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哲斯
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提出的,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不可发展、不可逆转的经济态势。新常态重大战略区别于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新常态经济模式的驱动下,由粗放型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升级,投资的驱动因素也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这种全面的社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国民经济的质量,而且影响了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各行业、各领域的全面升级和优化。
就教育行业而言,在新常态下,就业管理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一个教育发展内容。据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已经达到了800万人,之后,每年按60万人的速度在递增。我国约有一万多所高校,每个学校每年都在扩招,如今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就业和创业团体。探讨新经济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的重要工作方向,也是各高校领导层所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探讨,积极地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
1.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2021年,高校毕业生909万人,达到了历史新高。因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大学生放弃了高新技术行业而转战服务业。
2.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战略中,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逐渐被取代,而服务行业带来的就业渠道在慢慢扩大。
3.大部分毕业生放弃了平庸的打工者角色,全心投入到了创业大潮中。国家也颁布了很多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就业市场的新增长点。
4.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行业将继续影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这个行业和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催生了很多自由职业者[1]。
1.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压力。第一个是焦虑心理。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专业是否能够找到匹配的岗位,不知道在求职过程中面试是否能够通过。第二个是自卑心理。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比较普通,甚至部分学生还存在挂科的现象,所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会无法面对面试官,存在压力。第三个是自负心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校能力突出,对岗位的预期和期望过高,当现实不能满足理想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落差感。第四个是依赖心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走捷径的渠道来达到就业目的,寄希望于家庭和学校,缺乏求职的积极性。
2.专业技能不扎实
对大部分高校来说,四年的学习时间都专注于理论的教育和普及,这样使一大部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无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也无法做到有效理解和吸收内化,在求职过程中呈现出整体素质较低、知识应用能力较弱、知识掌握能力较差等特点,难以找到有效的岗位匹配。
3.综合能力不强
部分高校学生虽然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但在思维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比较欠缺。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忽略了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在工作岗位的实习过程中表现差强人意,对突发状况不能有效地辨别和反应,在组织活动中无法呈现出优秀的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情商比较低,无法很好地适应现在的就业环境。
4.社会经验不足
许多大学生因为在学校的封闭环境中,与社会脱节,社会经验不丰富。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愿意走出校门去了解社会上的人和事,导致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积极地融入社会人群中,对自身的发展形成了不好的影响[2]。
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第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挑战是就业人数庞大的问题。在每年10%的递增速度中,面对有限的工作岗位,会产生严重的人员冗余问题。
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整个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也产生了变化。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被高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所替代,加大了劳动型应用人才的失业风险。
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增大,服务行业在就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将成为整个就业大军的主要就业渠道。但现实中大学生都不愿意到服务行业就业。
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将整个就业大军扶上了就业即创业的现实,许多大学生面对这种风险比较高、投资和收益见效比较不稳定的就业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经济体量为毕业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基本保障,这是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大机遇。
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有了更优厚的政策扶持和更优化的政策环境。国家出台大量政策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
在经济结构由粗放型经济转化为企业型经济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了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也优化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使就业岗位的质量更高、吸引力更强。这对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就业信号,推动了高等教育信心的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平台极大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同时也减少了经营成本。
1.目前,高校就业办是属于学生工作系统的一个部分,它是从属于学生的一个就业指导部门,没有单独形成一个独立运营的部门机构,与其他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交流,造成学生就业工作存在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服务学生就业的本质。在严峻的高校就业环境中,高校就业办只是单纯地以“就业率”为工作核心目标,没有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就业工作的长效发展中,也没有将内核服务质量提到日常工作日程上来。
2.高校就业办对就业的服务对象放在高年级学生身上,这种资源分配的单一性导致低年级的学生缺乏就业指导,造成就业指导断层,尽管就业办的工作具有针对性,但在就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上确少了整体性。在对大四学生的就业指导上,只提供一些低效化的就业资源,如一些招聘会的信息等,缺乏深层次的就业指导。
