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71)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辛勤劳作、热爱劳动良好风貌的积极展现,是劳动人民的劳动观念及劳动实践的高度凝结,它既是民族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拓展和丰富。在当今时代,劳动精神被赋予了全新含义,即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进行培育,能够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劳动精神塑造方面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更好地提升高校人才素质。
“人”的本质即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论所包含的重要内容,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劳动具有自然属性,它“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另一方面,劳动又具有其社会属性,劳动既创造着社会关系,同时又对社会关系起到重要的维持作用。也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并逐渐趋于完善。所以,要想探寻劳动的本质,那么就要兼顾其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若是对单个方面展开片面讨论,那么就无法全面把握劳动本质。当今时代,大部分大学生并未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劳动的本质,只有少数学生认识并考虑到了劳动的双重属性,大部分大学生对劳动本质的把握仍旧停留在单个层面[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以往更加优越,他们大多未经受过艰难困苦,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及意义。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部分大学生片面地将劳动和体力劳动等同起来,并从内心抵触劳动;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体力劳动持轻视态度,不尊重体力劳动者,认为从事体力劳动就是低人一等;还有部分大学生无法把握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在当今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是画蛇添足的表现。他们往往十分自我,容易受到享乐主义等风气侵扰,在面对困难时,他们通常手足无措、怕苦怕累,甚至不愿意主动思考。在学习方面更是得过且过,常常幻想自己能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意识淡薄问题,他们缺乏劳动品质,没有劳动的自觉性,没有树立起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
劳动能力唯有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形成。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缺乏劳动实践,当代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技能等普遍较差,甚至有学生无法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使用劳动工具,缺乏最基本的劳动技能。部分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肯从基层工作做起,也不愿向前辈请教,极大地阻碍了自己的能力发展和职业晋升。
当代社会被浮躁思想充斥,急功近利的气息较为浓重,社会上很多人为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在此种社会背景下,部分大学生也逐渐呈现出庸俗化倾向,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部分学生认为名利至上,因而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缺乏追求目标和理想的信念及勇气,希望自己能够不劳而获,劳动观念过于功利化。部分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劳动的目的就是赚钱,为了高薪可以放弃自身的专业和爱好,抛弃自己的奋斗目标及人生理想。这种错误的思想和做法极大阻碍个人发展[3]。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大学生劳动素质。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高校应具体落实如下对策:
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引导,使其逐渐形成劳动思想认同,最终令个体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认同劳动价值。
1.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作用
高校要加强劳动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劳动观点传授给大学生,从社会进步、人性发展等角度阐释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其他课程中包含的劳动要素进行深入挖掘,联通各课程力量,实现劳动教育。
2.高校要注重文化涵养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并且要加强相关文化的校园宣传,通过专题展览、标语宣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高校可通过“雷锋月”“劳动节”等节日组织大型劳动宣传教育活动,精准引导大学生劳动观念;在平时,也要开展常态化的活动,比如班会、班级主体活动、日常管理活动等,让大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高校要积极借助互联网开展劳动教育
用当今社会的新形式、新方法宣扬劳动精神,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使他们形成鲜明的劳动意识。比如高校可依托校园网或者新媒体设备为大学生播放各种弘扬劳动精神的视频、图片、音频等资料,让学生形象、立体地感受先进人物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校应当利用网络媒体引导积极的校园劳动舆论[4]。
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促进劳动教育工作的落实。
1.丰富思政课程体系
高校要以国家颁布的有关劳动教育文件作为重要根据,从校园和学生现实情况出发,丰富思政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其中,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及时间,让大学生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2.高校要在思政教材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高校可从当前情况出发,邀请相关专家编写劳动教育专门教材,或是对目前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进行修订,将劳动教育内容加入其中,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理论保障。
3.在思政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凸显教学内容特色
高校应当始终将中国共产党劳动思想、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置于指导定位,从实际出发将劳动精神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学生,令他们深入把握劳动实践的本质所在,从理性层面逐步形成对劳动精神的认知。另外,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独具特色,梳理中华民族的劳动历史过程,让劳动精神培育内容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层次性和丰富性,借助教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启发大学生的劳动智慧。
学习资源的扩充和学习方式的多元,使学校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创新,能够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认真投入劳动教学中,不断增强其劳动精神。对此,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寻教学规律,运用高校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爱好入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媒体技术将劳动教育信息呈现给学生,借助短视频、案例等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其次,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比如辩论比赛、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变传统的讲授式为交流式课堂,令大学生真正参与教育过程,启发他们的创新思考。高校还可以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进课堂,让大学生拥有和榜样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令劳动理论具体化,使他们在榜样的带动和影响下积极投身劳动实践,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将自我教育思想渗透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开展自我教育习得劳动理论,积累劳动实践经验。唯有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脱离了自我教育,劳动精神就不可能根植于大学生心中。因此,大学生应当时刻谨记对自己开展劳动教育,实现劳动精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
1.大学生应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
在家庭中观察和传承父母的优良劳动精神,在学校学习和掌握劳动理论,在社会上更倾向于关注正向社会舆论。大学生应当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用尊重劳动,并且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免受外界不良风气的侵扰,时刻提醒自己切勿贪图享乐。唯有从内心深处认可劳动,大学生才会逐步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并开展各种积极的劳动实践。
2.大学生应主动开展劳动实践
在家庭中承担更多家务,在学校中积极参与多种校园活动,在社会上也要在劳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正面劳动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在亲身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对劳动的热爱程度,培养劳动精神。
从思想政治角度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应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精神教育实践平台。
1.高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各项社会志愿服务
首先,高校应当和各相关志愿服务组织联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令大学生切身感受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体验劳动者的辛劳,形成尊重劳动及劳动者的心态,并激发大学生投入创造性劳动的热情。另外,高校应当将劳动精神教育融入志愿服务过程中,让学生在劳作中培育精神。高校可将更多勤工俭学机会提供给大学生,并且给予相应报酬及荣誉,端正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
2.强化实践实习,促进大学生诚实劳动
高校应和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大学生的实践劳动机会,让他们在劳动中参与社会生活、增强专业技能,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令自身的创造性专业劳动水平得到提升。另外,在培育劳动精神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诚信教育,在实践中突出诚实劳动的重要性,强化劳动法治教育,令大学生逐渐形成优良劳动品质,从而巩固深化其诚实劳动精神。
3.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创造性精神是对劳动精神的进一步升华,它具体指的是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创业活动本质上来说属于创造性劳动,需要大学生在不断认知和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对此高校要将“以劳创新”落实到位,拓展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激发大学生劳动创造灵感。高校在就业指导时,应积极开展劳动精神内涵教育,让学生形成正向择业观,通过踏实的劳动创造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6]。
劳动包括常规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既要开展理论教育,也要进行实践教育。高校应当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确定多元评价标准,构建评价机制,确保劳动评价具有科学性、规范性。
1.高校要确立综合性评价机制
切忌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要加强对劳动实践的评价。比如对大学生参加校内劳动的评价,大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评价、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评价等。另外,评价应当确定多个评价主体,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既要有教师、同学,还要有学生自己等;评价方法既能够采用日常观察法、访谈访问法,也可以采用网络调查法等。唯有开展多元评价,才能令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效果得到加强。
2.高校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建立分层评价体系
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在平时要注重观察和监督大学生的劳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落实情况,以大学生的平时表现为依据实施分层评价,用个性化标准要求不同大学生,用最恰当的教育方式对他们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精神令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劳动精神自身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唯有对劳动实践意义形成正确认识,弘扬劳动精神时代价值,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才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