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东晓 刘鹏
摘要:通过探索设备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在遵循维修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设备维修管理水平,减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方案。
关键词:工程机械 设备维修 维修管理 精准维修
工程机械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磨损锈蚀,老化等现象,伴随着磨损的不断加剧,设备技术性能下降而导致的故障便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与港口生产的高度连续性、复杂性、协作性和不平衡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矛盾。那么,在当今港口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遵循哪些设备维修管理的原则才能使设备保障满足港口生产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港口机械维修的目的,即保障和服务于港口的装卸生产。维修是在机械设备技术状况劣化或发生故障后,为了恢复其应有功能、消除故障而采取的更换或修复已磨损、失效的零部件,对整机进行拆装、调试等的技术活动。而这种技术活动只有在正确的管理原则指导下,才能发挥其最高效能,从而达到其目的。
1、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的预防性维修原则
设备管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中,传统的预防性维修通常包括维护保养和计划维修。而我们提出的预防维修是基于大数据的预防性维修。是精准的保证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故障频发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手段。所谓大数据即是长期有效的故障现象数据和维修数据的积累与统计分析。通过统计我们可以分析出相对准确的设备零部件的寿命周期。对处于寿命周期末段的零部件我们采取提前储备和加大检查频次的方法以备更换;或者对关键部件采取发现故障前兆便提前更换的方法来应对。目前,我公司在工程机械维修管理中,采取定期强制保养和以数据统计分析为指导的预防性维修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
2、以经济合理的原则来取舍维修方案。
港口装卸作业的不平衡性和集中性,对设备维修的及时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机械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而带来维修复杂度和费用的增加。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工程机械维修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例如在抢修中,采用性能优异的有机和无机粘合剂(如高分子丙烯酸结构胶)替代焊接;采用水箱堵漏剂对液压油散热器和水箱进行应急堵漏处理;采用电刷镀和高速电弧喷涂技术通过先进的化学材料和处理工艺对设备进行抢修作业。因此,对工程机械进行适当、合理的维修,降低维修成本,以最经济合理的维修手段使工程机械保持良好的技术性能,保证装卸生产能有效地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采取现代维修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同时,我们还会积极开展了修旧利废、进口配件国产化改造等工作,努力降低维修成本。
3、以服务生产经营的原则进行精准维修。
工程机械是港口装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技术物质基础,只有保证设备技术状态完好,才能保证装卸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工程机械的维修必须树立为装卸生产经营创造经济效益的理念进行精准维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生产与维修的关系,按照生产经营特点合理安排维修计划。
(2)根据装卸生产不平衡的特点,充分利用维修“窗口”组织维修。
(3)努力探索运用先进的维修方式,努力缩短维修停机时间。
(4)提高维修质量,减少故障,提高工程机械的可利用率。
在港口企业中,设备维修和生产经营具有对立统一性。没有设备就不能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反之,设备脱离生产也就不能体现设备的应有价值。如何处理好生产与维修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这是设备维修的永恒课题。将维修内容“化整为零”开展精准维修,尽可能利用生产的间隙,“见缝插针”的开展维修。维修前,应做好周密的计划,充分地准备好配件、工具和仪器仪表;开工后,要加强管理,落实工艺要求,确保维修按时完成。实践证明,见缝插针、化整为零、加强管理的做法,对于连续作业的工程机械维修尤为适用。
4、以维修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提升维修工作含金量。
仅仅将设备维修作为保持或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手段,维持现有的技术水平,则不能达到提高设备技术性能的目的。为适应港口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对现有工程机械采用维修与改造相结合的办法,才是改善和提高其技术性能的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对现有工程机械进行改造,特别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通过部分改造设备的机构或安装新的装置、新的附件等手段,使工程机械原有的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如何细致的预防性维修都不可能使设备不发生故障,因此预防性维修、改善性维修、事后维修将是长期并存三种维修方式。但是如何做足预防性维修和改善性维修的功夫,从而减少事后维修的频次则是工程技术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在港口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积极的探索设备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科学的遵循设备维修管理原则,提高设备维修水平,不免是保障港口企業安全生产,减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蒋忠伟.工程机械状态检测及故障维修决策.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8):22.
[2]李燕青,律方成,刘国平,陈世军,闫卫国.我国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发展与实现.中国电力,2003(2),16-19.
[3]刘隆利,吴晓光,夏鲁宁.推行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再认识.莱钢科技,2007(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