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羽
2008 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其第三十四条规定,工程建设应尽可能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自2015 年起,国家将城市历史资源保护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合肥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为了响应2017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通知》,合肥市开展了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与历史建筑普查,并建立“一处一档”制,完善建筑信息档案。为了发掘其他未纳入普查范围历史建筑,市规划局于2017 年10 月至12 月发起“借您慧眼,寻找身边的历史建筑”活动,呼吁广大市民一起努力,提供线索,寻找身边的历史建筑,寻找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2018 年,《合肥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出台,包括长江饭店、大钟楼等十六处收录第一批建筑名录的历史建筑在年底前完成挂牌保护工作。
合肥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数量较少,且多建于新中国成立后,普查数据显示建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建筑仅存8 处。承载合肥历史的部分建筑如四牌楼新华书店、省委党校老教学楼等因城市建设需要现已拆除。2017 年的合肥市历史建筑普查显示,符合普查标准的历史建筑共计1688 处,其中居住建筑占比约65%,工业遗产类建筑占比约13%,用于商业、办公、文教等的历史建筑占比约22%。继2018 年《合肥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出台后,2019 年,第二批历史建筑建议名录发布,新增安徽大剧院、百货大楼等53 处历史建筑,展现了20 世纪50 年代到20 世纪80 年代的合肥市代表性建筑及工业遗产。
合肥市部分历史建筑已在保护原址的前提下完成了建筑的再利用,多用于被改建为美术馆、博物馆及艺术中心。2010 年,合肥化工厂原厂房被改建为香樟雅苑1958 艺术博物馆,让承载城市历史的老工业厂房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让艺术更亲民,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曾经的安徽省合肥监狱在2019 年改建为文化创业园区——合柴1972,用于展示合肥的家电产业及其发展史。
历史建筑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对建筑的理解来了解这座城市的内涵。建筑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也是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纽带”,历史建筑见证了这座城市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沧桑变化,一旦被破坏,便难以再恢复。即使是一座破旧不堪的历史建筑,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痕迹也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再逼真的仿古建筑,也会因缺乏文化内涵,而导致其无法与真正的历史建筑相提并论,人们对历史建筑的精神寄托更不可能体现在仿古建筑中[1]。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合肥所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数量并不算多。为了保护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并将其留给后人,对现有历史建筑的保护更加刻不容缓。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在2060 年达到“碳中和”。建筑业占全球能源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近40%,作为建筑行业规模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建筑使用过程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国家碳排放总量的20%。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9)》显示,全国碳排放总量达峰之后,建筑行业的碳排放仍将持续增长9 年。这意味着中国能否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建筑业的表现。建筑碳排放简单来说就是建筑物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即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日常使用及建筑物拆除所产生的碳排放。相比于拆除既有建筑再建造新的建筑,在原有建筑物上进行合理改造并投入再利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物拆除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合理地利用历史建筑可以减少建筑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城市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017 年的“借您慧眼,寻找身边的历史建筑”活动让人们意识到了历史建筑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历史建筑的必要性。然而关于历史建筑该如何保护,怎样投入再利用,被投入再利用的历史建筑的最终用途,这些过程主要由政府部门主导,鲜有群众参与。从而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政府花费资金改建并投入再利用的历史建筑并没有达到设计之初的预期。
目前合肥市已对第一批和第二批收录历史建筑名录的建筑实施了挂牌保护以及档案制管理,并对部分历史建筑进行了改建和再利用,然而并非所有的建筑都得到有效管理。2010 年,改建为1958 艺术博物馆的合肥化工厂原厂房曾因将工业遗产与现代艺术结合的独特风格而轰动一时,然而因为缺乏有效管理和对周边地区的合理规划,博物馆使用率低下,现在大部分场地已经被附近居民用作棋牌娱乐的场所。同样,作为合肥标志性历史建筑的李鸿章故居和明教寺教弩台旧址虽已得到保护,但保护模式相对孤立,缺乏整体性,与周边淮河路步行街的商业气息显得格格不入。
合肥市政府应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规模,不仅仅是合肥市区,历史建筑的普查和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扩展到县及乡镇。用于保护历史建筑的相应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平台及广告投放的方式呼吁人们参与到保护历史建筑的过程中来。
4.2.1 社会可持续
合肥的历史建筑保护及再利用过程需要提高居民的参与度,以此来促进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上海的“田子坊”是上海市政府通过对泰康路的马路集市,周边的工厂及仓库进行设计改造而建成的新型创业产业园区[2]。现如今,“田子坊”不仅成为上海市知名景点,也是上海市创意产业的集聚地。“田子坊”的改造采用的是一种以居民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运作模式,居民们为保护及改建提供了有效意见并参与了全过程。这样居民参与度极高的历史建筑改造不仅能够帮助政府完善改造方案,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意见不合而导致的政府方面和当地居民的矛盾,加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促进区域内的和谐发展。
4.2.2 经济可持续
因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将历史建筑的周边区域进行大规模改造,成都大慈寺的保护和周边区域的开发利用成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合肥进行相似的历史建筑保护及改造具有借鉴意义。除了对大慈寺进行修复和维护,当地政府更致力于利用周边区域打造新式的公共空间。作为开放式、低密度的购物中心,太古里主动融入周边老建筑、老房子及院落,并利用水景,雕塑,绿化等对其进行点缀,不仅将大慈寺的传统风格做到了区域性扩展,同时也形成了新式商业街区布局。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商业形式。由此可见,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商业开发具有一定程度的共生性,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商业多样化发展,新的公共空间不仅为历史建筑周边区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区域就业率。但同时也要协调历史建筑与周边区域开发、经营模式的融合度与统一性,确保两者都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4.2.3 环境可持续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从而达成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增加绿色施工技术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污染产生。施工过程应尽量保护建筑原址,并避免对周边土地资源的破坏,避免对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及噪声污染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另外,针对施工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需要制定严格的控制及管理标准来控制施工扬尘与废气的排放。另一方面,对老建筑的保护更新过程可以更换其不符合现在环保标准的设备及材料。比如建筑内部可以更换更节能的供热设备,可以为建筑配置太阳能及光伏发电板等。
近年来,随着合肥市的城市扩张及城市结构的升级,众多历史建筑正在遭到破坏乃至慢慢消失。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符号和精神代言人,保护历史建筑迫在眉睫。特色城市的建造需要以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为主、多种发展方式为辅,将城市特色的延续与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完美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