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学生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按照职业化、专家型的要求,发扬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1],切实落实保障政策,依托学生工作者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紧密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全方位提升辅导员能力和素质,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忠于事业、挚爱学生、勇于奉献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铁军”,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初心和使命。高校历来坚持在实际挑战中考验队伍、锻炼队伍。近年来,每有急难险重,学生工作队伍往往令行禁止,冲锋在前,忘我工作,坚决和学生在一起,经受住了考验和锻炼。因此,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及个人成长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一支职业能力过硬的学生工作“铁军”势在必行。
高校应结合辅导员的个人追求和职业定位,努力打通辅导员职业通道。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规划,设定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目标,鼓励并支持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道路[2],明确划分党建理论与形势分析、心理健康与辅导咨询、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四个职业发展方向,构建适合辅导员发展的职业通道,为在辅导员队伍中催生思政专家、学工行家、业内名家等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高校还应注重荣誉激励。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特别在年度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个人评选中,为之专设一定比例的“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标兵)”“优秀团的工作者(标兵)”;在校党建、就业、三育人等方面表彰中,保持辅导员的比例。以上举措都将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可度和价值存在感,激发内在动力。
只有个人追求与工作目标相匹配,畅通专职辅导员行政职务晋升渠道,将辅导员的定岗评级作为高校管理岗位的职称职级管理之一,不断完善和优化辅导员的评优奖励机制,才能够不断助力学生工作队伍的更新升级。对于在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职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工作有突出表现的辅导员,高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充分考虑给予表彰和奖励。每年定期开展年度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加大对典型事迹和人物的宣传力度,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比学氛围。同时注重辅导员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将科研成果作为优秀成果考核项之一,支持并鼓励辅导员开展思政专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升业务水平。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队伍建设的优化和保障需要政策支持。高校应充分尊重辅导员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政策落实辅导员职称、职级评定,以相应的待遇和福利为保障和牵引。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方面,高校应出台相关考核激励办法,保证辅导员按照单列指标,执行单设标准,单独进行评审。在辅导员职级评定方面,学校应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明确入职后在专职辅导员岗位上进行不同时长的工作时限要求所对应的行政级别。
高校也应结合学院及学科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辅导员考核标准。由于辅导员服务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及学生工作的综合性,需要在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时,根据不同的学生主体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此,不可生搬硬套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相关标准,而是根据辅导员独特的工作性质进行单独设定标准,综合考虑辅导员工作中专业内容和管理属性,以此设定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评定办法。专业考评和工作积极性两个维度为确定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主要方面,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辅导员考核体系的科学指标架构。专业考评部分,主要考察工作内容是否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符合,合理优化具体的评分细则,要求评分细则覆盖所有工作内容。工作积极性部分,应严格从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出发,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以反映辅导员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鼓励辅导员全面发展、综合提升。同时,也应将学生对辅导员的满意度测评与辅导员的考评等级挂钩[3],让辅导员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进而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满足新时代对辅导员的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定期开展职业培训,依据阶段性工作成果不断改进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的需求。高校可启动“学生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面向校内所有学生工作者。提升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如工作能力培训、学工交流微沙龙、打造品牌课程、赴境内外优秀高校交流学习等,搭建多层级多类别、重实效提本领、助学术促研究的学生工作能力提升平台。经过培训,在宏观层面上学生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将整体提升;经过学工交流、微沙龙交流,学生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将大幅度提升;经过品牌课程建设,学生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专家化水平将逐步凸显;经过校际交流和学习,学生工作者的调研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也将大幅度提高。
