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成为大明星
——著名沪剧演员华石峰的沪剧缘

2021-11-25 17:20陶一铭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沪剧松江小妹

陶一铭

我对华石峰的最初印象是他在电视上的形象:一是他在《主仆情缘》里饰演女主人公黄慧茹的哥哥黄仁昌;二是他演唱《秋海棠》《半夜夫妻》两个唱段的电视录像。真正见到华石峰本人,是在2009年2月21日,在闵行华漕陶家角的一个活动室里。那天我和朋友一起去观摩沪剧老艺人组织的戏班表演,都是即兴发挥的幕表戏,正巧是华石峰主演《合同记》,他扮演男主角王清明,唱腔洒脱、韵味醇厚,出场自叹一段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把一个落魄书生演绎得惟妙惟肖。我连看数天,渐渐迷上了华石峰。

有一次去徐泾金云村看华石峰演出,我想帮忙敲板,有位老先生告诉我说,华石峰对艺术很严谨,特别注重板眼,如果敲错会被他批评。我听后虽然有点紧张,但还是硬着头皮尝试了一下,整场戏我都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他的每一句唱腔,生怕出错。结束后,我主动求教华石峰,问板敲得是否正确。平时严肃的华石峰露出了微笑,点了点头说,不错不错。从这以后,我感觉和华石峰拉近了距离,我们无话不说,成了忘年交。

一、放牛娃寄人篱下

华石峰出身沪剧艺人家庭,父母都是沪剧演员。他的父亲叫华新庆(1907—1939),青浦练塘四农人;母亲马小妹(1919—1974),金山枫泾潮泥滩人。旧时沪剧艺人按地域划分为“东帮先生”“西帮先生”和“北头先生”,他的父母长期在松江、青浦、金山、平湖、嘉善一带演出,所以就被称为“西帮先生”,在当地颇有知名度,提起马小妹,更是无人不晓。

马小妹的父亲在潮泥滩开一爿茶馆店,经常有沪剧艺人前来演出。马小妹自小痴迷沪剧,不顾父母反对,独自跟着戏班学艺,四处漂流。此后马小妹认识了同为沪剧艺人的华新庆,于1936年结为夫妻。1938年儿子华石峰出生,父母忙于演出,全靠外婆照顾他,外婆对他非常宠爱,还给他取乳名阿宠。1939年,华新庆带着班子离开松江,一路摇船来到嘉善姚庄附近卖艺。因遭日军队长残害,华新庆在这一漂泊的破船上离世,年仅33虚岁。这时阿宠才1周岁,无奈之下被母亲马小妹送到潮泥滩娘家,让外婆照顾。华石峰6岁时,为了生计,外婆带着他到松江跨塘桥寻找马小妹,隔年将他送进了松江尖角亭小学读书,老师特为他取了学名华新民。阿宠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老师也很喜欢他。但才读了三年半,因母亲无法承担学费,阿宠只得含泪辍学回家。常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马小妹无法将儿子留在身边,执意将年幼的阿宠送到丈夫华新庆的老家练塘,托付给亲戚照顾。

虽然阿宠的父亲早已去世,但是在老家还有祖上留下的两间房子在阿宠名下,所以马小妹一心要把儿子送到乡下。在乡下,阿宠只能依靠年长的堂兄堂嫂照顾。阿宠起先在堂兄阿秋家住了一年,后来又到堂兄阿好家住了一年半,表面上是让亲戚照顾,实际上是帮忙干农活当放牛娃,晚上爬到牛厢里睡觉,所谓“牛厢”,就是在牛棚上搁几块木板而已,据说青浦的放牛娃都是这么睡的。在练塘的两年半里,华石峰饱尝艰辛,经常遭受打骂和虐待,吃不饱、穿不暖,如同乞丐一般,每天吃的就是饭粢汤(锅巴烧粥)。阿宠毕竟年幼,寄人篱下,只得默默忍受。

