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心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9.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为我国发展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诚信友爱指明了方向,更为高校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提供了根本遵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新兴媒体催化融合传统媒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深刻改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式和培育方式。高校大学生作为新兴媒体平台的“常客”,深受微信、微博、B站等新媒体传递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新兴媒体的特性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调动了高校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但是,任何新兴事物我们都要辩证地看待,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值得研究的现实课题。
在媒介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变革都会产生所谓的“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不断出现在大众眼前,新媒体的外延不断扩展。新媒体可划分为广义的新媒体和狭义的新媒体。“广义的新媒体主要包括大量新兴媒体,指的是依靠互联网、移动数字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这其中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的媒体形式,如电子书、数字报等。狭义的新媒体仅仅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第五媒体的移动网络(以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络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形式)。这两种新媒体又可以统称为网络媒体。”①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
本文主要在狭义的新媒体概念下研究(即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
从媒体报道的范围来看,传统媒体大多采取线性报道,辐射的范围比较狭窄。但是新媒体的报道形式呈现为网状,辐射的范围较广,受众群体比较多。用户可以在一个城市之内或者跨越许多国家进行信息互通、网上交易,给不同的群体和使用不同媒介、操作不同系统的人们共享信息,达成目的。
传统媒体虽然有写信、打电话、邮件等信息互动的方式,但是主要倾向于单向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由信息发布者向信息接受者传播信息,信息接受者较为被动,不能实时有效地反馈意见和信息,这种单向、静态的信息传播,双向互动性不强。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则是双向的,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②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5.这样一来,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互动就变得更为快捷、更为深入、更为直接具体。信息接受者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发表微博、发起群聊等新媒体方式,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便于更好地互动、交流。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慢、传播周期长等劣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进步,新媒体已经呈现出接受和发布信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征,大众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接受或者发布信息。此外,这些信息在新媒体的“发酵”下也可以迅速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传播信息。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采取的是“点对面”的形式。比如,一位老师向许多学生传播信息,进行定向培育,或者采用出版一本书、开一个座谈会的方式向一部分人传播和扩散信息,这种方式很难做到为一个人进行单独的培育或传播信息服务。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培育者可以利用短视频、播客等平台,采用推送技术,根据每个人终端所反映的喜好进行信息推送,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哪里不会点哪里”的愿景。这样,不仅可以使培育者能够根据终端确定受众所需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而且可以使受众利用新媒体定制、选择、接收信息。这样的个性化培育模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加独特有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人数达8.47亿,大学专科及以上网民达到了20.2%。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20-12-15].http://www.cac.gov.cn/2019-08/30/C-1124938750.htm.不难看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抓住机遇,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当代大学生顺利成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1.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渠道。新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媒体的极速扩散性和高度便捷性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渠道更加宽泛。首先,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上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共享,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其次,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可以让人们迅速、准确地了解信息,了解受众的情感和心态。最后,新媒体平台使对话主体处于同一个时空和平等的对话地位,有助于把培育者有意的教育转化为受众的自我教育与学习,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效性。
2.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互动。传统的培育形式主要依靠课堂和书本,教师扮演培育者的角色,培育手段大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信息的传播较为单调,更多局限于“照本宣科”的“灌输式”培养方案。培育者和接受者是一种主动传输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这样就会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式变得更为死板和狭窄。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培育的一些局限性。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理念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新的形象展现在受众面前,培育者和受众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这就改变了在传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受众只可以被动地、单一地接受培育者理念的单调模式,使培育者可以对应多个受众,不仅提高了培育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培育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培育深入人心,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和方法层出不穷。在此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具有更多的客观性和可选择性,不再是枯燥和单调的课堂教学和线下培养。与此同时,新媒体的极速扩散性克服和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速度过慢和时效性较差的弊端,使培育者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通过多样的媒介,如利用微博、邮件、论坛等,将信息传递到受众面前,使大学生浏览、发表言论并交流学习。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单向走向双向甚至多向,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现实空间走向虚拟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培育的形式,扩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基于新媒体自身的一些特性以及我国的相关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的原因,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受到挑战。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主要是采用面对面的交流,如课堂教授、课下交流、课外宣讲等方式,这些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控制性。培育者可以根据培育目标选择相应的材料和书本,讲授特定的培育内容,过滤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和信息,以保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促进受众的思想转变、行为落实。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可控性差。这种便捷、快速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同时发表言论,相互交流,使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凸显。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随着新媒体涌现在大众面前,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调也会趁机出现,并借助新媒体大肆传播。这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折点的大学生十分不利,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容易受大量的不良信息所迷惑,作出违背主旋律的抉择。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统文化环境遭到挑战。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不利于系统文化信息的传播。“新媒体为了跟上当下人们快速阅读的生活节奏,呈现出时间碎片化和内容碎片化的特点,其大多是‘读者’式内容,只能通过知识点的传播去影响受众群体,很难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①路遥.