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原音韵》两收字再论北京话的文白异读

2021-11-24 00:16王杰立
今古文创 2021年44期

【摘要】 北京话的铎药觉韵文读音是借自汴洛地区的语音,白读音是本地固有的;这种文白是由方言接触形成的,是不同方言的叠置。

【关键词】 中原音韵;文白异读;方言接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4-0113-02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地理语言学视野的豫东方言语音研究”(项目编号:2021-ZDJH-283)。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音的白读音和文读音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李荣[1]异读文言音是本地的,白话音是从外地借来的。耿振生[2]56与此观点相反,认为北京音的读书音是从外地借入的读音,白话音是本地固有的读音。张玉来[3]就《中原音韵》宕江摄入聲字效豪/歌戈两收而论,认为北京话的文读不是来自汴洛方言,是自身演变的结果。

北京话的铎药觉韵文读音是借自汴洛地区的语音,白读音是本地固有的,这种文白是由方言接触形成的,是不同方言的叠置。宕江通摄入声的文白读音始于辽宋金时代。

二、论证

宕江通入声的异读是汴洛方言和燕幽方言的叠置。

比较现代汴洛方言和现代北京话的文读音,北京话的文读音和现代汴洛方言读音一致,继承了《中原音韵》中的歌戈韵的读音。北京话的白读音和《中原音韵》效豪韵读法一致。北京话的屋烛韵的文读音和现代汴洛方言一致,继承了《中原音韵》鱼模韵的读音,北京话屋烛韵的白读音读同《中原音韵》的尤侯韵。由以上音类比较,可以看出北京话宕江通摄入声的文读音来自汴洛地区。

张玉来[3]认为宕江摄入声又读音的性质不是汴洛方言与幽燕方言的叠置,这个说法要成立需要证明汴洛方言只发生了歌戈读法,幽燕方言只发生了萧豪韵读法。而针对此问题耿振生[2]并没有深入探讨。他只是提道:宕江通摄入声字读书音都跟洛阳一带的河南读音一致,宕江通摄入声白读音,洛阳一带是没有的,这一类白话音主要存在于河北、东北。显然耿先生对汴洛一带有宕江摄入声有au/iau、通摄入声有ou/iou的读法忽略过去。本人详细地对河南方言调查,其中包括洛阳、开封、周口、商丘、南阳等地区发现河南方言宕江摄入声也有au/iau、通摄入声有ou/iou的读法,只是所辖字比较少。

要证明北京话宕、江、通摄入声的文读音是来自汴洛地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说清楚。

先从现代方言看效豪、歌戈韵又读的分布范围。其范围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湖北的钟祥、武汉市[3]。张玉来先生以此来说明歌戈/效豪又读音分布广泛,无法证明汴洛地区只有歌戈读音、幽燕地区只有效豪读音,从而否认北京话的文读音来自中原,白读音是北京本地的。

恰恰是这种广泛的地理分布才能合理的说明汴洛方言与幽燕方言的叠置。效豪/歌戈又读字有主次之分,在河北一带古属于燕幽地区以效豪韵(au/iau)读音为主,汴洛地区以歌戈韵(o/uo)为主。这可以从现代方言中宕江通摄入声字文白异读辖字的数量来证实。

上表中的城市大致以公路G4为参照沿线河北省内由北向南的城市,河北省南部北端的城市保定31一个白读音,中部城市石家庄减少为28个左右,南部城市邢台已经减少为19个,比北端地区辖字少得多。相比较河北地区,这些字的白读音au/iau、ou/iou在汴洛地仅仅存在个别字中。这些字以读o/uo(歌戈韵)、u/y(鱼模)为主。

河南地区读au/iau、ou/iou的字如下:

“若”“弱”读ʐau(郑州),“东西落价”的“落”读 lau(洛阳),“鹿角儿”的“角”念 tɕiau(新乡),“落”读 lau、“雀”读 tɕʰiau(内黄),粥tʂou / tʂu,肉ʐou/ʐu(洛阳)。普遍存在开封、商丘的例字:小雀白tɕiau、凿tsuo/tsau、沫mo/mau、落枕lau、大跃进 iau、削ɕiau/ɕye、烙馍luo、轴tʂou/tʂu、六liu/lu、宿 ɕiu / ɕy /su/。

总之,古燕幽一带以读效豪韵为主,古汴洛一带以读歌戈韵为主。但效豪/歌戈的又读在二地区都有,不能因为汴洛地区存在少量效豪韵的读法,否认汴洛地区以读歌戈为主,从而否认燕幽方言和汴洛方言无法形成文白的叠置。但是也不能忽略这种现象的存在。其实也正是效豪/歌戈韵的又读在中原的广泛存在,恰恰说明了两个音类曾经有过的接触。那么效豪/歌戈两个音类如何接触形成的呢?何时形成的呢?

