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芳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紧紧把握战略转型升级机遇期,不等不靠、先行先试,着眼解决群众关切问题,做了一些探索实践。
1.厅级领导入村入户问计于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文件出台后,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迅速部署,指派临沧市厅级领导和临沧市挂钩扶贫部门,围绕“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农村发展活力如何激发”“最大优势是什么”“制约瓶颈有哪些”和脱贫后如何巩固等关键问题,入村入户开展调研,通过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和与村组干部、农户交流,了解村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达到上下思想沟通,信息畅通,坠底落实政策。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指导各级各部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制定“四个清单”摸家底。立足临沧市乡村产业化组织程度低、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人居环境提升难度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社会治理形势复杂、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等突出短板,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的资源摸底情况统计表、物的资源摸底情况统计表、问题清单、项目清单》,以自然村为单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以下为主、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着力摸清村内人口和村外工作人员等“人的资源”情况;摸清本村现有主导产业、农户房屋、集体资产、组织化程度、最大优势资源及下步发展方向等“物的资源”情况;自然村、建制村和乡(镇)分别对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找准发展瓶颈,弄清制约症结,形成问题清单,以问题为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由下而上列出项目清单。通过摸底,在人的资源清单上,摸清了各自然村内劳动力、半劳力、无劳动力、长期在外打工、党员、高中以上学历、村内发展企业、回村居住的退休人员情况和在外工作人员情况;在物的资源上,摸清了已改造、已发不动产证、无人居住等农户房屋情况和集体用地、林地、荒山、历史余留等集体情况资产,以及各类理事会、产业协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化发展情况;在问题清单上,找准制约各村发展的瓶颈,选准优势产业,作为“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在项目清单上,列出需要政府给予扶持的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等项目。目前,全市已形成项目库存、规划项目1.1万多个,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公职人员观念新、懂政策、乡情浓和群众熟山水、知人事、识民俗的优势,创造性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市内临沧籍公职人员利用节假日回到家乡,与父老乡亲共同踏勘、共叙乡情、共同规划设计自己的家乡、共谋家乡未来的发展。经全市2.64万名公职人员协同广大村民共同努力,目前编制完成了6511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民自己的规划。规划完成后,由各乡(镇)负责制定村庄规划三年实施方案,对接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结合公共配套设施、可能性商业开发等,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和置换工作,保障村庄规划落实落地。
通过“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一是探索人才振兴的临沧实践。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推动人才资源下沉农村,弥补乡村振兴中基层干部和群众开拓创新精神不足、政策理解不透、执行偏差等短板,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画出了乡村最大的“同心圆”。二是破解村庄规划难题。以往的村庄规划存在照搬城镇模式、千篇一律、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等问题,群众不愿接受,最终难以落地。而“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是由生长在本乡本土的干部回乡牵头,把群众广泛组织动员起来,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编制形成接地气、符合村民意愿、易于实施、便于管理的规划,有效解决了村庄规划千篇一律、难以落地实施的难题;三是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让群众做规划的主人,自己的蓝图自己画,自己的规划自己定,自己的规划自己遵守,进一步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形成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机制。四是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干部回乡开展规划,一方面,拓宽了知识面,完善了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规划与群众开展沟通交流、协调平衡村内各家利益、争取项目实施等工作,有效锻炼了综合沟通协调能力,让干部能力素质在村庄规划中得到检验和提升。五是增强了干部宗旨意识。回家规划家乡,激发在外工作干部的反哺之心、感恩情怀,让干部永远牢记自己从哪里来,永远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与家乡父老的血肉联系,推动了干部职工与家乡人民心想在一起、话说在一起、事干在一起。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以挂钩单位帮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项目融合一点、财政拨付一点“四个一点”的方式,把1590个村(社区)党员活动室、村民活动场所集合起来,以突出展示村庄变迁、特色风韵、乡贤文化、传统技艺为重点,建村民活的、成长的村史室,让村民在村史室看变化、做对比、算收入、话幸福、谈感受。村史室将实物、图片、文字、影像有机结合,用文字阐述变化,用物品承载历史,用图片记录进程,用实景浓缩记忆,既升华了群众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家的感情,激发了他们用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又增强了群众对家乡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还保护了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了村庄品质内涵,形成了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
一是抓专项培训。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临沧市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通过召开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动员会,对全市各级参与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的干部职工进行专项培训,层层动员,切实做到让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领导懂政策、干部熟业务、群众知建设。二是抓学历提升。以“直通车”人才培养的方式,全面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将具有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村(社区)干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招生对象,实行弹性学分制,修完规定学分,可获得国家教育部承认的毕业证书,享受国民教育同等学历待遇。同时,把学员的遴选和村组后备干部考察结合起来,不仅打通了村干部积极上进渠道、激发了村干部学习干事热情、提高了村干部专业化水平、增强了村干部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且推动了村干部的学历水平、能力素质“双结合”“双提升”。目前,全市共有在册学员4088人,占在职村(社区)干部的80%以上。三是通过上挂下派、加强培训等方式培养基层人才。目前,共培训自然村理事长5000多名、村党组织书记500多名、普通党员6.2万多人次、党员致富带头人近3000名;开展绿色证书、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6.3万多人次;培训农村电商人才、乡土技能人才1.8万多人。四是用好用活农村能人。重点选拔政治素质、治理能力、服务本领、品行作风过硬的农村能人,根据个人专长,经乡(镇)党委考察任命,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担任副支书或主任助理,发挥他们在村民中的威信和地位高的作用,为当地发展做更多的事,探索出了一条引导各类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新途径和工作新机制。