新媒体情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浅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2):176-178.首先,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瘦身”,从而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使不良信息或者假新闻乘虚而入,混淆视听。其次,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导致受众阅读浅层化,影响深度思考。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量娱乐、轻松的信息得到大众的青睐,浮光掠影式的阅读较为盛行,这种浅层的阅读只能满足视觉和听觉上的快感,而不能对信息内容进行本质、系统的剖析。碎片化的文化环境往往会导致受众对某些信息内容断章取义,进行片面的理解。虽然,碎片式的文化传播具有“快捷、简短”的优势,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不利于人们思维的良性发展,降低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大大减弱了思维性和逻辑性。这样的文化环境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传播和良性发展。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和培育对象遭到挑战。对于培育者而言,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和“思政教育”的联系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培育者必须转变以往面对面的教育形式,重新建立以新媒体为平台的培育路径。而新媒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培育者可能由于网络知识匮乏而出现与新媒体相脱节的困境。此外,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加大了培育者的工作量和难度。对于培育对象而言,新媒体环境下,大多数人倾向于以手机或电脑为依托,在网上交流、线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容易使大学生出现道德弱化、言论不当、逃避责任的现象。此外,很多负面舆论和虚假新闻也会在新媒体环境下涌入大众的视野,频繁发布的虚假信息不仅会以假乱真,而且会扰乱大众的生活,使年少懵懂的大学生选择错误的信息,走向迷途,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举步维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的挑战会愈发激烈,必须从营造网络环境、加强监管和引导培育对象等方面着力,化挑战为机遇,让培育形式更加健康、更加接地气,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
1.加强新媒体的自身建设。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为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首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和氛围,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新媒体环境的建设。其次,要时刻不忘弘扬主旋律,始终敢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揭露和批判黑暗势力,努力做到为人民群众发声、做主,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卓越平台和锋利武器。最后,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提高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和引导力为己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要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必须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高度便捷性的特点,允许多种声音存在,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参与进来,发表言论,营造积极宽松的网络氛围。另一方面,必须抵制不和谐的声音,反对和剔除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因素,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才能让大学生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并努力提升自我。
3.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高校要大力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增进培育进度,提升培育力度。当然,也要注意使用新媒体的尺度,警惕和防范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的非法渗透以及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由于大学生正处在独立思考的重要时期,高校必须规范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行为,注意使用分寸,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大学生敢于与反马克思主义势力、反社会主义势力以及社会不正之风作斗争,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正确的导向。
1.完善新媒体的政策法规。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国家的重视,政府管理部门的约束,社会人士的遵守和爱护。对此,“国家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建立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责任体系及互联网监管法律体系。”①朱冬梅.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J].马克思主义论丛,2015(04):266-275.健全体制机制,重视政策法规引领新媒体的建设,打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健康平台。
2.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政府必须担负起统筹决策、宏观管理的职责,建造防御保护线,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新媒体应用和发展的监管。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把控、实时跟踪,对信息的源头进行严格控制,对有害信息要及时删除、纠正,为大学生创建一个科学、有益、健康的网络监管环境。在这样的监督过程中,大众还可以针对监督的情况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从源头和发展中对新媒体进行监督和整治,才能有一个完善、健康的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使新媒体和传统课堂相结合,创新培育途径。传统课堂应加大使用新媒体的力度,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等优势,使培育者和受众相互交流,让培育者及时有效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除此之外,视听相结合的培育手段能够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益最大化。
2.提高教育者新媒体运用能力。新媒体是高校教育者教学过程中的助推器,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培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丰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信息单一、形式枯燥等问题,培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新颖有效的信息,让大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信息,敦促大学生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培育工作更具新意。培育者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加强新媒体的使用力度,探索培育的新方式、不断改进培育方法、不断充实培育内容,使大学生对此充满热情,使培育实效性更强。
1.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时期,正确看待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容易受错误思想和理论的侵害而误入歧途。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增强自我辨别能力,积极与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和行为作斗争。首先,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生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一些真实事件,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我辨别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不畏惧纷繁复杂的信息,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挑战,积极向上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培养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落实到行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作为己任,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学生要借助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等优势,开展“学习榜样”活动,并制作微视频上传网络进行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榜样、学习榜样并修正自我的心态和行为。此外,大学生还要将网络媒体与实际行动联系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影响更多的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做新媒体的主人。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网络和新媒体所束缚,使他们成为网络的“奴隶”而非“主人”。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时,要坚决拒绝诱惑,坚决抵制过度依赖网络进行生活和交流,合理规划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争取做网络的主人,正确地选择新媒体提供的信息,把新媒体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具和提升自我的加速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努力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空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新媒体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复杂环境、机遇和挑战,必须积极主动地运用新媒体,发挥所长,补其所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学会在新媒体平台上,运用新技术、学习新本领,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