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皓 徐泽平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野生设计”的定义举例来说则是,赞助商冠名的商店招牌、街头巷尾的牛皮癣广告、酒店内的小卡片等,这便是“野生设计”的代表性形式。
“野生”是相对于系统设计专业背景而言的,设计师未受到专业的艺术设计教育,但经过长期的与设计相关的工作,从而成为大众设计的“师傅”。“野生”一词并非戏谑之言,野生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生状态,在视觉传达设计上的表现则是极度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内容表达。这类作品凭借量大、品类多、传播范围广,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视觉烙印。
“野生设计”的设计品往往是由负责项目落地实施的制作方附赠完成,常为路边的打印店或广告灯箱工坊,有时甚至是甲方亲自完成设计。这样的工作模式使得作品更多地突出体现甲方意志,设计感与形式美被摆在相对靠后的位置,功能性是最优先考虑满足的。
最具代表性的是广告招贴,这些简单的印刷品尺幅一般都非常小,例如传单、卡片、贴纸,其造价低廉,便于大批量生产,传播速率较快。伴随着移动互联的普及,“野生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有表情包、网页广告、浮窗、视频特效等等。
“野生设计”则具有其言简意赅的图示语言表达,不拘于对昂贵、高端材质的追求,以传播为第一要义,且色彩鲜活、对比强烈,吸引其受众眼球等特征。综合以上几点,野生设计往往产生于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和相关行业下游,普通大众对其并无好感。
投放者对潜在用户有极强的嗅觉,作为消费者而言,我们总能在需要的时候轻易地找到对应的广告并与商家取得联系,如开锁、租房等等。但这类广告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弊端,例如虚假甚至违法的广告信息会对群众的财产甚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一些粘贴的广告破坏了城市环境,被称为“牛皮癣”,投放简单高效,根除则需要数倍的人力和时间。这些小广告一方面满足了特定人群在特殊情况下的紧急需求,同时也有不好的影响。
分析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潜藏着经济,文化对其中影响。譬如早期香港港风之潮流,赋予其特色的复古潮流,深受其年轻人喜爱。进而香港广告也诞生起独特的港潮韵味,能够体现出香港所独有的风气,错乱的城市与车水马龙的交通车辆交织在一起,忽起忽落但又有序地融为一体,霓虹灯与广告牌间交相辉映,错杂间又有一丝和谐之感。而广告牌又立于店铺前向外衍生,内容简介有力,能起到很好的传达效果,这种直来直往的宣传方式,适应了其香港复古且又现代的风格,又能减少其宣传成本,不失为简洁而有效果的宣传方式。甚至有特定人群为之收藏,也有不少旅客打卡留念。
而在国内,东北风味的红毯装引发其热议,因其带有富贵意蕴的牡丹纹、团花,并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等连续性的花纹排列方式,并以高亮度的红、绿之色,虽有几分俗气,但又有东北的生活气息,此风格兴起于七八十年代。虽现在看来有几分乡野之气,但确实有一种独有的风俗美,即富有野性,野生之美。这也是服装视觉文化之中的“野生设计”。
设计是一种交流。设计师与观众的交流,功能和形式的平衡;但其实,设计师还要和合作者的交流,不同的文化和立场带来的思维碰撞、整合,让设计作品在逻辑上更加完整,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否则容易自说自话、自作多情。很多设计师都常犯一个错误,就是陷入“为自己设计”主观臆断。实际上我们设计的目标人群可能与我们在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扮演着特殊的社会角色使得他们与我们的想象有所差别。我们只有找到理解他们的方法,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并找出在特定的设计任务或者问题中什么才是真正适合的,才能精准有效地完成工作,传达我们想要传达的东西。
对于在城市中无处不在的野生视觉设计,能发现:对于目标用户而言,功能的重要性远高于审美,目前这些不完美的设计较好地满足了需求、平衡了矛盾。预算导致商家无法聘用专业的设计师、无法负担精美的纸张和印刷工艺。激烈的市场竞争更是进一步地提出了信息传达简单高效、传播范围极大极广且还须在同类广告中突出并占据视觉版面这些严苛的要求。野生设计诞生于其中,调和着审美与实用、经济发展与现实需求的尖锐矛盾,我们必须客观、中立地看待它们。
野生视觉设计的显著特征是有可取之处的,借用其中的形式去解决设计中的问题或达成某种特殊的效果。例如中国著名设计师廖波峰,在生活日常中就关注这些街头巷尾的野生设计,并将一些形式用在了自己的设计中。
以及庆祝澳门回归十五周年海报中就将殖民文化符号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元素相互结合,不同元素看似杂乱冲突的组合却产生了特殊的化学反应。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野生设计虽大部分都不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设计感。但我们能从中汲取灵感、借鉴形式,这些都建立在了解和分析之上。分析其规律,结合其专业的设计研究,去将其分析、升级,既可使设计作品出圈,也能传递出别样的设计美感。
如他为自己《廖波峰个展》所做的海报。并未采用常见的纸质印刷,而是如金属路标一般用铁牌和油漆制作,再用螺丝固定。一段时间的展示后便出现了一定的磨损,在活动中嘉宾可铁牌上签名,使作品更具意义。
在现代,对于设计的理解不断深化,对行业环境主动关注、积极反思。有时野生设计的运用不仅仅是形式与手段,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引人思考。廖波峰请全国近30个省市的街边名片店为32位AGI中国区会员设计制作名片,并记录、分析整个过程,让中国民间设计平均水平与世界平面设计最高身份进行一次有趣的碰撞,呈现中国民间设计现状。
这样的碰撞是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我们常常被行业尖端概括、定义,但这一设计将我们的视角和思维完全逆转。让行业中常被忽视的设计师们为中国最好一批设计师做设计,将这些结果汇总,我们能找到很多熟悉的感觉,风格迥异却也毫不冲突。
当我们试图构筑梦中的夜上海时,想到的是百乐门的霓虹;若干年后追忆这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激荡时,必少不了这些呐喊一般的野生设计。
虽然这些设计大部分不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设计感。但它最能体现广大群体的需求。在设计生活中平等、客观地去看待这些设计,分析其中的规律,结合专业所学,去将其分析、升级,既可使我们的设计作品出圈,也能让大家的生活更美。“野生设计”虽然最终效果简单粗暴,但如果设计师们用设计项目中的思路、步骤去分析,会发现背后的许多问题。例如:极为苛刻的预算、难以承载的信息、难以沟通的甲方等。
希望通过此论述研究,能为设计者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关注我们从前忽视的视觉设计领域。希望能总结出一些有意义且易于推广的经验,探索“野生设计”的优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