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两山”论的深刻蕴涵及其价值

2021-11-25 16:22杨卫军邬红梅
唐都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杨卫军,邬红梅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1;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经贸学院,郑州 451191 )

邬红梅,女,河南郑州人,经济学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经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然要求。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和发展理念(以下简称“两山”论)。“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重要论断,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在“两山”理念中,“绿水青山”喻指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金山银山”则喻指经济社会发展。“两山”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生态宜居,需要系统深入研究“两山”论的深刻蕴涵及其特质和品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一、习近平“两山”论的深刻蕴涵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历史观

习近平多次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这表明了人类史与生态史的交融。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生态环境的变迁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的地区。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从兴盛到衰落,都与生态治理的弱化有关。我国一些地区也有过同样的悲剧,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再次上演环境破坏的悲剧。习近平反复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这是至理名言。2019年,习近平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座谈会上指出:“黄河宁,天下平。”黄河、长江等孕育了中华文明,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文化根基。从“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把黄河变成幸福河”,黄河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党的历任领导人在环境保护和河流治理的一脉相承性。“过去老百姓盼温饱,现在老百姓盼环保”,表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不可分割的关联性。生态环境质量既是重大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带领中国人民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的保卫战、攻坚战、持久战,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

(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自然观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这就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命运与共、伤害自然就是伤害自身的客观规律。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谈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五个追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这就进一步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守望,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020年,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期间,围绕秦岭生态保护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新论断。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伤害自然就必然会伤害人类自身。现有证据表明,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与人类滥杀和捕食野生动物以及人类对动物自然栖息地的破坏有关,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可以视为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严重警告。人类反思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的共同体包括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以私有制为基础“虚幻抽象共同体”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人之发展的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命共同体思想根植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类存在物。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血缘、地缘、语言或者生活方式相近的人群,为了生存而结成的原生态的共同体,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原初达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关系的全面异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虚幻抽象共同体”;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历史复归,是“人性的复归”和“自然的真正复活”,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真正的共同体”;社会主义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历史环节。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在各方面带有旧社会的痕迹,也是列宁所界定的社会主义低级阶段——扬弃资本主义的中介和环节。社会主义可以通过绿色发展来扬弃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中介和环节,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正是要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使命。

习近平“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强调的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体。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生命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来说,“和谐共生”是“天赋人权”和基本法则,包括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必须同呼吸、共进化、共生互利。对待生态环境问题,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进行共治共理、科学规划、整体推进;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命共同体,人类要将自然万物看成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和朋友,而不是人之外的他者,要像山一样思考。人类必须放弃对自然的傲慢与偏见,关爱自然,恪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以不危及自然的可持续可修复能力,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与西方环境伦理学思想的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和深层生态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西方环境伦理学强调人与自然是有机的整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实体更重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奴隶到主人再到朋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类应当反思近现代的二元论和机械论自然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环境伦理的核心要义,就是要颠覆传统伦理学的伦理观,扩展伦理关怀的范围,把自然纳入伦理共同体的范围,使关心自然成为人类的一项伦理义务。“大地伦理”的观念包含了所有存在者的生存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的平等观念。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认为,自然有内在价值,人类活动不能破坏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失衡。传统伦理学完全以人类利益为尺度,而大地伦理兼顾各方利益,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种环境伦理观的革命,对于规范人类开发自然的行为、树立环境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国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也论及自然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等14种价值。罗尔斯顿从整体主义方法论出发,把自然视为立体网络结构型的价值模型。在研究自然承载价值的基础上,他将自然价值区分为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三大类别。挪威哲学家阿利·奈斯(Ame·Naess)的深层生态学主张生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深层生态学维护的是人与生物圈的整体利益。深层生态学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只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不在自然之上,而是在自然之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类无权破坏其完整性,而每一种自然存在物都具有内在价值,借用康芒纳(B. Commoner)的话就是“自然界最了解自己”。“大地伦理”和自然价值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资源,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的国际元素。

“尊重自然”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摆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尊重自然”就要敬畏自然,要懂得人类在自然目前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然规律是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底线和行为准则。“顺应自然”要求人类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减少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按客观规律办事。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稳定、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性是铁的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伤害大自然最终必然伤及人类自身。“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资料的同时,要有感恩之心,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不能一味索取,停止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野蛮破坏,要利用和建设并重。保护自然就要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自我修复的空间,防止出现系统性的生态灾难,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天人合一”。

习近平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既要做好经济发展的“加法”,又要做好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的“减法”,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益;在观念上要实现从“人是自然的主人”向“人是自然界平等的成员”、从“征服自然”向“保护自然”的观念转变;从社会生产力“人对自然的征服”向自然生产力“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转变,培养生态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意识。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把人与自然和谐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当资源、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时,我们迫切需要的正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要通过广泛教育和宣传,使绿色发展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伦理观的极端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泛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并科学把握各类自然资源的规律,敬畏自然,尊重规律。人类只有放下任性的傲慢与偏见,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四)“两山”论蕴涵生态化思维方式