一是集中打造“五个一百”示范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村庄清洁行动做起,突出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重点,整合人、财、物等一切资源,集中打造示范村。按照以点成线,以线连片,以片成面的方式,以100个非城关乡(镇)驻地村、100个公路沿线村、100个产业发展村、100个旅游村、100个特色村为抓手,形成了500个自然村整治示范村,以此为基础带动覆盖近1000个行政村的整治工作,做实临沧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二是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聚焦镇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的44个沿边行政村、241个自然村,整合186个项目50亿元资金,构建道路、村庄和组织“三套系统”,打造产业村、旅游村、较大村、口岸、边境贸易村“五种形态”的村庄,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目前,“三套系统”逐步完善,“五种形态”村庄初步建成,573公里沿边公路串联成线,513公里村组公路全部硬化,2019年沿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边境小康村建设让边境群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一是农业发展基础虽好,但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全市有咖啡种植面积60万亩,挂果面积42万亩,产量仅2.8万吨,平均单产仅66.7公斤(折合干豆13.34公斤/亩)。核桃面积800.36万亩,挂果面积510万亩,产量仅有30万吨,平均单产仅58.8公斤。甘蔗面积125万亩,次适宜区仍有3.6万亩。茶叶面积143.3万亩,次适宜区就有15.2万亩;二是产业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量少质弱。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累计达785个,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62户,且结构不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带动性差,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基本是初级原料;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多,但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很少。全市317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发挥作用的不到20%;四是品牌效应不突出,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创建局限于小区域,全市大区域拳头品牌未形成。如:核桃、咖啡产品虽多,但品牌较少;“凤牌红茶”“冰岛茶”“昔归茶”等,在全国全省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品牌的打造、升级、保护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整个产业和产品价值的提升综合效应不明显;五是科技创新能力弱。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7%,农机总动力仅有198万千瓦特,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仅达45%,农村电商发展缓慢,乡村电商平台建设滞后,农产品线上销售量少。
一是村庄道路线型普遍较差,弯多弯急,坡陡,侧沟、涵洞、涵管配套不足,抗灾能力弱;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信息不畅、产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就医难等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三是人居环境有待提升。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资金支持不足,致使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服务水平不高。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相互交织,新污染和老污染相互叠加,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人畜混居等现象和垃圾无人管、无人清、无人运的情况依然突出,农村“脏乱差”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影响人居环境。
一是农村文娱活动设施不齐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绝大多数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篮球场等固定文化活动场所不健全,音响、乐器等器材普遍缺乏,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加之近年对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科学筹划和专业指导不够,农村文化生活“投入少、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二是部分乡村地区陈规陋习根深蒂固。有的地方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仍不同程度存在。还有一些村民有病不求医住院,而是求神拜佛或是采用所谓的偏方,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三是文化传承面临断档。乡村优秀文化出现无人继承和消亡等现象;四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不够重视。过分注重经济建设导致一些地区经济水平和乡风文明程度不匹配。
一是村庄“空心化”逐步浮现。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村庄“空心化”越来越突出,很多村庄只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导致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率、留守妇女家庭离婚率升高,留守老人赡养纠纷突出,有的地方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大问题;二是乡村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基层组织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两个滞后”,村民的集体意识日渐淡化、弱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难以为继。比如:有的村干部只做“指挥员”不做“战斗员”,表面天天忙忙碌碌,但工作效率极低。有的村干部遇事不敢管、管不了、管不好。村民自治在很多地方流于形式,大部分村的村规民约写得很好,但是很难落实;三是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农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逐步转变,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呈现,新旧矛盾问题交织,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多,乡村债务、环境治理、依赖思想、脱贫攻坚中的“眼红”和攀比等问题突出;四是边境维稳压力大。全市共有44个建制村(社区)、317个自然村与缅甸山水相连,无天然屏障,社情民情复杂,边境管控基础薄弱,边境一线“枪毒拐赌”“偷渡”“三非”、走私等问题突出,给边境一线维稳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一是群众增收难。临沧市一二三产业结构已从5年前的30.6:32.9:36.5调整为目前的26.9:34.4:38.7,但三产融合度不高,受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价格低、市场波动等影响,家庭经营性增收受到制约。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增收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外出务工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和参加专业培训少,大部分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和操作工序简单的工作,能获得的收入有限;再加上受新冠疫情影响,外出就业压力大,工资性收入增加遇到了瓶颈。虽然国家对“三农”的转移支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国家给予农民的补助将会更多的投向培训、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直接给予的转移性收入将越来越少,农民转移性收入难以增加;由于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缓慢,大量农村资源只能闲置浪费,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设想一时难以实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十分困难。二是民生保障有待提升。幼儿园建设滞后,免费义务教育虽然有效缓解了群众因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压力,但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控辍保学任务繁重;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偏小、结构失衡,普职比仅为1:0.74;新农合后大部分群众均能到医院住院就诊,但目前医院床位、院前急救工作受限,加之乡村医院医疗技术及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等还有待完善;农村“三留守”人员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围绕市场需求,统筹粮经饲,推进农牧渔、种养植,打造名特优,提高产业布局科学性,加快形成“茶、果、糖、菜”为主导,冬早蔬菜、冬荞、橡胶、咖啡、渔业、生物药业、水果、花卉等区域经济为补充,畜牧业全域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临沧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临沧坚果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取将甘蔗、核桃、临沧坚果、咖啡等产业申报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建设澜沧江流域(临沧段)示范带。