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梅 赵晓靖 杨 倩
(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层建设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这对于进一步开展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指导性意义,也符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法治建设从起步探索、艰难维持、逐步恢复、快速推进、全面深化,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大学生法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生的成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反哺”作用,从而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的法治建设。
“法治教育”一词最初出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标志着我国新时期法律宣传教育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历时三十余载,终于完成了我国法律教育理念和目标的重塑——全面提升和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直到2016年,我国出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1],其中重点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力量,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重要使命,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对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持续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和“宪法晨读”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具体表现,符合“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要求。高校教师应当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性,促进大学生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懂法、用法、守法的好习惯。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各类涉法案例依旧层出不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类案件,较为出名的就是某音乐学院学生药某某故意杀人案、某大学研究生林某某投毒案;第二,盗窃类案件,场所包括校园、宿舍、教室等,案件数量较多但不复杂;第三,网络诈骗类案件,这类案件属于近几年高校热门案件,案件数量较多且复杂,警方基本上都无法抓获嫌疑人、追回损失;第四,敲诈勒索类案件、校园内飙车等违法违规的其他类型案件。
以上这些案件,有的同学存在投机意识,有的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归根结底是缺失最基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例如,某校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案例,王同学被骗900元后报警,公安局最后未予立案。学生恼羞成怒,认为警方没有尽职尽责,扬言要举报投诉。这位同学可以投诉成功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构成诈骗罪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综上可知,900元不符合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由此看来,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成果甚微,案件屡发的背后是法治教育的失位,如何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而且上述涉案的学生不仅包括本科生,还有硕博研究生,这也充分说明应当在大学生各个阶段加强法治教育,增加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储备,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以期达到青少年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
虽然我国各项方针政策中多次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但是在高校“落地生根”的成果远远不达预期。高校领导层面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路径,并未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导致高校治理效能差强人意,校园案件层出不穷。此外,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在学校行政部门难被重视,而且在各基层学院也备受冷遇,落实程度更是大打折扣,无法依照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体实践路径更是无从下手。
第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存在漏洞。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缺乏系统性的法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缺乏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整体规划,没有完整的法治教育培养方案,师生民主权利的行使偏形式化,缺乏监督反馈机制等。这均致使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落后,从而导致高校法治建设的全面性和实效性较差。第二,缺乏系统的法治教育基础课程体系。目前,高校涉及的法律学习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仅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他法律专业课程仅作为部分选修课,无法满足法治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基本素养的要求。此外,在当前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却未形成家校联动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网络体系,而且师资力量难以保障。
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各种校园普法教育活动。但是,校园宣传教育的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且有些形式大于内容,同学们并未对活动内容入脑入心,倒是提高了大家的“文字功底”和“拍照技术”。其次,开展教育内容过于片面,目前大热活动就是每年“12· 4宪法宣传日”,各高校多应付了事,忘记了开展这一活动的初衷和目的,学生并未学到很多有用的宪法知识,仅知道12月4日是国家宪法宣传日,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一天会被确定为宪法宣传日,以及宪法宣传日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此外,教育宣传引领方式有待革新。主要是宣传手段不够新颖,借助平台较局限,还有很多高校不分主次、不分阶段地对大学生进行同等同理的法治教育,未体现针对性和主体性,使得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要求不断提升,高校亟需推进和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制机制,拓展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增强法治教育的实际成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添砖加瓦。
1.高度重视法治教育,构建良好制度体系。高校各职能部门与基层学院要坚决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不断完善法治工作机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依法治校,切实做到依法依规办事,不断强化民主管理,构建符合时代标准的法治育人目标体系。
2.合理完善管理制度,增强依法治校理念。高校制度体系建设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而修订,加快完善高校章程修订,加强程序性规范建设,使学校管理有法可依,营造井然有序的校园氛围。随着《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各高校应合理完善本校的学生管理规定。
3.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普及法治观念。高校可开设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外的法律通识课程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如《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重点科目,还可以将这些法律重点课程纳入学校第二课堂,贯穿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这样不仅可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而且能使大学生了解更多基础的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校法治教育的监督反馈机制尚未成熟或是从未建立。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监督和反馈,构建相对完善的监督体制机制[2]。第一,成立专门的法治教育监督部门,依法监督学校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畅通师生监督检举渠道,及时发现和纠正师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第二,要加强对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管理的监督,真正将法治教育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到实处,不断完善清洁廉政作风体系建设;第三,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力。主要是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坚持重大事项依法依规审定原则,确保程序正当,积极接受民主监督,保障听证和申诉等程序的畅通,切实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的首要任务是增强高校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完善干部选任与考核机制,持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形成以身作则、带头遵法守法的工作办事氛围。此外,党员干部还应定期学思践悟相关法治内容,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接受监督,落实干部准则,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领军人才队伍。
2.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法治素养。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相关的培训活动。加强办公区域的法治文化建设,利用宣传栏张贴相关法治内容的海报,制作学习手册,加强政策法规的培训学习,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学习新的法治内容,培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法治思维,强化法治程序工作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资助育人和评奖评优环节,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法治专业性,推进高校教师队伍的法治职业化建设。
1.建设网络法治教育阵地,广泛利用好新媒体资源。高校要重视网络法治教育,加强网络教育阵地建设,整合新媒体资源,建立系统性的网络教育体系,借助“学习强国”“三晋先锋”“中国大学生慕课”等网络平台,拓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网络学习途径,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建立专门的学校、学院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不定期推送相关法治教育内容,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结合真实案例有效做到“避雷、避坑”。
2.丰富宣传引导内容形式,营造浓厚校园法治文化[3]。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国际禁毒日、消费者权益日”等重要节日,开展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主题法治教育活动,在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学生社团活动等,积极开展法治论坛、知识竞赛、海报设计、歌曲改编、话剧展演等活动,把法治理念和真实案例糅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
3.加强法律规章制度学习,切实贯彻落实方针政策。要组织大学生对《宪法》《刑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学校章程等的解读和学习,加强教师的授课技能,树立学生知法守法意识,聘请公检法系统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开展专题法治教育讲座,为同学们讲述真实案例,让同学们从生动鲜活的案例中学习掌握法律知识。
4.提升法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加宽度广度双重建设。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教育。一是建立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联动宣传引导机制,多方位系统性地关注这一群体的动态变化,有突发情况可利用该机制及时处理上报。二是根据大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制定分阶段培养教育方案,例如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纵向年级教育、本科生普通班和试验班的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融入不同层次的法治教育,有利于增强高校法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