华家祖辈都是泥瓦匠,一次堂兄阿好出远门干活不在家,堂嫂叫阿宠去田里干活,华家种的田隔着一条大河,必须摇船过去。堂嫂抱着孩子坐在船舱里,阿宠在船艄摇橹。行至三叉塘时,水流比较急,而且是逆水而上,年幼的阿宠用尽全身力气也摇不动,船舱里的嫂子非但不帮忙,反而说三道四。阿宠听后,气不打一处来,丢下橹,任凭小船漂流。小船顺着水流漂到岸边,阿宠独自上岸回家,吃了几口冷饭就爬上牛厢睡觉。心里有气怎么也睡不着,他感觉这样下去一定会饿死的,反复思量,决心去松江找母亲。当晚,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睡在一起,年龄相仿又同是放牛娃的堂兄华小弟。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阿宠就壮着胆子出发了。一路饥饿,摸索到了松江,匆匆赶到跨塘桥花园浜母亲的住处,时间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房东老太看来者衣衫褴褛,顿生疑惑,等阿宠说明原委后方才认出,老太不由老泪纵横、心酸不已。得知阿宠一早出门还没半点东西下肚,急忙拿出一大碗饭给他吃,唯一的一碗菜是黄豆芽烧油豆腐,虽然仅有一个菜,可是阿宠吃来觉得鲜美无比,至今难忘,他给这碗菜取名“思苦菜”来激励和鞭策自己。

房东老太告诉阿宠,马小妹已经搬家,关照丈夫沈小弟带阿宠到黑鱼弄凤凰山桥旁马小妹现在的住处。到后阿宠推门,只见外婆一个人在家,他哭着扑在外婆怀里,外婆看到外孙如此模样更是抱头痛哭。第二天,外婆带着阿宠乘船前往叶榭,她告诉阿宠,马小妹迫于生计嫁给了拉琴的沈嘉良。到了叶榭,祖孙俩找到了马小妹。看到儿子的到来,马小妹并不高兴,她告诉阿宠,自己没能力收留他,如果留在身边,每天要贴两角饭钱,根本付不起,硬是要送阿宠回练塘乡下。阿宠听后痛苦不已,紧紧拉住母亲的衣襟不肯放手,死也不愿再回老家,哪怕是沿街乞讨也要和母亲在一起。看着可怜的阿宠,马小妹心如刀绞。剧团里的同行劝马小妹,还是让你儿子学唱戏,好歹有口大锅饭吃。阿宠一心只想念书,根本不愿唱戏,可是在如此艰难的选择面前,为了生存只得选择学唱戏,14岁吃上了“开口饭”。

二、学艺成为大明星

马小妹所在的剧团当时叫松江县沪剧改进协会,成立于1951年,由散落在松江一带的流动艺人组成,固定在岳庙里的一个小剧场演出,有时也要去青浦、金山、松江跑码头演出,对外挂牌命名为群力沪剧团。这个庙宇殿堂改建的剧场也叫松江剧场,有三百多个座位,老板是岳庙旁也是园茶楼的“小开”。当时剧团主要演员有杨明生、朱秋生、陆德良、萧念祖、高凤英、马小妹、唐若玉、陈根娣、范秀英等,演出剧目都是沪剧的传统老戏,沿用幕表制的形式。

阿宠天生就是唱戏的料,五天学会敲板,三个月就登台演出,按当时规定能拿一半的工钱。他记性好,看过的戏过目不忘,好像刻录机印在脑海里。在唱腔上,他比较喜欢朱秋生的唱法,因为朱是上海先生,唱腔比松江先生略显洋气。阿宠16岁就正式担任主角和范秀英合作演出大戏《红鬃烈马》,饰演薛平贵。剧团里有位博学多才的张善琴,他说阿宠唱头牌小生,总要有个艺名才行,学校里起的“华新民”不适合,还是叫华石峰比较好听,寓意像山峰一样坚韧、挺拔、高耸、秀美,果然“石峰”两字给他带来了好运。