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又称生态化的思维,是指“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性的生态理念,来改造工业文明尤其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反生态思维,使之逐步转变为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整个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思维”[3]。有机的思维方式与机械的思维方式相对立,辩证的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相对立。由于注重整体和有机统一的有机思维方式常常同注重全面把握事物的辩证思维方式相一致,所以,生态化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有机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意味着人们的思维由仅仅重视经济利益的经济思维转向注重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生态思维。美国经济学家弗·卡普拉在分析了从威廉·配第到凯恩斯的西方经济学之后指出:“经济的持续增长,实际上是被所有的经济学家认可的一种教条。”[4]在这种神圣教条的支配下,形成了线性发展观,导致了生态灾难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短视性,资本的本性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全面异化,既破坏了劳动者自己的家园——大自然,也破坏了工人本身的自然。这种经济思维既导致代内生态权利的不公,也是对后代人生态权利的侵害,更不利于人类发展的可持续。生态思维强调要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共赢,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也就是经济生态一体化。经济要环保,生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意味着人们的思维由那种只注重自然的经济价值转向注重自然的审美、生命、科学、历史、伦理等全面价值的思维方式。

(五)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生态发展观

2005年8月习近平在浙江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全面阐述了“两山”论。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国际许多重要场合,用“两山”论来说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美丽中国指引方向。“两山”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辩证论”。“辩证论”是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机械发展观和片面追求保护环境的环保主义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本质是经济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同步上台阶。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是不可持续、断子绝孙式的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新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

其二,“底线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科学地回答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难选择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在习近平看来,生态环境保护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任何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做法都是不被允许和不明智的。一旦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必须果断选择绿水青山,绝不能再走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老路。 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最基本的底线要坚持“生态优先”。

其三,“转化论”。在传统观念看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鱼与熊掌的关系,经济发展难免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过于强调生态环境质量,势必阻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和效益”[6],当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环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换言之,绿水青山是实现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的基础和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是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两山”论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和发展经济学。

(六)“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生态民生观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

在我们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始终是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这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文明发展和美丽中国新道路的行动指南。70年来,我们党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践行党的使命宗旨的政治责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现实中就是要实现减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处理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统一,倡导实施具有可持续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效果的新发展模式。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绿色发展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绿色发展之路就是绿色惠民之路,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绿色发展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七)“绿色惠民,绿色为民”的绿色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色生产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直接决定美丽中国的成色。面对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和资源环境趋紧的形势,只有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结合起来,与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碧水蓝天相伴的幸福大道。

发展经济要靠绿水青山,关键怎么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可通过空间置换、腾笼换鸟的方式,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余村由卖石头转化为卖风景的浙江样本和“两山”论的其他地方实践非常值得借鉴。借助“互联网+”“生态+”,通过不断发展新业态,守住绿水青山的底线,创造出无限的“绿色金山银山”。把绿色产业化作为发展新出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增长点。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树立生态化的消费方式。所谓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就是要坚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科学消费。坚持适度消费,就是指消费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按照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进行消费,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消费、高消费和炫耀型消费。坚持绿色消费,就是倡导消费绿色产品;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杜绝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克服“舌尖上的浪费”,实现可持续消费。坚持科学消费,就是倡导物质消费和智力消费并重,反对过分注重物质消费或低俗消费[9]。

(八)“浪费可耻,节俭为荣”的生态经济伦理观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教导我们:无论革命、改革和建设,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能否坚守艰苦奋斗精神,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既要靠教育又要靠制度。很多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既要综合高效利用,又要厉行节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宣传教育,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多耕地少的大国来说始终具有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现象,有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考量,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是一种作风、一种美德、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境界。

二、习近平“两山”论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两山”论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具有全新的理论特质和突出的理论贡献。

(一)“两山”论是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做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习近平关于这三个阶段的论述与恩格斯的“报复论”是高度契合的。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针对当代中国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诸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的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发展之问,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观。

(二)“两山”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范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要求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围绕主要矛盾的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正在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使我们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范式的转型和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两山”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绿色发展是最大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绿色发展是一项自然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以人为本,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分水岭。环境就是民生,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要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尺度。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看得见的幸福,让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食品最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伟大的为民情怀。

“两山”论既是对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也是在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我们党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两山”论强调绿色富民、绿色为民,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共产党人的不变使命。近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浙江样本等地方实践,证明了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统一。“两山”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样本,体现了历史与现实、普遍性与特殊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四)“两山”论注重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的方法论

习近平指出应当坚持自然和生态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长期短期结合、整体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以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习近平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注重协调性、整体性、联动性,生态治理要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战略思维就是对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式。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10]。习近平运用战略思维,来分析解决建设美丽新世界的问题。习近平指出,绿色中国梦是绿色世界梦的组成部分。中国积极利用联合国生态文明交流平台,协调推进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加大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同面对世界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两山”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学,是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扬弃和超越。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