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锋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第一,大学生的学法、知法的能力,即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储备。法律思维是法律知识的外化体现,只有具备充足的法律知识储备,才能够用知识推动思维认知的更新换代。通过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明晰公民、社会、国家多个层面主体之间的关系,用必要的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第二,大学生的懂法、信法的意识,即形成基于法律的观点认识。大学生要从正确认识和理解宪法着手,从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来崇尚宪法精神,加深对于宪法的尊重与信任,真正树立起法律理念。同时也从内心加深对于规则、公平、平等的认知,信任法治至上的理念,守住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红线,行为处事要守规则、依规范,按照法定程序来合法、合规办事,主动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第三,大学生守法、用法的能力,即用尊法行为捍卫法治。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力量,大学生要敬畏法律、相信法律、遵守法律。作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大学生要善于主张个人的合法权利,同时也要履行法定的义务,用法律思维来自觉主动地作出正确的选择。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与破坏规则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需要通过提升全民族的法治素养,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1]。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其代表的是未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攻坚力量。新时代的新青年,他们本身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接受新鲜事物以及创新能力强,大学生群体是否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将会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
高校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场所,具有其他环境所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教育优势。利用高校的立体化平台,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的政策、实现全民普法,集中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有助于形成“法治群体”,并通过由小到大的传播扩散,以点带面地逐渐集聚发展成为“法治共同体”。让大学生可以在高校中筑牢法律知识理论基础、培养法律思维和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让大学生自觉实践依法治国,让“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能够得到进一步推进。
从当前的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可以看出,对非法学专业的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学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通识课程以及一些可以选修的宪法、刑法等专门性课程中。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法律课程本身所占的学分数量较少,再加之教学的内容过于课本化、理论化,导致大学生很难将课堂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没有对法律、法治以及依法治国等理论概念形成正确认知和全面理解。
同时,高校受到师资因素的限制,欠缺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合同法、劳动法等专门性的法律课程,导致大学生会出现上当受骗以及被侵权违约的事件。此外,无论是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班会活动等,都缺少相应的专门侧重法律的内容[2]。导致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既少又浅,无法充分地将法律知识外化为法律思维。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带来了更强的传播性和互动性。但也由于新媒体呈现出更强的商业化、娱乐化,导致很多网络信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而过度曝光一些娱乐新闻、搞笑信息或是恶搞段子。更有媒体为了能够博眼球、求关注,不尊重客观事实真相而虚假炒作和宣传,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个“失真”的网络世界[3]。由于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的缺失,很容易轻信和散布网络上的谣言,会在无意识中触碰法律底线,做出违法违规行为。加之大学生对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较弱,很多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消费欲望而轻信了校园贷、花式返利等电信网络诈骗行为,使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这些屡见不鲜的网络安全事件,都反映出当前纷繁杂芜的网络信息给高校教育所带来的挑战。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让教师能够了解并掌握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清晰的认知,明确我国为什么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等理念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通过学习我国《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了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内容。例如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或是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大学生,都可以根据政策法规的相关要求,帮助大学生获得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以合法合规的贷款方式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学校管理中也要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法律知识讲座,并将最新的、重要的法律知识分享到教师群里,真正让教师学法懂法,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法治素养,让教师能够自觉、有力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培育和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思维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以信息化的教学改革来配合和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接受和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集聚更多优质课程,利用国内外的法律理论教学,为大学生提供更有魅力的新型法治教育课堂。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活动,以模拟法庭、拍摄微电影、导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法律学习当中。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方式,让大学生从调查中反馈出最新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困扰。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4]。
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思维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依靠高校的力量,利用集中的课堂教学以及营造法律校园环境的方式,让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法律教育、感受到法治文化。以专业有趣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及新颖多样的传播方式,让高校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捍卫法律,提高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结合“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邀请社会中的知名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法学专家等,定期到学校开展新时代法治理论的宣讲。充分将社会上的优质法律资源引进到高校的校园里,以“引进来”的方式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学校也可以联合相关部门,由政府出面对包括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中的非法信息进行严格的筛查和及时的管控,营造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减少不良社会舆论给大学生法治教育造成的阻碍,利用主流媒体的示范引导作用,为加强法治宣传造势,塑造尚法尊法的社会环境。
对于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教育工程。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与氛围。同时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法治文化、提升法律素养、形成法律思维,真正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