我曾问华石峰,这些老戏都是谁教他的,他笑了笑回答说,都是从小看戏看会的。母亲马小妹很少教他,唯一教过的就是一出老戏《十打谱》,其中有一段“辕门赋”用赋子板演唱难度较大,华石峰一个晚上就能背出全部唱词,第二天直接登台表演毫不紧张。华石峰记忆力超强,2000年华石峰在郊区演出,有老观众点唱老版的《庵堂相会》,这出戏是沪剧老戏,早已失传,在场的男演员都不会唱,戏班班主有点焦急,如果没有演员演唱,定然被观众笑话,戏班也要丢脸。危急时刻,有人提议叫华石峰试试。华石峰说自己也没唱过,不过小时候听母亲演出过有点印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华石峰和扮演金秀英的女演员汪蝉丽稍微梳理了一下唱词就上台了。十几年前听来的,如今唱来照样笃笃定定,台下的老观众非常满意,站在侧幕旁的同行都为华石峰竖起大拇指。华石峰说,这主要是靠当时在沪剧改进协会打下的扎实基础,加上前辈老师们对自己的悉心培养。

华石峰在岳庙里唱戏,虽然周围都是有本事的老艺人,可是总在小范围内演出,感觉没有前途和发展空间。1956年,常州沪剧团到松江演出,作为团长的筱正武特地到岳庙剧场拜客,来看望同行前辈。恰巧看到华石峰在台上演出,英俊洒脱的形象、甜糯的嗓音深深吸引了筱正武。筱正武十分惊讶,问一旁的马小妹台上的年轻人是谁。当得知是马小妹的儿子时,筱正武欣喜万分,立刻提议让华石峰加盟常州沪剧团好好培养。马小妹感觉儿子有了出路,能去常州沪剧团再好不过,华石峰知道后也是一口答应。但此事没能获得上级同意。后来华石峰被调到了松江县沪风沪剧团(后改名为松江县沪剧团)。

1956年,华石峰正式加盟松江县沪剧团。其时,剧团正好在苏州演出,华石峰背着铺盖到苏州万利剧场报到。不久,华石峰就跟着剧团前往千里之外的兰州巡回演出。为了加强阵容,剧团特邀常州沪剧团的张月华担任女主角。张月华来到松江沪剧团后,发觉华石峰非常好学,欲收为徒,就派自己的学生,也是松江沪剧团副团长的施建刚去说合。华石峰觉得自己从小跟母亲唱戏,也没有一个正式的老师,既然张月华有意想收,就爽快地答应了。正巧,施建刚与谈慧芬要办婚宴,华石峰就趁汤下面,当场拜师磕头。

刚进团的华石峰只能唱点龙套角色,因为有幕表戏的基础,华石峰任何角色都拿得起、演得好。常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剧团的当家小生倪惊鸣胃病缠身,一次在苏州万利剧场演出,剧目是《碧落黄泉》,日场刚结束,扮演男主角汪志超的倪惊鸣又胃病发作疼痛难忍,剧团向剧场提议是否停演夜场。演出票子早已销售一空,剧场经理说什么也不同意。正在犯难的时候,有人建议该角色让华石峰试试,因为经常听他早上练《碧落黄泉》的唱段,唱得很好。施建刚就找华石峰,问他是否可以救场代替倪惊鸣演出,华石峰一口答应。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石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观众席掌声如雷。剧场经理跑到后台质问剧团领导说,这么好的小生为什么之前不让他唱戏,明天继续叫他演。一出《碧落黄泉》连演三个月,场场客满,华石峰的名字就此被传开了。

倪惊鸣虽然是台柱、老演员,又是副团长、艺委会主任,却丝毫没有架子,主动让台,手把手辅导华石峰。华石峰说,倪老师对他的帮助很大,尤其在唱腔和做人方面受益匪浅。

1960年,剧团到上海市区演出,就在西藏路的国泰剧场,华石峰演《秋海棠》里的男主角秋海棠,演得非常出色,吸引了许多市区的观众。

松江出了个好小生。消息传到了人民沪剧团团长丁是娥的耳朵里,丁是娥特地赶到国泰剧场看戏,演出结束后还专门到后台看望大家。一看到丁老师来了,大家都激动地迎上前去,团长施建刚、倪惊鸣等急忙泡茶款待。丁老师寒暄了几句后,就问华石峰的情况。当得知是马小妹的儿子时,丁老师亲切地拉着华的手说,自己年轻时去松江跑码头和马小妹同台演出过。丁老师和施建刚商议,想调华石峰到人民沪剧团。能得到丁是娥老师的鼓励,对华石峰来说是莫大的鞭策。

