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东北亚“ 和夷秩序 ”构建之浅析

2021-11-24 00:16吴树旺
今古文创 2021年44期

【摘要】 在中国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华夷之辨”从古代文明开始,贯穿中国帝制时代始末。而衡量“夷夏”的标准,大致可以分为血缘、地缘、文化三方面。古代中国将自己的四周分为北狄、西戎、南蛮、东夷以辨“华夷”。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经历了对汉朝威信的依赖,后来又对唐朝的大量学习和借鉴,不仅奠定了此后推行的“大化改新”的基础,还逐渐意识到要摆脱“中国桎梏”,日本先后将目光聚集到了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和琉球之上,企图将原本以朝贡贸易维系的中、日、朝、琉东北亚的“华夷秩序”解构,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日、朝、琉的“和夷秩序”。

【关键词】 华夷秩序;和夷秩序;统治权威;通贡

【中图分类号】K3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4-0051-02

日本对于中原王朝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明朝以前,笔者认为有一种依附、仰慕到学习的一个过程;进入明朝以后,随着日本自民族中心意识的觉醒,逐渐意识到要摆脱自己“东夷”的称呼,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借此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和夷秩序”。国内学界对日本及其“脱亚”相关问题缺乏重视,或局限于对日本在朝贡体系内某阶段的具体活动,未能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日本构建“和夷秩序”的历史过程。本文从日本和中原王朝最初的交流开始,逐步探讨其态度变化,探索入明后日本构建“和夷秩序”的空间布局。

一、西汉至元朝日本对于中原王朝态度之立场

早在西汉之时,日本还处在一个小国林立的部落联盟状态。史籍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光武帝时,较大的部落国王为了借汉帝国的国威,借以凌驾于各部落王国之上,遣使觐见汉光武帝,当时光武帝了解到了日本列岛上的风俗,同时为赞许其远道而来的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赐名为委(倭)。由此两汉人民和倭人交往日益密切,铜镜的出土就是二者交往的证明。

东汉末年,汉统衰落。江南地区的部分百姓为躲避战乱,东渡日本,其中不乏制作铜镜的工匠。因此,倭人的制造铜镜技术大大提高,还试图运用下赐铜镜的办法确立统治权威。从考古出土的情况来看,汉朝的铜镜作为象征大陆的代表性物品被广泛传播,颇受当时倭人喜爱,①但是铜镜的泛滥却使其政治威信下降。

由上述材料可知,彼时的日本还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代表统治权威的“信物”。无论是光武帝授予的“印绶”还是后来魏明帝赐予的“铜镜”,倭国都十分仰赖于大陆王朝的威信。止偏安一隅之小岛耳。随着卑弥呼的去世,日本陷入动乱,其宗女壹与企图再次向曹魏朝贡求赐铜镜以巩固其统治权威,但是当时曹魏自身统治也岌岌可危,无法满足倭人的需求。自此,邪马台国也走向衰落,逐渐被拥有象征着政治权威的载体的大和国所取代。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饱受战乱的冲击,“华夷秩序”受到严重的挑战,与倭国的交流也陷入了短暂的中断。直到隋唐时期才慢慢地建立起了联系。日本于630年第一次派遣遣唐使造访唐王朝,旨在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大量输入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思想、艺术、风俗等风靡日本上层。经历了繁华承平的平安时代,日本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之后武家政治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而武家政治又为日本构建 “和夷秩序”提供了军事保证。

奈良至平安时代,由于日本统治阶级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吸收了“华夷之辨”的思想,出现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赵毅先生指出:“(良怀亲王)骨子里认为明日双方是权力地位对等的国家,哪有自拟‘夷狄’,而幕府将军称‘征夷将军’的道理。” ③日本自比“夷狄”恐带有一种自谦,况“征夷将军”所征之“夷”,是处在本国领土之“夷”,而非“华夷之辨”中的“东夷”之“夷”。俨然是将自己化身为另一秩序中心以辨“和夷”。

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横扫亚欧大陆,期间也曾东征日本,以图将其收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但是日本并未卷入元朝秩序之中,却在武家建立的镰仓幕府时期积极求索,本处限于篇幅未展开论述。

二、入明以后日本对“和夷秩序”的探索

(一)出兵朝鲜

室町幕府后期,日本爆发了应仁之乱,随之开启了战国时代。织田信长曾提出了著名的“天下布武”政治理论,即以武力取得天下。随后信长的“继任者”,关白丰臣秀吉统一全国后,以“征明假道”为由进攻朝鲜半岛,企图将朝鲜——“华夷秩序”中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自己的秩序中来。

1588年,日军攻陷了朝鲜王京汉城,随后驱逐了朝鲜国王李昖,占领朝鲜大部分国土。明朝集结四万大军,抗日援朝,大捷于平壤,碧蹄馆之后,双方议和。1595年,战争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1597年,日军再次发兵入侵朝鲜。明朝继续发兵救援,至丰臣秀吉死亡为止,逐渐从半岛撤退。