二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创新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制机制,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模式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集成应用;推进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基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贡献率。三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以建设追溯体系为抓手,健全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临沧茶叶、核桃、坚果等系列产品研发力度,推进有机产品认证,重点打造一批“临字”特色食品品牌:把诃子产业打造成全省第一特色品牌,全面建成并巩固全国滇红茶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同时要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提升信息进村入户水平,推行“公司+”“超市+”“电商+”等经营模式,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实现农产品“下山、进城、出海、上网”。四要推进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加快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以“一部手机游云南”和“智慧旅游”为平台,开发精品自驾旅游线路。推进凤庆县鲁史古镇、沧源自治县嘎多等古村落保护提升。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休闲营地、美食街区;建设沧源碧丽源、双江荣康达等一批农业产业园。打造勐库冰岛茶小镇、南美拉祜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一批特色名村、精品民宿、金牌农家乐。
一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田、土、水、路、林、电、技的建设和改造,建设最适宜的农作物区域和能形成规模化高效集群的产业区。二是要抓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公路联乡通村达组;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宽带中国—千兆到户”和“百兆乡村”工程。三是要抓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配全农村敬老院、幼儿园、村民活动室、党员电教室、农家书屋、卫生室、自选商场、养殖小区、畜禽防疫室、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要开展全域绿化。严格落实以河长制为主的“五长制”。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抓手,以南汀河流域、澜沧江沿线、边境一线和航空走廊、交通沿线、旅游景区生态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大地景观再造行动,健全治土、治水、治污、增绿的长效机制;二要持续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突出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打造一批“鲜花盛开的村庄”。对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打造旅游特色村,实现传承与发展并重;对城市、乡(镇)周边的村庄、“千户村”和小集镇,整合相关项目重点实施管网入地、排污工程,配全村庄功能,同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三要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整治农村“脏乱差”突出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城乡河道、沟渠、库塘、道路、林带、田园、旅游线点整治,营造整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市场化管护、专业化管护、社会化管护和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模式,落实农村公益设施管护机制,确保每个自然村庄有管护措施,实现村组、管护人员、全体群众三级联动。
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文娱场地、文娱设备;二要深入发掘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融合民间艺术资源,定期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参与其中,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建好用好村史室、讲习所,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四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要整理、保护和传承好临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村优秀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体育、民间文化,推出一批讲好临沧故事、表现人民大众、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影视作品。同时,要加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产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广大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五要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围绕移风易俗的工作重心,开展党员干部做表率、树新风行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良好风气;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农村文明乡风,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坚持用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约束村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行为;六要重塑“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还乡干部、本地籍专家学者、反哺本乡企业家等“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
一要集聚组织力量。持续优化“村两委”人才吸纳使用机制,将乡土能人、农村乡贤、退伍军人、离退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人才纳入村级党组织,让村最有能力的人各尽其才,实现基层组织振兴;二要完善工作机制。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逐步提高村组干部基本报酬标准;三要强化廉政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一要扎实推进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五通、八有、三达到”要求,不断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边境群众守边固边的决心和信心,安心在底边居住;二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办好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三要持续开展健康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县级综合医院提质达标工程和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推进现代中草药业全产业链建设,推进医疗产业综合体建设。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重性精神疾病、职业病和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持续推进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强化市县院前急救工作;四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建立城乡低保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社保扶贫政策,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兜底工作,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五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提倡村集体和农户通过入股或合作等方式,组建农房出租协会、乡村旅游协会,与工商资本合作,盘活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