用的是小行板(Andantino),而主题刚开始出来用的是慢板(Lento),所以此刻弹奏时速度稍快一点。在右手的旋律上,我们可以看到,第11-12小节的旋律比起3-4小节提高了八度,弹奏的是小字二组和小字三组的音。而13-16这四个小节的旋律,是通过八度和弦组成的,弹奏时要注意右手和弦的整齐连贯,旋律音突出,弹奏的力度也要由渐强到渐弱变化。左手的伴奏织体上,第9-12这四个小节的低声部采用的是切分节奏,注意左手触键的弹性,让音乐更加流动。13-16小节的伴奏织体是十六分音符组成的短小琶音,要注意音的均匀和流畅。通过第一次变奏,使乐曲听起来比主题部分更丰富,更有韵律感。
乐曲的B部分(17-61小节),与前面的A部分形成对比,在速度和情绪上都有很大的变化,是作曲家对兰花花人物内心的描刻,表现兰花花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和她坚贞不屈的性格。
第17-34小节是B部分的b乐段,描绘了兰花花被逼迫嫁给地主时的恐慌焦灼情绪。其中17-24小节,旋律出现在左手,右手为伴奏音型,演奏时要突出左手声部旋律,右手分解和弦要轻巧,同时注意把右手双音的旋律音略微突出。25-34小节又回到右手高八度的主旋律,左手为伴奏。这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不同声部在进行歌曲轮唱。所以在弹奏这部分音乐时,一定要清楚主旋律到底是在哪只手上,同时伴奏部分的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也要弹奏清楚准确,声音不喧宾夺主,但又不失流动性。在指法上更要严格规范自己。速度和A部分比较而言,明显要快一点,第33小节提示我们弹奏时是极速地加快(motto accel),到34小节又渐慢下来,为接下来的音乐做准备。
35-43小节是中段的连接部分,这部分用了许多不和协的和弦,还有许多力度记号相结合,加重了乐曲的悲剧色彩。体现了兰花花孤独无助,被封建势力逼迫下的哀怨情绪。在35-36小节出现了全曲的最低音降E,并标注了ff这个力度记号,右手又有重音记号,更加强调兰花花此时的痛苦愤怒。弹奏时手要提前做好准备,下键整齐到底,运用臂力弹出强音的效果。在42-43两个小节中,声音减弱,但左手伴奏中出现了切分节奏,在弹奏时速度加快,为的是与后面部分相连接。此时的音乐是暴风雨来之前的宁静,提示我们接下来兰花花会英勇反抗,会有更加激烈的音乐。
乐曲(44-61小节)是B部分的c乐段,这是全曲高潮的地方。速度和情绪上都与之前有了很大区别,表现了兰花花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和控诉。速度(Agitato)要求是最快的,这部分的右手是连续16个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左手是一连串以下行为主的双音音阶。在弹奏这个部分时,需要弹奏着有着良好的手的基本功条件。弹奏最初阶段应该先慢练,把这部分的十六分音符弹奏清楚连贯准确后,再逐步回到原速弹奏。这个乐段要求演奏:首先,手指快速触键,下键和离键都要快,手指要敏捷的交替,避免声音“粘连”不清晰。其次,应当低指贴键弹奏,用最小、最少的手指动作,演奏出清晰而富有颗粒感的声音。低声部的双音连续进行,可以采用跳奏的方式,使之短促而富有弹性,存托出旋律的躁动不安。[6]44-49小节出现了二拍子和三拍子的交替变化,变化的拍子让音乐听起来更紧张,张力十足。延音踏板可以在每一拍的第一个音点一下,加重音乐表达的语气效果。这个段落的演奏,演奏者一定要情绪饱满,把兰花花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第62-88小节是《兰花花》全曲的再现段A1部分,是主题旋律的第三次出现,这一段对主题进行了扩展延伸。这部分的速度标记为每分钟96,较A部分的速度要稍微快一些,所表达的情绪要比前面主题音乐出来更加饱满、高亢、嘹亮,将兰花花勇于和封建礼教抗争的人物形象更加升华。在弹奏时要把握好速度和节奏准确,并且要求弹奏八度和弦的力度更强,手指贴键,运用躯干和身体把力量推到键底,奏出丰满的音响效果,以此来突出音乐主题的升华。
第75-88小节是短小的尾声部分,它与B部分的35-43小节相似。这部分几乎是每小节都有音乐术语的提示,弹奏时要留意。从82小节开始的主持续一直延续到最后,让音乐变得安静,逐渐消失,弹奏时要注意2/4拍和5/8拍的变化,手的力度控制好,既轻缓又要使音乐连贯。这部分展现的是兰花花最终没能逃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压迫,故事以悲剧结尾,令人哀伤。
汪立三先生改编的《兰花花》这部钢琴作品,由于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情,至今都被人们广泛的弹奏和评论。因此在弹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来更好的演奏诠释这部作品。不仅是汪立三先生改编了《兰花花》,还有其他作曲家也改编了《兰花花》,他们的创作都来自生活的灵感,都饱含浓厚的民族特色,都对弘扬我国民族音乐做出巨大贡献。作为未来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立足于本民族音乐学习,向汪立三等老一辈音乐家一样,努力把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并创新,让更多的人们都了解、热爱我们民族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