此次战役对大明,朝鲜,日本三方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首先,就大明而言,此战之后辽镇精锐遭到损失,此后战斗力愈发下降,短时内无法恢复战斗力。户科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九万五千人,至万历二十八年降至四万人,为蛰伏已久的努尔哈赤提供了扩展的良机。另外,军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太仓库的赤字,也造成了晚明财政的紊乱。其次,作为战场的朝鲜也遭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此外,日本方面,由于丰臣氏的侵略失败,嫡系部队受到重大损失,德川家康趁此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开创了江户幕府。总之,此战可以说是日本为了寻求属于自己所谓“和夷秩序”而做出的实际行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起到了重新整合东北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后东亚三国之间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二)攻略琉球

日本在侵朝受挫后,又着手对和明王朝没有陆地接壤的藩属国琉球王国展开进攻,琉球虽也为明国藩属,但是明朝对其重视程度明显不如朝鲜,如面对藩属国“亡国”局面,对待朝鲜则是“统兵讨之”,而对待琉球则只是“严饬海上兵备”。笔者认为:一方面明国经历三大征后,张居正改革时期所积攒下来的财富被消耗甚多。另一方面,琉球王国就战略位置来说,并没有像朝鲜半岛那样与明国有着明显的“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夫以小邦之藩卫天朝,而力拒其说,犹足以挑怨而速祸,况其本谋,实在于直抢辽左,射天之心,嚣然未已,一见沈游击,而遽尔中辍,宁有是理乎?” ④可见朝鲜君臣深谙自己对于明王朝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1609年,萨摩藩主岛津家久率军侵略琉球,攻占首里王城后,大劫七日,逼迫琉球国王尚宁承认萨摩藩对其的控制,同时将奄美五岛划归萨摩藩管辖,才得以生还。岛津氏成了明琉贸易的掌控者,从此琉球进入了“双属双贡”时期。不过出于琉球在明日之间的特殊位置考虑,江户幕府和萨摩藩虽把琉球纳入和夷秩序之中,但在对外关系上,对琉球王国的存在却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因此,琉球虽然受到江户幕府和萨摩藩的控制,但本身拥有独立的体制和文化,中琉之间封贡体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⑤

(三)示威明国

在明朝立国之初,日本就显示出其桀骜不驯的姿态,“洪武二年三月,帝遣行人杨载诏谕其国,且诘以入寇之故,谓:‘宜朝则来廷,不则修兵自固。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日本王良怀不奉命,复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后来虽又遣使赐予良怀亲王《大统历》、文绮、纱罗。但是其并未使用明朝年号,只是以封贡之名行逐利之实。

永樂帝却对其宽容有加。“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来远,所费实多。有所赍以助资斧,亦人情,岂可概拘以禁令。至其兵器,亦准时直市之,毋阻向化。”笔者猜测虽然朱棣于1380年就藩北平,对南京的文书了解有限,尤其朱元璋重点培养太子朱标,因此可能会导致朱棣对日本遣使通贡情况并非洞若观火,才做出上面的答复。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朱棣十分希望日本能够向化来朝。

嘉靖时,日本方面派遣贡使宗设抵达宁波。没过多久,鄞人宋素卿偕瑞佐也来到了宁波。因为素卿贿赂了市舶太监赖恩,宴时坐在了宗设的上座,他的货船虽然后到,但是却先于宗设受检。宗设大怒,杀了瑞佐,烧了他们的货船,追素卿到了绍兴城下,夺船出海。从未见过有别国使者会在宗主国地盘烧杀抢掠,不守法度,所以日本的这种行为完全是以“通贡”为幌子的“扰边”行为。由此可见,日本绝非是认为自己处在以明王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之下的,反而到后来还对明王朝忠诚的藩属国虎视眈眈。可见日本的野心不断膨胀,大有与明王朝一争高下之势。其侵略朝鲜和琉球的行为也就不足见怪了。

三、结语

从“倭国”到“日本”,其实不仅仅是简单地更改了国名,笔者认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也包含着日本人自我中心思想的觉醒。从借助别国权威以确保自己在本国的统治地位,到后来的大和朝廷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象征统治权威的载体,到最后不断地幻想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和夷秩序”,无不说明日本认为自己在东北亚的位置绝非任何国之藩属。

注释:

①(日)森浩一:《倭人伝を読みなおす》,筑摩书房,2010年,第192-196页。

②王凯:《从邪马台国到大和朝廷的变迁》,《南开日本研究》,2014年第1期。

③赵毅:《论明代东北亚国际秩序的二元结构》,《古代文明》第十一卷, 2017年第3期。

④《朝鲜宣宗实录》,卷32,宣宗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⑤赖正维:《清代中琉关系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5页。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王来特.明初的对日交涉与“日本国王”[J].历史研究,2017,(5).

作者简介:

吴树旺,男,汉族,天津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