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梦楠 吝亚军
摘要:总书记教育公平思想作为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之一,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教育新思想、邓小平现代化教育思想、江泽民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传播学中“知沟理论”的视角来探析总书记新时代关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思想内涵。
关键字:总书记教育公平思想;知沟理论;实践路径
一、知沟理论以及我国的教育“知沟”问题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蒂奇诺等人组成的明尼苏达小组的这一研究源于对社会教育与社会不平等问题关系的思考。
我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存在、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等社会问题导致多种类型的教育“知沟”的存在。我国目前教育“知沟”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鸿沟和人群鸿沟两个方面。地区鸿沟指的是我国地域发展的不同步造成社会资源分布不均,从而出现的不同地区的教育鸿沟问题,主要表现在东西部鸿沟、城乡鸿沟、择校鸿沟等。人群鸿沟指的是同等条件地域中不同条件人群的教育鸿沟问题,主要表现在特殊人群受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贫富鸿沟等。知识鸿沟最引人注意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条件下,教育产品、社会信息同步投放带来的并非知识、贫富差距的缩小,而是知识、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要解决我国教育公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缩小教育“知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以知沟理论来解读总书记教育公平思想内涵
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曾强调,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此后,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教师节等场合,通过考察、讲话、批示等形式,对教育公平做了全方位的生动表述。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要“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
1、有关地区鸿沟问题。
20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问题。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导致大量的优秀人才资源向东部经济发达城市转移,经济鸿沟的加大导致人才鸿沟的加大,人才鸿沟的加大导致知识鸿沟的加大。除此之外城乡鸿沟也是十分突出的表现,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l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5]
加大对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区的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2014年5月28日,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提高入学率,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国家的教育经费要多往新疆投。[6]”在总书记看来,为达成教育公平的目标,中国教育资源的投入,必须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这已成为实现新时代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总书记重点指出“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7]。他明确要求“要优惠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8]。这就要求教育资源配置要进一步强化中央、省级统筹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对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
2、有关人群鸿沟问题。
目前我国农民工问题催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他们的生活、家庭教育和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如果跟随父母外出,上学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初衷是让自己的家庭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而结果是孩子的教育受到了忽视。
针对人群鸿沟问题,总书记的教育公平思想中指出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关爱弱势群体。他高度重视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多次强调要“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共同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一起“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总书记同志把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个“关键少数”突出出来,将他们确立为教育公平的重点对象之一。同时,他强调要将贫困地区孩子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将“扶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正可谓牵住了教育公平的“牛鼻子”。总书记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强调,“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9]。2007年6月1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总书记同志就曾亲自看望青浦区徐泾民主村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一再叮嘱“要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就读为主’的原则,创造一个平等、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状况[10]。”
三、总书记教育公平思想的实践路径
首先,政治制度是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能够凝聚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人民群众力量,办人民的事,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1]。教育事业取得突出成就的根本原因正是坚持和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其次,经济建设是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当时中国经济实力、教育资源和科技水平严重落后的状况,确立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是推进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机会平等提供了物质保障。
最后,深化教育改革是教育公平的根本动力。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强调“不改革就只能是坐而论道,最终到不了彼岸”,并多次审议教育改革工作,为教育改革把关定向。总书记在八一学校视察时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特别提出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此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方向。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新时期促进教育公平的强大动力是教育改革,集中反映了以改革推动发展、促进公平的深谋远虑,可谓抓住了教育机会公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成怡.以知溝理论解读我国教育公平问题[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8-161.
[2]总书记.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3]总书记.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作者简介:宜梦楠,1993.02,女,陕西渭南,研究生,西安医学院,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吝亚军,1992.01,女,陕西渭南,研究生,西安医学院,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