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利场》萨克雷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作品以主人公蓓基·夏泼、爱米丽亚·赛特笠为主线,描绘了十九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景象。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名利场》一书,然后分析了《名利场》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最后对《名利场》中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挖掘提炼。
【关键词】《名利场》;主人公;心理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15-02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名利场》是一部极具时代艺术色彩的作品,作品中塑造了两位女主人公蓓基·夏泼和爱米丽亚·赛特笠。蓓基出身于一个普通且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位酒鬼画师,母亲是位无名的歌舞剧伴舞,在她还是个懵懂少年时父母便相继离开了她。作为当时英国社会势力小人的代表,蓓基不屈于现状,为了能够迈入上层社会,她不顾一切地利用自身聪明、美丽的优势在骄奢淫逸、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上层社会中游走,最终还是没有摆脱众叛亲离的悲剧命运[1]。另一位女主人公爱米丽亚不同于蓓基,她不仅出身于一个富庶的家庭,而且是一个善良的姑娘,她安于听命,又渴望爱情,将丈夫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使得她一直处在弱势地位,不过幸运的是她最终还是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结局让广大读者希望对她们的心理一探究竟。
一、《名利场》概述
由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创作的长篇小说《名利场》,为读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十九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人情冷暖及不同阶层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钩心斗角的情景,深刻揭露了英国贵族阶级的道德危机、腐朽堕落的本质。作品围绕两位女主人公两条线索展开,由同一个起点出发,相互牵引,最终到达同一个终点。其中一条线索讲述聪明、自私、放荡的孤女蓓基;另一条线索讲述善良、笨拙、出身于富商家庭的女子爱米丽亚。两位女主人公于同一时间离开女子学校,都在未经家庭允许的情况下晚婚,分别嫁给了将要参加战争的两位军官。爱米丽亚的丈夫在战争中牺牲,蓓基的丈夫战后生还[2]。后来,蓓基生活顺利,逐渐在上层社会站稳脚跟,而爱米丽亚则因为父亲破产陷入了不幸的生活。故事的末尾,命运再次逆转,蓓基面临众叛亲离的境地,这实则也是女主人公的咎由自取;爱米丽亚则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纵观整部作品,充满了名利、权势等元素,为读者展现了那一时期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状态。同时,小说对当时父权社会中对女性的压制、支配进行了抨击,并借助蓓基不断向上层社会靠拢的这一过程,彰显了那一时期对女性的不公平及轻视心理,淋漓尽致描绘了“名利场”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及上层社会看似光鲜实则丑陋的画面。
二、《名利场》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
(一)上层社会人物。《名利场》中上层社会人物代表有老克劳利小姐、简夫人等,这些人物都出身于富有的家族,掌握着房子、土地及大量的金钱。作为克劳利家族最富有的成员,老克劳利小姐是他们家族的中心,所有人都围绕在她身旁,向她献殷勤。而这些都是阿谀谄媚,她自己也提出,所有人都等着她离开人世,好把她的财产占为己有,这可能也是她自私自利、目空一切、总是胁迫身边人的原因。
《名利场》中描绘的上层社会人物还十分傲慢,出身不好的人总是会他们所鄙夷。虽然女主人公蓓基很受老克劳利小姐的喜爱,但一直到临终前她都不认同蓓基嫁给自己心爱的侄子。老克劳利小姐所拥有的财富及表现出的贪婪,与她的傲慢、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人生显然是不幸的。简夫人则是上层社会人物中相对温和纯厚的人,在父母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使得她形成了有爱的内心。但是这类女人,仅仅是优越的身世和成长环境铸造了她纯真的内心,而缺乏必要的生活情趣,甚至没有过多的思考,为此难以取得男人的欢心。若是蓓基拥有与简夫人相同的家境,想必她也无须不顾一切地去谄媚他人。在那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拥有财富、社会地位即等于拥有了一切。
(二)中层社会人物。《名利场》中中层社会人物即为英国的资产阶级,主要为商人,诸如赛特笠、奥斯本的家庭及都宾等,他们十分富有,但没有上层社会的世袭地位,一方面他们渴求进入上层社会,通过金钱、关系为孩子在议会某个席位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因为作为资产阶级,他们对于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抱有偏见[3]。比如,赛特笠家庭的两位长者即看不上蓓基。处在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中间,这个阶层的人自私自利,同时用着上层人和底层人的特征。同时,这一阶层的人也经不起大风大浪,如老赛特笠因为一场投机失败而遭受破产,破产后更是变得萎靡不振、疯疯癫癫。而社会底层的人要想过上更好的生活,通常是通过参军的途径。杂货商的儿子都宾正是因为参军,从而为自己开启了进入更高社会阶层的大门。
