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国
(高密市阚家中心卫生院,山东 高密 261500)
在医疗改革深化推进实施的形势背景下,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保支付的革新、分级诊疗的实施等,公立医疗机构在运营发展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运营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财务风险隐患更加突出,对于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现代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中,必须认识到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意义,建立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财务风险隐患的分析和应对,进而避免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确保公立医疗机构运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对于公立医疗机构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公立医疗机构在运行管理过程中,由于业务活动管理不当,或者受到公立医疗机构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其他各种难以预计和控制的因素影响,在经济运行和经济效益预期之间出现了偏差,进而导致公立医疗机构出现资金周转不畅、流动性受到不利影响、资金难以满足建设发展需要等一系列的风险问题[1]。
公立医疗机构出现财务风险问题,从成因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不当,主要是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医疗服务提供等各个环节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在采购环节,采购出现盲目性或者采购药品以及资产程序不严格等,资源分配不合理,出现资产流失的问题,进而造成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在医疗服务的提供环节,出现医患纠纷或者医疗事故,或者公立医疗机构的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等,造成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二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资金管理不当,主要是公立医疗机构在资金筹集运作环节出现问题而带来财务风险,尤其是在药品加成政策取消以后,直接造成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减少,再加上公立医疗机构的政府财政补助不足等,容易导致公立医疗机构出现财务风险问题。同时,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入方面,由于没有自主定价权,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收入难以对公立医疗机构收入降低形成有效的补偿,容易造成资金的不足,出现财务风险问题。三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战略不当,主要是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战略决策不当造成的财务风险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医疗行业卫生领域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环境下,公立医疗机构本身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再出现投资风险,在大型设备或者基建项目上投资决策不科学,则容易造成公立医疗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发生财务风险问题。
有的公立医疗机构在运营管理方面财务风险意识不强,未针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务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造成公立医疗机构在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对财务风险的管控缺乏针对性,一些关键的业务环节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隐患问题等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容易导致公立医疗机构出现财务风险并遭受财务损失[2]。
有的公立医疗机构的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未充分考虑公立医疗机构的战略发展需求,在运营活动管理过程中对资金的跟踪管理不到位,也没有针对公立医疗机构的采购、收费等关键业务环节制定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对于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成本的管控力度不足,营运活动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公立医疗机构出现财务风险问题。
公立医疗机构出现财务风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公立医疗机构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关系。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备,尤其是缺乏财务风险管控导向,再加上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机制开展运行不正常,因此无法有效解决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容易导致财务风险隐患的发生。
对于公立医疗机构财务风险的分析预警,现阶段较为常用的主要是采取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在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主要是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等方面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偿债能力主要是通过稳定性收入比、资产负债率以及现金流量比率等来反映,营运能力主要是通过选择总资产、应收医疗款、固定资产以及存货周转率等指标来反映,盈利能力主要是通过业务收支结余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创收率以及经费自给率等指标来反映,发展能力主要是通过选择业务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净值率以及净资产增长率等指标来反映,成长能力主要是通过选择管理费用率、卫生材料消耗率、药品消耗率等指标来反映。通过财务风险指标以及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测算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公立医疗机构出现财务风险隐患的各类关键要素,进而采取措施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问题[3]。
第一,应该积极改进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决策制度机制,对于重大的经济事项决策应该采取民主集体决策的方式,并通过专家进行专业的技术咨询,接受专业机构的决策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避免盲目决策等带来的财务风险问题。第二,应该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耗材管理制度,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耗材等改进采购工作流程,建立采购管理委员会,提高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以及耗材采购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公立医疗机构资产的安全可靠。第三,应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的应收账款管理,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预付金管理机制,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医疗科室与收费处、住院处之间的联动,并做好公立医疗机构坏账和呆账的清理,减少坏账损失,避免公立医疗机构出现应收账款风险。第四,严格控制医疗业务活动,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医疗科室的诊疗水平,做好诊疗以及手术阶段的留痕管理,尽可能避免医疗事故或者医患纠纷带来的风险问题。
首先,应该注重拓宽公立医疗机构的筹资渠道,公立医疗机构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水平,采取经营租赁的方式来获得相应的固定资产并提供医疗服务,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信用水平,并在公立医疗机构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吸引社会资本的介入,拓展多元化的公立医疗机构筹资渠道。其次,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成本的控制,严格进行公立医疗机构的成本预算管理,提高成本预算的编制水平,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费用支出的管控,优化成本管理的效果。同时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体系,做好成本的归集分析,准确地掌握公立医疗机构的实际成本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成本控制措施,优化成本效果。最后,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补助,尤其是对于公立医疗机构等医疗服务机构来说,在取消药品加成以及自主定价权以后,更应该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确保公立医疗机构资金正常运转。
要防范控制公立医疗机构财务风险问题,需要建立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首先,应该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针对公立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财务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账目票据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机制,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确保公立医疗机构在财务管理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对有关的经济活动数据信息等做好归集分析,服务财务风险管理。其次,应该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强化公立医疗机构财务内控活动的执行,并突出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开展实施,突出风险管控导向,对公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的执行情况、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情况、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执行落实情况等开展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隐患以及财务管理问题,提高公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造成公立医疗机构出现财务风险的因素较多,在公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方面,应该完善财务预警分析体系,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和资金管理,提高对公立医疗机构财务风险的管控能力,有效避免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确保公立医疗机构运营发展的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