剧团为了培养青年,还把华石峰送到上海市戏曲学校进修,通过理论和身段来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在松江沪剧团演出的几年间,他先后主演过许多好戏,如《碧落黄泉》里的汪志超、《秋海棠》里的秋海棠、《芦荡火种》里的郭建光、《母亲》里的陈冬生、《江姐》里的甫志高、《霓虹灯下的哨兵》里的童阿男,以及《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尤其是《智取威虎山》一剧,为了演好杨子荣,松江沪剧团还特地请上海越剧院的史济华担任技导,沪剧演这类戏是很不容易的,为了塑造好这个人物,华石峰天天踢腿、下腰、跑圆场,在史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演出任务,这也是华石峰在艺术上对自己的一次高难度挑战。

1967年,华石峰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加入由松江文化系统(文化馆、图书馆、越剧团、沪剧团等)组成的团队,俗称“大班子”,到松江卖花桥参加劳动,足足干了四年农活。农忙插秧特别辛苦,大多数人都插不来,唯独华石峰插秧插得又齐又快,大家都很疑惑,一个唱戏的怎么农活干得这么好?华石峰苦笑着说,从前我曾经是个干惯农活的放牛娃。

1971年,华石峰被分配到松江供销社名下的张泽药店。从1971年到1980年,华石峰在药店整整干了十年。

三、家传赓续弘扬沪剧

1980年,重建后的崇明沪剧团到松江演出,崇明沪剧团导演戴关云是华石峰的好朋友,到松江后四处打听华石峰的消息。得知华石峰在张泽药店工作,立马赶到张泽看望华石峰,并希望他加盟崇明沪剧团担任主角。华石峰如同久旱逢甘霖满怀喜悦,急忙回家告诉家人,谁知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然而女儿华雯却十分高兴,不经家长同意擅自退学,死缠硬磨一定要跟父亲同去剧团当演员。华石峰觉得女儿喜欢唱戏是件好事,他非常支持,就找戴关云商议,是否能携女儿一起参加剧团。戴关云叫华石峰带女儿来试试看唱得如何。华雯一亮嗓,崇明团的领导二话不说当即答应。熟人责怪华石峰,耽误女儿前途,华石峰却认定女儿是块唱戏的料,日后必定有出息。就这样,父女俩准备行装,到崇明沪剧团报到了。进入崇明沪剧团后,华石峰成为剧团的当家小生,一出出大戏接连上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也为崇明沪剧团赢得了声誉。1988年,华石峰参加了沪剧中青年演员声屏大赛,通过电视转播,全上海的观众都认识了他,《每周广播电视报》也刊登了他的个人介绍,许多观众为他投票喝彩。通过比赛,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成了观众眼中的大明星。

华石峰注重发掘人才、培养接班人。一边辅导女儿华雯,一边细心发掘年轻的好苗子。1982年春,崇明沪剧团正在新开河人民公社(今新河镇)演出。有天清晨,华石峰起床后坐在窗边,悠闲地喝着茶、抽着烟,突然耳旁传来沪剧哼唱声,他感觉此人嗓子不错,非常好奇,不由自主地捧着茶杯走出剧场,循着声音的方向走去。声音来自剧场隔壁的一家工厂,他向厂门卫打听,门卫介绍说文艺工厂的一名青年职工在哼唱。华石峰走进工厂一探究竟,果真看到一位年轻人在练唱。年轻人看到华石峰立刻停下,急忙向华石峰打招呼。询问后知道年轻人叫钱思剑,是一位沪剧迷。华石峰上下打量钱思剑,感觉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尤其嗓音格外洪亮有磁性,就问钱是否愿意参加专业剧团。钱说当然愿意,只是没有机会。华石峰回剧团后立即向领导推荐,团领导说,推荐人才进团可以,但必须由华石峰亲自负责教学培养,华一口答应,并把此消息告诉钱思剑,让他做好准备,剧团在这里演出结束就带他走。从此钱思剑进入了崇明沪剧团,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沪剧演员。之后,华石峰又招收了谢德均、张菊华等几名优秀青年进入崇明沪剧团。

