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需做到三个坚持

2021-11-25 08:35
创造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德治法治村民

董 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1月03日)[EB/OL].中央人民政府网,(2020-11-03)[2021-11-16].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这一重大判断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乡村治理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乡村振兴中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进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意味着我们要以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卫生等多维度、多层次的需求。因此,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治理,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三治”结合,汇集乡村善治的向心力、支撑力和协同力。

一、坚持党对乡村治理的的全面领导,凝聚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的向心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EB/OL].学习强国,(2021-07-01)[2021-11-16].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6432884298220840377&item_id=6432884298220840377.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步入新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乡村成为各种资源、项目的“集聚地”,如何确保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精准实施,就成为乡村治理的核心要义。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类风险在农村基层相互交织,如何确保乡村社会既安定有序又稳步发展,俨然是乡村治理的首要议题。此时,就更需要一个公信力极高的公共权威,在治理网络中充分发挥同辈长者的“元治理”作用——既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维护乡村社会的公平正义,又能够穿针引线地把各类资源汇聚到乡村、带领农民发展致富。因此,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便成为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有必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全环节。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①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EB/OL].学习强国,(2021-02-19)[2021-11-16].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4719764646718779710&item_id=4719764646718779710.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党的基层组织承担着政治引领、发展带动、组织协调等多重任务,是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用活各类组织资源。一方面,既要注重夯实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的基础地位,又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还要有序促进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为乡村善治构建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准确把握乡村各类组织的发展特点,促进乡村社会各治理主体各司其职、各展其长、各尽其责,让各主体在理性交流中平等互动,在有序协商中走出理性经济人的束缚,实现乡村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雁群飞千里,全靠头雁领。基层党员既是乡村振兴的“先锋队”,也是乡村治理的“领头人”。首先,要深入实施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引导基层党员在各类议事活动、民主协商、村级决策中将党的理论、主张、政策向广大农村群众宣传宣讲,在潜移默化中让农民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确保乡村治理各项举措稳步推进。其次,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抓手,通过联系农户、承诺践诺、社区“双报到”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走向田野,推动群众所急所盼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搭建起党和群众密切联系的“连心桥”。当前,在社区“双报到”中,应警惕“打卡签到即服务、数据留痕即报到”②“打卡签到即服务、数据留痕即报到”:指在当前社区双报到中,一些地方以党员干部二维码签到签退的时间间隔认定服务时长,而非以服务社区的实际效果判定其是否真正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的新形式主义,莫让大数据钻了制度的空子,让党的好政策在执行中走歪走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集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的支撑力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回眸百年征程,我们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托“打土豪、分田地”,领导农民群众求解放,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向前发展,抑或是改革开放时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村社会发展活力。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推行的政策,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让广大农民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步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如何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改善农民生活品质,让他们既能拥有丰厚的物质待遇,又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还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成为乡村治理的应有之义。换言之,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治理,要围绕“人”展开,立足于农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需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唯有如此,才能汇集起乡村治理的永恒支撑力,确保乡村走向善治。

(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鲜红的旗帜上,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当。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当前,我们正昂首阔步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乡村治理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场域,能不能把乡村社会管理好、能不能把农村群众服务好,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的实现,关系着国家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乡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②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03-19)[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3-19)[2021-11-16].http://fanfu.people.com.cn/n/2014/0319/c141423-24676829.html.因此,县乡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做精。

(二)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乡村治理

党的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治理,要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培育乡村民众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在乡村治理中更为积极主动,“公民的任务超越了自利而迈向更大的公共利益”③[美]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竺乾威著.公共组织理论(第五版)[M].扶松茂,丁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7.,“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整体的关切,一种与自身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④[美]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竺乾威著.公共组织理论(第五版)[M].扶松茂,丁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7.。基于此,既要以村民议事平台和机制为抓手,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引导人民群众理性参与乡村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又要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程序和机制,构建多元互动、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努力解开群众心结,化解社会矛盾;还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所需,着眼乡村治理中群众最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三、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筑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的协同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无论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还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显著缩小;无论是平安中国建设要达到更高水平,还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和政府的推动下,社会、个人协同发力。因为面对日益高涨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单靠政府一己之力已无法满足。所以,如何通过制度机制的完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新华网,(2019-11-05)[2021-11-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5/c_1125195786.htm.的治理格局,便成为当务之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EB/OL].学习强国,(2021-02-23)[2021-11-16].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8806938689412914247&item_id=8806938689412914247.这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因此,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治理,要立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基础,充分发挥法治的“硬约束”和德治的“软约束”作用,促进自治、法治、德治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一)以自治为基础,增添乡村善治内生动力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体现村民意志、维护村民权益的重要保障,还是激发乡村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依托“村规民约”,健全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让村民在乡村治理中有约在先、有规可循,不断提升农村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水平。如,浙江桐乡将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实际情况作为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评定程序,为银行授信贷款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要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通过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等方式,让村民有平台、有机会、有渠道将日常生活中的闹心事、烦心事拿出来议一议、聊一聊,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良好氛围,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协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夯实村民自治基础。

(二)以法治为保障,确保乡村善治合理有序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学习强国,(2014-10-28)[2021-11-16].https://www.xuexi.cn/a6e12edac23f11cfc5a1fb287 40ce56d/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法治是乡村治理的根本保障,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首先,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通过送法下乡、法律服务团、法官挂包等方式,培育农村群众契约精神,提升农民法治水平,引导群众主动崇尚法律、自觉遵守法律、认真学习法律、有效运用法律,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权益。其次,基层政府要严格落实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和权力清单,规范村级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以清单形式明确乡村自治事项和乡村社区协助政府处理的行政事项,以此厘清政府与社区的边界,促进基层减负增效。最后,完善乡村法律顾问工作,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在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方面的作用,促进法治乡村建设。

(三)以德治为先导,涵养乡村善治良好风气

德治是涵养乡村自治功能的“源头活水”,它有利于推动村民自觉履行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作为孕育乡村法治精神的“良田沃土”,德治有利于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法律秩序。中国古代很早就孕育出了德治思想,并形成了德治的传统。如,孝悌忠义、礼义廉耻,既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也促进社会秩序的规范。又如,中国古代的“乡绅治理”就是依托乡村社会具有威望的长者和贤能,推动国家政令的实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和开展乡村公共事务。新发展阶段的德治,主要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榜样示范、礼仪教化等,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营造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一方面,要用好用活传统德治资源。通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上舞台、入村规民约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文化中德治元素融入乡村治理实践,增强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道德评议、星级评选等多种方式,培树一批乡村治理中的道德标杆;同时,通过新乡贤、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发展CEO等群体,引导农民在诚实劳动中实现发展致富。

猜你喜欢
德治法治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荷叶礼赞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