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优化研究

2021-11-25 07:56曾琪
经营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常态管控机制

曾琪

(江苏省烟草公司 无锡市公司,江苏 无锡 214000)

一、内部控制基础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指企业为确保运营管理的合规合法和效率、财务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以及资产的安全性等管理目标顺利实现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相互监督和牵制作用的管控流程、方法和措施的总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由五要素组成构成框架,在实施过程中遵循注重成本效益性、全面性和重要性兼顾,适应性、独立性、效率与制衡性兼顾的原则。

二、经济新常态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的增速幅度将会企稳回落、经济结构将处于不断的调整优化中,经济增长动力将向创新和服务转变,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因素增多。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一方面,国有企业面临着要通过创造新优势来适应新常态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压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必须通过结构优化调整和经营转型升级来确保运营管理维持在合理适当的增长速度区间内。这两方面压力无形中增加了国有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同时也使其通过原有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风险防控的能力弱化,促使其不得不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优化以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

三、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为国有企业持续稳定运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在实务中国有企业受其管理体制和国有身份等因素的影响,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健全完善的总体内部控制环境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各项管控流程、方法和措施具体实施的必要保障。从实践来看,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视程度不足,仍然存在内部控制不能创造直观经济效益,且会耗费较多的人、财、物资源的观点,因此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不愿主动地对内部控制机制实施环境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权责分配过程中,只注重权责的纵向分配制约,却缺乏横向的相互牵制和制衡,使得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对管理层形成约束力,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人”,从而弱化了内部控制机制的管控效果。

(二)风险防控能力存在不足

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识别、计量和控制既是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也是国有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机制的关键目标之一。在实践中,国有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主要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一是对风险的计量缺乏定量,且较为主观,要实现对风险的精准计量,必须以客观、真实的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损失数量历史数据为依据,然后再结合实际制定较为科学的防控对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收集完整度高且相关性强的历史数据难度较大,在制定风险防控对策时主要以管理层的主观经验为主,量化内容涉及较少;二是风险预警机制缺位,即多数企业尚未根据风险相关指标在企业内部建立预警体系对风险进行事前防控,以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三)在信息沟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

充分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各种纵向和横向利益博弈现象,从而很好地解决企业在运营管理中效率低下以及风险因素多等问题。当前国有企业在信息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是业务与财务之间存在一定的数据壁垒,二者难以实现有效融合而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造成内部控制机制在进行管控时难以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弱化了内部控制机制的管控效果;另一方面,因为缺乏较为完善的信息传递渠道,共享能力较差,造成信息传递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控制机制的管控效果产生了影响。

(四)内部监督存在形式化和被弱化的现象

内部监督实质上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评价的过程,对于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有企业在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内部监督形式化和被弱化,一方面,内部监督常用的工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障,独立性不足使得内部审计不能公正、客观地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评价,减弱了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内容仍然过于关注财务活动的事后审计,较少涉及风险导向、价值增值等审计方向,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被弱化。

四、国有企业优化内部控制机制以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对策探讨

结合上文经济新常态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及国有企业在建立实施内部控制机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建议从如下角度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优化以应对经济新常态。

(一)转变认识,积极营造健全完善的总体内部控制环境

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国有企业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健全和优化总体的内部控制环境: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层要认识到内部控制机制在经济新常态下对风险防控的重要作用,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投入人、财、物资源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顶层设计优化,并且在管理实践中要严格遵守执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导向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机制的约束力;另一方面,要在进行权责分配时增强横向牵制效果,即建立完善的“三重一大”事项授权审批或者联签制度,对不同领导分管的具体业务工作也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制约制度,坚决杜绝“内部控制人”的存在,为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创造优良的环境。

(二)建立风险因素信息库,建立预警机制,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国有企业要增强其风险防控能力,关键可从以下两方面采取优化措施:一方面,增加对风险计量的定量程度,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即国有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分析功能,结合自身的运营管理实际和历史风险发生频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数据,总结归纳出与风险关联性强的、比较完整的风险因素并形成数据库,然后结合模糊评价法等风险计量方法建立风险计量模型,实现风险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计量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风险防控对策;另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结合风险因素数据库制定风险的识别指标体系,根据识别指标体系对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将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降低其破坏力。

(三)结合大数据和信息共享技术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共享机制

要有效降低国有企业因信息沟通障碍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可以结合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在企业内部构建以内部控制机制为核心的信息处理和共享一体化平台,利用信息共享技术全面打通业务与财务之间的数据壁垒,有效规避各种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内部控制机制防控的精准程度,增加管控的有效性,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价值挖掘能力,提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在为信息传递提供有效渠道的同时提升传递效率,减少各种利益博弈现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四)强化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中的职能

要通过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来优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可从以下三个角度采取措施:一是改变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层级,或者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委派等方式减少其受利益制约的因素,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可以在相对独立的组织环境中开展各种审计工作;二是建立新型内部审计机制,结合经济新常态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建议国有企业在内部实施风险导向性的内部审计机制,突出内部审计监督的风险防控和价值增值功能;三是拓展内部审计的内容,即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以及项目审计等使内部控制机制与内部审计紧密配合,实现对经济业务全面和全过程的监督,增强内部控制机制的管控有效性。

五、结语

本文以经济新常态为研究背景,以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践对国有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结合问题以及内部控制要素从多角度探讨了国有企业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优化的具体对策,旨在为国有企业增强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常态管控机制
施工现场的信息技术与成本管控
浅析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管控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智珠二则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