(三)底层社会人物。《名利场》中底层社会人物代表即为小说的女主人公之一蓓基。她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歌舞剧伴舞,看上去都是艺术工作者,而实际上在十九世纪的英国,艺术工作者普遍没有很稳定的收入,并且社会地位较低,得不到人们的尊重。相对于男性,女性则更惨。那一时期英国社会认为妇女不该抛头露面,有地位的女人并不需要去露面谋生。因而社会底层的女性大都缺乏生计,相对好的出入即为做家庭教师。而登上舞台跳舞的处境可想而知,必然会为别人所唾弃。出生在这种家庭的女主人公,其成长道路注定是艰难的。在蓓基成长过程中,她始终将如何进入上层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随着欲望的不断变大,蓓基逐渐在名利场中迷失了自我,并最终落得了众叛亲离的下场。
三、《名利場》中主人公的心理挖掘
(一)蓓基的心理。父母亲的离世,生活的艰辛,使蓓基早早认识到,在这个唯利是图、适者生存的社会中,只有金钱、权势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因而,她竭尽全力地与上层社会的人们往来,通过自己的美貌、才智、不择手段地趋炎附势、出人头地,最终她通过数次婚姻成功进入上流社会。从道德层面而言,蓓基并非是个好女人。她欺骗所有她认识的人,包括自己的丈夫。但同时她聪明机灵、工于心计,不论是在何种场合,但凡遇见对她有价值的人,她都会竭力攀附,为己所用[4]。
比如,在护理富有的老克劳利小姐时,为将她的财产占为己有,蓓基悉心照料,不敢有一丝怠慢,并弄得自己筋疲力尽。为博得老太太的一笑,蓓基还为她进行生动的模范表演,为此蓓基也最快便得到了老太太的欢心。蓓基同时还是一个有想法、果敢能干的女人。她只身前往伦敦与丈夫罗登的债主们进行谈判,最终仅以1500镑现款便还清了所有债务。即便作者对蓓基的道德问题大加谴责,但仍心存怜悯。因为身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即意味着一切,这原本就是不公平的。
这个社会之所以不接受蓓基,并不是因为她多么不道德、多么视财如命,而是因为她来自社会底层,对于没有社会背景的底层女人而言,就算她有多么聪明能干,坚持不懈的努力,也难以改变私人对她最初的看法。通过蓓基的人生经历,即便期间充满了坎坷、无奈,结局也十分悲惨,但读者仍旧可看到一种不断进取的人生,一种对父权社会的抗争。蓓基知道面对不同的人应持有不同的态度,她凭借自身的智慧对她的性格进行灵活掌控。她明确认识到出身轻微的她要想在这个社会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将道德、善良丟开,凭借美貌、机智去探寻每一个可让自己跻身上层社会的机会。在蓓基不择手段第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读者可感受到她奋勇向前、开拓进取的精神,她同时也是一名勇敢的勇士。
(二)爱米丽亚的心理。爱米丽亚从小生活在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家人的呵护下,塑造了她温柔、善良的性格,以及为爱无私奉献的纯情,而这一纯情在父权社会中即为“女性气质”,另一方面而言女性气质也意味着温纯、软弱。在与乔治的婚姻生活中,爱米丽亚痴情于自己的丈夫,并将自身几乎所有的幸福等交付在丈夫手中,并在这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战争使乔治丧命后,爱米丽亚转而将儿子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她想亲自照顾儿子,不愿意将他交给任何人。而后来父亲遭遇破产后,她不得不将儿子送回丈夫家中,由公公抚养,仅仅为了远远看上一眼儿子房间透出的灯光,爱米丽亚不惜每天穿梭大半个伦敦城[5]。
在赞赏爱米丽亚温暖、善良一面的同时,她也存在自私、虚荣的一面。爱米丽亚知道都宾对自己的爱意,并总是会不计回报给自己以援助,但她仍旧绝情地让宾为她浪费了美好的年华。最终如果不是她了解到丈夫在战死前曾打算与蓓基私奔的真相,都宾可能还要继续等待下去。由此表明,爱米丽亚在处理与都宾的感情上是自私的。爱米丽亚是父权社会中完美女性的一大典型,她贤良淑德、恪守妇道,富有同情心,将丈夫和儿子作为自己的全部,从没有自己的心计、意愿,颇具自我牺牲精神。面对被压制的从属地位,她逆来顺受;面对生活的艰难,她缺乏反抗意识,只能默默地忍受,对于男权社会的规章逻辑她全然接受,由于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使得她成为一个怯懦的俘虏。还好在爱米丽亚知道真相后,她幡然醒悟,走出过去的阴霾,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结束语
《名利场》中展示了两位出身好、出身不好的女性命运,一个出身于富有家庭,心地善良笨拙;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家庭,聪明自私放荡,因为出身的截然不同,造就了她们截然不同的性格及命运走向。
参考文献:
[1]涂靖,谢梦.微观言语行为与典型人物塑造—— 《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形象分析[J].外语学刊,2006,13(06):33-36.
[2]高云峰.《名利场》中主人公的心理解读[J].芒种,2015,02(01):107-108.
[3]李珍.蓓基·夏泼:酒神精神的象征与彰显—— 《名利场》主人公性格塑造的心理人格解读[J].三明学院学报,2008,09(03):51-54.
[4]张泽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名利场》中蓓基性格行为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6,09(12):253-254.
[5]刘云鹏,王冠丹.论《名利场》中女性的悲剧人生[J].青年文学家,2020,13(11):141-141.
作者简介:
刘嘉盈,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牧业经济 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英美文学,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