3.造成就业资源无法优化分配的原因是就业办在工作属性上总属于校办,而校办的部分资源和资金掌握在领导层手中,这样很难对这些资源和资金进行有效调动,从而服务于就业办的管理工作,影响了就业办管理部门的积极性。
4.由于目前的高校就业办仍处于传统的服务模式,难以及时掌握市场的就业需求变化,导致就业办在工作指导中只停留在一些就业岗位的信息发布上,不能针对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迷茫、没有目标的状态。
5.创业方面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短板:(1)传统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水平落后于社会发展。在大学生创业课程与实践过程中,校方缺乏一定的实践指导,过于倾向于理论知识课程,一些课本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很少,并且这些专业知识很难符合现实社会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创业创新课程缺乏实践性,学生很难切身体会到创业的历程与实际体验,导致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地养成创业思维。(2)创业教育和专业没有太大联系。高校中的创业教育教师因为长期在校园中执教,传授的创业教育知识都是来自课本的经典案例,缺乏对现实社会中创业具体实践的理解。这些经典案例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许多案例都是比较陈旧的资料,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指导意见,一旦创业教育脱离了学生本专业,就会缺失针对性,会增加学生创业的风险。
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应了解到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全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反映了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考验学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学校领导层应该把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考评指标和学校工作任务目标联系起来,推行责任制的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就业评估指标的规定,规范就业办的工作体系,合理地促进就业办的工作效率,建立学生就业工作的合作机制。
学校的就业工作必须与企业的需求相互匹配,在日常的教学中,学校应该鼓励高校教师编写实际应用型教材,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学生就业的教材内容。在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教材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应该满足开拓学生的知识和眼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要求。同时,学校应该与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的交流和沟通,为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素材,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实习提供渠道;应当不断地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明确提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分工体系,校方应该加强毕业统筹,而企业应该加强实践指导。学校应该调动各种资源,培养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思维,并且将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作为学校就业办工作者、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工作效率的评价指标。与此同时,学校要和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借助企业的力量,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
在这个信息时代,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渠道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就业管理部门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人性化、服务便捷化、信息畅通的就业渠道,例如,学校的就业网站、就业交流群等,促进学生在就业平台上进行资源分享和就业交流。另外,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对每个学生实行就业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程度及企业对毕业生的接受程度,同时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服务,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配套措施。
1.发挥学生组织的力量
高校的共青团和学生办是促进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组织。学生可以在创业实践缺失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创业比赛来模拟创业过程,了解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增强创业的思辨能力、风险识别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拟定能力。高校的领导层应注重发挥学生组织的力量,在校内建立学生组织创新园,提供实践场地。高校领导层也应积极地提供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服务于学生组织的创新比赛和创业活动,以免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发生组织偏失或者组织失效的情况。学校要在整个学生组织创业活动的过程中予以就业的设计和指导服务。
2.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大学生在脱离了高考的压力之后,会有一个心理的高幅度变化,那就是过度的放松。这种过度的放松会导致大学生自我放纵、不认真听课、逃课等,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竞争能力。大学作为一座纯洁的象牙塔,为学生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也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假如不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好好地生活和学习,在毕业后就会感到后悔和自责,更会加重就业的心理负担。因此,增强对自己的认识和探究才是最关键的。学习不仅仅是一项教学任务,它的性质也相当于工作,学生应该按照工作机制一样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制订计划,安排每日的学习内容并对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和自我评价。
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层面讲,目前的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可以为他们提供更优越的成长环境,对这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压力比较小。但面临着社会的激烈竞争,这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之后就会面临残酷的现实,难以实现自我突破,完成从平凡到卓越的人生跨越。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保持优良的革命传统。
经济新常态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压力和困难,但也带来了许多机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把握好发展的契机,转变思路,重视实践,加强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就业是高校教育成果服务社会的最终体现,它并不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单一职能,需要在高校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建立一套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创新培养体系,以教学改革为根本,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充分调动整合各方面资源,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