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元兵 陈沉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地方高校(包含独立学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即建立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再一次将职业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社会的人才需求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需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虽然独立学院对其专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用人单位的实际反馈情况来看,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职业态度、企业忠诚度、主人翁意识、职业规划等诸多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因此,出现了企业人才招聘难、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矛盾现象。独立学院的转型要求高校要突破母体学校的办学思维,结合社会需求,重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这就必然带来教育教学的深度改革,从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转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发展。如何提升学生在新时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独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内涵等方面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1]。
在探究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和优化策略前,要明确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概念,具体为劳动个体对其所要从事职业的了解与胜任力的综合表现,涉及的内容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
如果将职业素质按照大学生对岗位胜任情况的影响方式来界定,可将大学生职业素养分为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个层次,前者对大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带来直接影响,后者对大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带来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技能与其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息息相关;大学生职业素养分为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从整体来看,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因素较多,既包括大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也包括其在社会岗位的历练经验,以及个人的一些特质等。通常而言,劳动主体能否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一番成就,与其职业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两者通常呈正相关[2]。
笔者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实习单位、部分高校教师等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式,对江苏省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仍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立学院和学生主体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认识上存在差异。根据“冰山”理论模型,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可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大多数高校已意识到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放到了较高的位置,但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时,较为注重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能力、专业素养等可见的显性职业素养的培育,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关注不够。而学生对职业素养培育的意识比较淡薄,对未来目标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没有对未来职业进行过认真思考。比如:高估或低估自身能力水平、缺乏信心勇气不敢参与竞争、职业生涯难以持续性地发展、不利于各项资源的利用和积累、定位不清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等。依据2018年《南方都市报》和搜狐新媒体共同发起的一项针对高校学子职业观念的调研数据来看,对职业发展缺乏必要认知与规划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受访的9890人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尚不确定未来是否要选择当前所学专业代表的行业;有20%的学生表示从未做过清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超半数的学生表示对个人毕业后的发展感到困惑。由此可见,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任重而道远。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关注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变化,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但大部分高校把重心和焦点放在了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的革新上。纵然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也只是从教学课程的角度进行。在走访企业时,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能力表示了高度认可,但对其职业素养却出现了良莠不齐的评价。一方面,在宏观设计上,高校没有将专业素养和职业教育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多的是通过课程传授、心得分享、专家报告等简单的模式进行,高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上的体系尚不健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并没有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展职业教育,对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职业素养培养,不能准确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职业素养现状,以及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导致出现培育出的人才知识面狭窄、技能水平与企业要求不符以及实践能力较差等现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分工日趋完善,涌现出了诸多新兴行业与岗位,而国内职业教育更新和发展速度与社会岗位发展速度存在明显脱节现象,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知识不足以有效支撑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职业素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在校内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短时间转化为企业需求的生产力。此外,虽然部分学校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本校学生安排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但所占比重较低,完全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高校学生在真正走入社会岗位前的实践历练太少。
从实习单位反馈的实习报告来看,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实习应届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较低。部分实习应届生在校期间表现良好,学习努力,拥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为出众的专业技能水准,但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职场心理素质较差导致的,究其原因,在于高校职业教育缺乏对学生职场心理素质的关注与培养。有些实习生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很长时间无法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与其他部门和岗位的同事相处不够融洽,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较差;有些实习生抗压能力薄弱,工作上一遇到难题便退缩,或者干脆做“甩手掌柜”,缺乏责任意识;还有些实习生受“先择业,后就业”的思想影响,进入实习单位后稍有不顺心便会产生离职或跳槽的念头,既影响了个人发展,也给用人单位的发展增加更多的用人成本。
当前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高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上的投入和保障不够,把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当作是学生教育中的一个普通课程环节,缺乏系统化的培育机制和实践载体,未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职业素养培养评价反馈机制,只是专注于对学生职业素养在某个阶段的培养,没有贯穿始终实现全程化,导致学生不熟悉就业市场,产生与行业岗位脱节的现象。同时,独立学院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师资队伍上也参差不齐,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工作多是由辅导员来完成,而辅导员大多没有经过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培训,更多的是停留在简单粗糙的宣传说教上,带入感不强,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认识都有一定的缺陷,从而影响了其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
职业素养教育是对学生“三观”的教育,独立学院应革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从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转向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目标,充分认识到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深刻内涵,将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公共素养教育融合起来,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和社会新需求,更好地进行自我精准定位、理性选择。同时,独立学院应做好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和认识教育,将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结合市场需求明确发展目标,妥善处理好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之间的冲突,以社会需求为支撑,将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目标相结合,力求在职业活动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注重自身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因素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保持良好心态以应对职业活动中的各种挑战。具体而言,职业意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发展有显著的导向作用,具备超前性与导向性,通过设定阶段目标,对个人的发展起到长效的激励作用。当下,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享乐主义盛行,部分大学生沉迷短期享受,在各种短视频、游戏中迷失自我,对个人发展前途感到迷茫与空虚。因此,需要校方加强引导,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重回正轨,激发其以职业发展目标为导向提高学习与提升的动力。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独立学院应正确认识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加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软硬件的投入,力求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培训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突出实效,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系统化、全程化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在学生日常管理中,以社会职业者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独立学院应力求改变单一的校园环境,积极从企业引进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来校担任导师或者开展讲座,将企业模式引入校园,努力营造浓厚的职业教育氛围,推动学生更加主动地加强职业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要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独立学院一方面需要改革职业素养课程,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实现全程化,将专业课程、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有机串联起来,改革授课方式,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相联合,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相结合、校内课堂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模式,以便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以适应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由浅及深地按照不同年级特点设置不同的职业素养教育方案,侧重“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提高”“职业实操”等方面,突破单一的授课模式,实现职业素养的外化;要将课堂教学结合实习实训,将企业模式引入校园,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实践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对所学专业进行全方位理解并与职业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全程化。学校要结合江苏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加强相应专业的建设力度,以区域经济发展、行业标准为基础,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切实将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等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增强企业实践与人才培养的适配性,保障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吻合。
此外,高校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企业的技能需求,由校方组织校内专业知识技能竞赛。通过知识技能竞赛的方式,可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并为学生们搭建展现个人能力的舞台,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发展。因此,校方要结合学期教学安排,每学年至少为本专业的学生举办一次知识技能竞赛。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较为关键的一环。独立学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建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组成“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协同队伍。
首先,独立学院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中,组织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团体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其次,独立学院应加强对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素养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将职业教育的思想融入专业教育中,以课程教学大纲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实际开展潜移默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守好课堂育人的主阵地。
再次,独立学院要积极引进企业专家担任校外指导员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让职业素养教育不脱离社会需求,与时俱进。
最后,独立学院要依托教学和资源优势,推动校办企业、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和发展,以校办企业与校内实训室为依托,一方面能提升人才培养的导向性,进一步将校内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需求相融合,另一方面能依托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反哺校企,为学院的教学硬件和师资软件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随着2014年教育部提出的地方普通院校要实现职业化加速转型的方针政策后,国内高校学子的就业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学子的就业形势因各种因素影响越发严峻。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独立学院应把握转型契机,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构建系统化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营造浓厚的职业教育氛围,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以此为高校学子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提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同时,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客观地认识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时刻注重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更好地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就业竞争的洪流中攀登前行,真正成为能肩负起时代使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