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高校校园贷的有效措施

2021-11-25 00:49:16任轶博
经营者 2021年17期
关键词:借贷高校学生校园

任轶博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202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堵住“偏门” 管好校园贷》。文章指出,只有不断加大对校园贷的监管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对校园贷借贷行为进行整体管控,才能实现正向的正规借贷。近年来,借贷平台层出不穷,日常使用比较多的除了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外,还有大众熟知的“花呗”“白条”“拿去花”等等,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借贷平台,便于大家使用,每个月的还款日也逐渐成为日常谈论的话题。然而,除了我们熟知的这些大平台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平台,打着低于正常还款利息的幌子向高校在校学生推广。面对高消费的需求,有些学生掉入校园贷的陷阱。应对校园贷,应从源头做好预防工作,多角度多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积极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要逐步养成防骗观念,共同维护清朗的金融空间。

一、加强校园贷安全教育

2017年9月,教育部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这一消息明确之后,依然有部分机构置之不理,继续向高校在校学生放贷,金额大小不等。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结果让很多教师和家长感到吃惊,近半的学生都会使用贷款来实现短期的超额消费,而这些超额现象,有些是因为临近家长每月的打款日,也有些是用于购物或者日常消费[1]。学生在借贷的时候,需要证明目前为高校在校生,按照操作流程提示,在网上提交资料,经过快速的审核,即可开始贷款行为。近年来,各类借贷平台的用户中,大学生占很大的比例。

在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预防电信诈骗的宣传标语或是收到宣传册页,但针对校园贷的宣传尚有待加强。部分大学生认为短期借贷是缓解个人经济压力的有效手段,渐渐养成了超出经济范围的消费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非常不利于健康消费观念的树立,反而容易越来越严重,纠正这种行为仅仅依靠学校的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整个社会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生的自行偿还能力取决于父母每月提供的生活费,少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奖学金、勤工助学、兼职等途径获得资金收入,所以家庭的关注也必不可少。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关注孩子动态,一旦发现异常表现应积极与学校联系,共同关注。

二、提高高校学生对校园贷的认识

一些欠发达地区或农村不富裕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之后,受环境影响,消费水平逐渐升高,部分大学生主动关注寻找这类平台,甚至选择非正当高利贷[2]。客观上,校园贷已经在高校中悄然存在。动辄几千元的电子设备,虽然不一定是学习的标配,但很多大学生都希望拥有。特别是一些艺术类院校或专业,不仅需要配备硬件,还需要外出交流和学习。部分高校甚至将学生出国交流作为宣传优势学科、考评学生选优评优的加分项,这些学费以外的支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如果学生想参加这类活动但是又不想增加家庭负担,就容易贷款。高校应考虑设置金融教育培养方案并全覆盖施教,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环节,而不仅仅是针对金融相关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增加必要的金融教育环节,与时俱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消费观念。

2018年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部分校园出现回租贷、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乱象》一文,指出对高校大学生发放高利息贷款是法律不允许的行为。近些年,一些由校园贷产生的悲剧数次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严重伤害。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2017年5月,某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因被校外人员诱导,在校内老乡群中组织多个学院的学生进行校园贷活动,并收集参与者的身份证等信息,向某电商平台“打白条”。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校外策划人员按期返利给学生,不少学生尝到了甜头,甚至追加了更多的金额,并在校园中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几个月后,校外的策划人突然消失,学生只能自己偿还金融平台产生的借贷费用。此时,这些学生向学校求助,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情况调查与教育帮助。2020年,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被骗5万元,当其逐渐陷入其中的时候,忽然意识到情况不对,遂报警,在警方与学校、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情绪稳定下来,并认识到了自己行为和思想上的不足。高校学生不仅要掌握更多专业化的学术知识,更应该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对危险进行预判及处置,这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

为了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提高高校学生对校园贷的认识,了解校园贷的危害已刻不容缓。

三、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此通知一出,各借贷平台纷纷整改,不少中小平台不得不转移业务重心,借贷平台在体制机制上不得不完善。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已经有部分平台调整业务重心和方向,从大环境来看,越来越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能有效预防校园贷,这不仅是预防和治理校园贷现象的必要手段,也是重中之重。只有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要求,制定必要的惩罚措施,才能从源头对校园贷进行有效的遏制。

同样应该注意的是,在清理暴力催收时,不可盲目简单化,应多孵化稳健经营的正规平台,切实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大学生的借贷偿还能力以及实际消费用途,限制消费内容,监管预警提醒。目前高校常见的有困难补助、助学贷款等,但类似的帮扶类安全借贷,通常需要向所在学校提供能够证明家庭困难或者有其他事项说明的材料才可以申请。部分学生碍于面子,不想让学生或老师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或因为某些原因错过了申请时间,转而选择校园贷。

四、提升高校学生正规途径健康借贷准入门槛

借贷行为自古就存在,是一种较常见的社会金融活动,在现代社会更是普遍,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借贷的情况,大到购房购车,小到电子产品、衣食出行。大街上、电梯间、公交车上随处可见的借贷广告似乎都在释放一种门槛低、借款容易、利率优惠的信号。部分人抱着“借银行的钱来还贷,拿自己的钱去理财”的态度参与借贷,这种现象不在少数,不少金融理财爱好者热衷于“跑赢”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从而获取更多的资金。如今,各大银行也有针对消费、装修等专项内容开展的借款服务,且形式种类繁多。要对这类平台进行强制要求,加强对大学生借贷行为的监管,通过设置预警线及限制金额等方法进行第三方客观监督,呼吁平台在追求业务扩张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健康消费,当监控到学生的超支情况时,应给予必要的提醒。

民间借贷的行为,在法律上是有明确划分的,在一定的利息范围之内,均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当利息比例超出正常范围时,就是大家熟知的无效利息,通常这类行为都以借条或协议的方式完成[3]。当借款人在约定的时间内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时候,往往会发生催缴的行为,这其中不乏威逼利诱等非正当手段。成人尚有不能按照规定合约偿还的现象发生,何况是尚未踏足社会的高校学生,正视学生需求,提高正规途径健康借贷准入门槛已迫在眉睫。

五、结语

只有不断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深化金融教育的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做到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校园贷乱象。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营造高校清朗的金融空间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借贷高校学生校园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