华石峰每天一早起床就督促女儿华雯和钱思剑等练功,从唱腔到形体,耐心细致地教导他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希望他们能成为沪剧优秀的接班人。苍天不负有心人,华石峰的心血也没有白费。如今,钱思剑成为了上海沪剧院的当家小生、袁(滨忠)派传人;华雯则是宝山沪剧团团长,是中国戏曲“二度梅”和文华表演奖以及电影金鸡奖的获得者,硕果累累,成为了当今沪剧舞台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令华石峰欣慰不已,备感自豪。

华石峰在崇明沪剧团主演了许多大戏,《秋海棠》《半夜夫妻》都是他的代表作品,《半夜夫妻》曾在江浙一带巡回演出,非常受欢迎。华石峰还曾应邀参加过宝山沪剧团《缉毒女警官》的演出,和张爱华的一段父子对唱,催人泪下、扣人心弦。

1998年,退休后的华石峰仍然不愿离开心爱的沪剧舞台,参加郭传鸣组织的南宫沪剧团在青浦等地流动演出。虽然是传统的幕表戏,华石峰也是一丝不苟,认真演出。我看过他主演的《玉堂春》《何文秀》《点秋香》《合同记》《顾鼎臣》《状元与乞丐》等古装戏,以及《陆雅臣》《蓝衫记》《胡锦初借妻》等一些沪剧的老戏。尤其是《陆雅臣》,华石峰完全是按照沪剧早期的原始剧本演出,剧情比现在的更加完整详尽,这都源于从小在母亲身边看戏的积累,老艺人们的一举一动、一唱一念都印在了他幼小的脑海里。只可惜,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留下录像资料。

由于年龄和安全问题,邀请老艺人戏班演出的村镇越来越少,跑码头的艺人逐渐离世,虽然华石峰在这些艺人当中还属于年轻的小弟弟,但是独木难成林,戏班无法继续维持,华石峰只得忍痛散伙。最后一次演出在九亭杜巷小区,日期是2012年10月23日,这天正好是重阳节,传唱了近百年的沪剧幕表戏从此销声匿迹。

结束了唱戏生涯,华石峰才感觉正式退休了,但没有舞台的日子让他感觉度日如年,他多么希望老同事们能再聚集一起,唱上几天几夜,过过戏瘾。不能上台唱,那就把肚子里的老戏记录下来留给后辈,亦能为沪剧的传承做点工作。

华石峰身体并不好,精力也有限,但他不顾年迈体弱,克服种种困难埋头写作,先后整理了《贤惠媳妇》《蓝衫记》《半夜夫妻》等剧本,希望这些戏能代代相传。虽然这些都是幕表戏,但经华石峰的辛勤整理,成了有完整剧本的大戏。再通过宝山沪剧团的精彩演绎,让这些传统戏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许多观众了解沪剧,原来沪剧也能演古装戏,沪剧剧目是如此多样,演员的可塑性也是如此全面。华雯团长曾对我说:“再度排演《半夜夫妻》,我是全身心地投入的,为青年演员排练辅导、幕后伴唱,首先是父亲的情结,因为在崇明沪剧团时期,父亲首演了此戏,后来他将这出戏交给了我,如今我将这部戏传给沪剧的年轻一代,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沪剧艺术就要靠这样一代代地传承,这才是根本,这才是不忘初心。其次就是沪剧演员缺乏戏曲基本功,希望通过古装戏的演出,让青年演员以戏带功,使舞台表演更加有美感。”

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更是华石峰老师的艺术摇篮,从放牛娃到大明星,他一路走来是极不容易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承沪剧、宣传沪剧。从华新庆、马小妹到华石峰再到华雯,华氏一门三代从艺,在沪剧史上也是少有的。从乡间茶馆到国际性大舞台,从街头卖艺到电影展现,这是三代人呕心沥血的结果。他们将沪剧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希望沪剧艺术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沪剧松江小妹
“胆大心粗”的爸爸
“天桥”(环球360°)
冲破寒潮 2021赛季CTCC中国汽车场地职业联赛松江佘山站
新时代,沪剧该往哪儿走?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
骑马到松江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
东游Q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