三、形成的原因及时间

耿振生[2]56宕江摄入声字、通摄入声字的文白异读形成时间不晚于宋代。耿先生是从《中原音韵》代表大都话为基点,然后《中原音韵》中宕、江、通摄入声字有文白异读,接着推导出这些韵的读书音已经在宋代以前产生。

耿振生先生的观点可以从辽宋金的历史以及现代方言的分布来论证。《中原音韵》中效豪/歌戈、鱼模/幽侯的又读形成于辽宋金时代,以上宕江通摄入声在方言中又读音的地理分布正好和金与南宋对峙的图中金国领域吻合。

效豪/歌戈又读音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湖北的钟祥、武汉市等地区。这一分布正好和金南宋对峙图中,金国的境域相吻合。联系辽宋金的历史,这种又读音的形成主要是燕幽地区人民和汴洛地区人民互相迁移形成。

在金与南宋对立之前,辽国由于政治、战争、灾难等原因,辽国先后向宋境地有5次重大迁移。[5]26历次的移民肯定对北宋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第5次的影响。

宋人关于这次移民影响的记载,大多集中在首都开封。大批移民迁入以后,茶褐、黑绿等燕云人民服饰的主要色调开始在这里流行。开封风行契丹人的服装,一般是男的披毡笠,女的穿钓墪。流传于燕云地区的音乐舞蹈形式也传人开封。唱契丹歌曲的人很多,不仅“街巷鄙人多歌蕃曲”,甚至“士大夫亦皆歌之”。据研究,清代流行于北方的太平鼓,同契丹移民传入开封一带的臻蓬歌舞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满足燕云移民生活需要的商品如番刀、番笛等源源从各地运来,以致在大型市场相国寺“凡物稍异者皆以番名之”。甚至还有人在绢上画上契丹的人物和马匹,拿到市场上出卖。[5]26

另外,从1122年金军灭辽攻宋开始,东北各民族也开始迁入中原,这一移民浪潮一直持续了30余年。[5]129可以从记载的风俗文化中窥视这次移民的影响。范成大因而赋《相国寺》诗纪实:“闻说今朝恰开寺,羊裘狼帽趁时新。”范成大因感于开封相国寺市场大量供应来自东北的产品,“寺中杂货,皆胡俗所需而已’。“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胡结束’,则是另一名南宋诗人笔下的现象。范成大说,中原汉人胡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自过淮(河)已北皆然,而京师(指北宋京城开封)尤甚……”楼钥说金初的开封人:“语音犹有微带燕音者,尤使人伤叹。”引陆游诗句“庐儿尽能女真语”。[5]147

与此同时,中原汉人也被迫迁往华北地区,主要是燕云地区。

在公元1127年金兵攻下开封,金人虏宋钦宗父子连同后妃、宗室、百官3000多人北上,其后金人数度南侵,掳掠人口,抢劫财帛,大量中原汉人被迫留居华北地区。《金史》卷3《太宗纪》载:“(天会六年,1128年)迁洛阳、襄阳、颍昌、汝、郑、均、房、唐、邓、陈、蔡之民于河北。”北迁宋人中,“壮强者仅至燕山,各便生养,有力者营生铺肆,无力者喝贷挟托,老者乞丐于市。南人以类各相嫁娶。”可见燕京一带是移民的分布中心。

这次移民最大的影响,体现在语言方面。汴洛人民大批向河北迁移,就使中原的共同语大规模地传入河北和燕京。张羽《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序》说:“盖金元立国并在幽燕之区,去河洛不遥,而音韵近之,故当此之时北曲大行于世。”这一情况的出现和金初汴洛移民大量北迁无疑有密切的关系。

以上历史说明,在辽宋金时代古燕幽方言和汴洛方言由于人口的迁移,造成了文化上的接触、融合。由于历史的久远,所以在汴洛地区以及原来辽、金所统治过原北宋地区只有少数词语的白读音中透漏了这种文化接触的痕迹。

由于汴洛地区自五代至唐宋以来一致是经济、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燕幽地区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又读就逐渐地形成了文白异读,来自汴洛地区的音为文读音,来自燕幽地区的音为白读音。

参考文献:

[1]李荣.论北京话“荣”字的音[J].方言,1982,(3).

[2]耿振生.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七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张玉来.论《中原音韵》萧豪/歌戈韵入声字又读的音变性质[J].语文研究,2016,(2).

[4]李旭.河北省中部南部方言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08.

[5]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王杰立,男,河南開封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