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可邀请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相关领导和资深辅导员,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自主研修等方式进行辅导员岗前培训课程学习,通过共享工作导图、项目实施框图,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体系化、模块化,使新入职的辅导员能够快速进入角色。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组织辅导员按职业发展方向参加职业培训,鼓励辅导员积极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全球职业规划师等,并开设多样丰富的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同时,也要注重完善培训模式、优化培训环境、强化培训方式相结合,共同为培养具有高理想信念、高素质能力、高专业水平的辅导员而努力。首先,培训模式需要符合层级化要求,避免出现各个层级之间的断层;要基于辅导员的必备知识体系进行培训设计,还应基于实践经验进行内容的调整和改进;在对辅导员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培训内容和实践操作在不断往复的过程中相互促进,达到真正提升能力的效果。其次,高校需要优化培养环境,打破学工系统的小循环和教育系统的内循环,营造多元化的交流学习环境。最后,需要开发创新性培训方式,以传统培训为基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现代化和智能化改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基础和实际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素质拓展、答辩演讲等都是新型体验式的培训模式,可实现因材施教和精准培训,快速提升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调动积极性。
在高等院校建设辅导员队伍过程中,通过优化教育人员工作环境,改进辅导员招聘机制,构建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措施,对其工作状态进行科学改进,进而确保建立更为高效的辅导员队伍,使相关人员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各项工作,有效增强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确保各项工作的高效完成,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我国现代高校建设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以进一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高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辅导员之间的通畅、深入交流。以“思政沙龙”“学工下午茶”等形式邀请获奖辅导员、具有专长的辅导员专题解读,交流、分享经验、心得;通过凝练、收集辅导员工作中的成果,调动辅导员贴近学生、发现问题、转变方法、积累经验,智慧资源共享,建立学生管理成功工作案例库;每年选拔优秀辅导员代表出国(境)交流,与国内优秀高校签订辅导员互派交流协议;以赛会友,举办校内辅导员技能大赛,实行岗位大练兵,依托主题演讲、班情熟知比赛、案例分析解决、学业指导能力测试等赛事,增加交流机会,丰富交流内容。
同时,高校也应注重辅导员的个性化发展,依据不同辅导员的性格特征、爱好特长和职业发展目标,设置多类学习小组,增加辅导员相互间学习交流及与其他高校辅导员沟通交流的机会。学习其他高校优秀管理工作经验,制定个性化工作方案,点对点落实,有针对性地提升每一位辅导员的自身专业技能和工作质量。高校还可通过多种鼓励方式,引导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工作创新,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日常学生工作中,使辅导员真正成为思政工作的有力实施者和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坚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主战场”,把学生的成绩单作为评定辅导员工作业绩的重要“风向标”,高校应开展学生辨识考核和学业指导能力考核。
基层学院可通过主题班会、学风考风年级大会、走访课堂寝室、谈心谈话、组织学习帮扶小组、个性化答疑、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形成多重覆盖、靶向给药,有力促进辅导员引导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能力,努力在广大学生中营造“乐学、善学”的学风。
近年来,作者所在高校开展辅导员学生辨识率考核工作,从基本功开始加强队伍建设。将学生辨识率的结果作为辅导员评职晋级的重要参考,引导辅导员认识和了解每一位学生。为了引导辅导员更好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在学生“登顶”的过程中能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还应将学业指导能力纳入辅导员考核内容,从所在学科特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生就业方向等方面,对辅导员指导学生学业发展的能力进行考查,使辅导员能够更加紧密地围绕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开展学业、学风和就业指导,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真正成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成长的能量加速器和促进学生培养的智慧交换机。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亲和力和时代感的问题,要求辅导员结合学生需求,贴合学科特色,在原有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跟上新媒体教学的步伐,与时俱进,以先进技术为载体,创新有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内容和形式,做到接地气、入人心。辅导员要利用“两微一端”等网络载体的独特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将“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淋漓尽致地发挥,除了“形式”以外更重要的是“灵魂”,通过举办有时代特征、大学生参与度高、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占据引导正确意识形态的主动权[4]。例如,将课堂主阵地、系列主题活动等传统线下教育平台的优势与线上网络教育形式高度融合,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应利用网络平台与大学生建立联系和互动,例如创建公众号传播治国理政新思想,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事件有正确认识,把握大学生的舆论走向,不断建立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正能量;让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更有时代性和吸引力,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召力。
教育部在2017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分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三部分阐释了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内涵,也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基本依据;结合该标准丰富素质,提升工程、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学业指导等职业必备能力建设,不断探索与总结。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从多角度创造辅导员能力培养的条件,围绕现实工作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落实相关政策;也应推进工作目标与辅导员个人发展、政策规范相适应,提供多种平台及条件,建构多元、立体的交流机制,紧贴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此外,辅导员自身也应加强知识水平积累,提升业务能力,与学生专业实际需求结合,增强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