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1-11-24 11:55刘迪李中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四史时代政治

刘迪 李中华

DOI:10.15938/j.cnkl.iper.2021.05.01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5-009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时强调,“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历史不但是时代的“痕迹”,更是成就当下的基础、开创未来的借鉴。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重要抓手,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实践中砥砺实干精神,在实干中锤炼使命担当,对于新时代高校坚守初心使命、践行立德树人、加强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当代青年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的具体表现方式。

1.开展“四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指明了政治方向:只有政治方向正确,才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四史”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历史载体,贯穿其中的是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即是对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政治选择历程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加强新时代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既回答了当代高校由谁领导的时代之问,又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投入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行动自觉。

2.开展“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高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战场。进入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肩上的历史使命愈加繁重,从“四史”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实现高质量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加强“四史”学习教育,要超越简单的历史学习,升华到基于历史的政治教育,不但要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揭示历史规律,帮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现从学懂到弄通的转变,还要注重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培育和树立正确世界观,用科学的方法论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把握时代浪潮、顺应发展趋势,最终达到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二者的辩证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增强“四个意识”,在实践探索中坚定“四个自信”。同时,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将党百年来的伟大成就、优良传统、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客观、真实地传授给青年学生,真正将红色基因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

3.开展“四史”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有效途径

大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仍重任在肩、国际国内各领域的斗争仍严峻非常,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认清形势、增强定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把“四史”教学作为抓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将客观、全面、辩证的历史观贯穿“四史”教育始终,在当代青年中凝聚起最广泛的价值认同,促进其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以史明智、鉴往知来。

二、“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高校作为教育领域中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桥头堡”,承担着引领青年学生理解党的政策、践行党的宗旨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这一重大使命的关键载体,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核心问题。深入探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既是深刻把握“四史”教育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和关键所在。

1.“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区别于常规的历史教学,“四史”教育更应是以历史为主线的政治教育。深入学习“四史”,有利于使学生利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的、民族的视角下,真切感知各个重大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革命智慧和时代抉择,进而获得参与感、亲历感,进而形成最广泛的政治认同。这种基于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让学生亲身感受当代中国发展脉络和时代血脉,进而建立对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要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好,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摆在的核心位置、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穿教学全过程,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实践,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对历史、对政党、对制度、对体制、对政策等方面的政治认同。

2.“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蕴含深邃的大历史观

“四史”教育通过对各个不同阶段历史的多角度梳理,引导学生多视角系统地、辩证地、全面地在历史发展中汲取营养、凝聚力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以史为鉴,促进学生通过学思践悟,自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信心和恒心。二者在涉及内容、教育初衷、最终目的等方面均互有交集、相互补充,都是站在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视角下引导学生在不断深化认识、积极适应、示范引领中完成求同存异和自我革新。二者的大历史观,一方面体现在“四史”教育理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将“四史”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形成直观的历史参照系,让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横向与纵向的拓展成为可能,便于学生以系统审慎的视角客观看待历史发展,并将历史与当下有机结合,增进对比认知、明晰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其长久以来在学生中厚植的爱国主义情感会在“四史”教育的开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二者有效融合,能够推动学生形成尊重历史、敬最历史、读懂历史、牢记历史的认知共识,进一步自觉将历史发展与现实实践相结合。

3.“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肩负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高校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要抓手,而“四史”作为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应当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青年成长、成才。新时代高校应以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引导青年深刻认识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做的努力,在实践中加深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时代论断的理解,用实际行动将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的“人民性”原则落到实处,不断修正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百年党史的历史精髓传播好、践行好。

三、“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质量、高标准地将“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好,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又是高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接班人的必要举措。

1.发挥主体作用,突出“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要坚持充分发挥高校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四史”的逻辑演变及其价值意蕴,推动形成高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党员三者联动的内在良性循环。

其一,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开展好“四史”教育,“关键少数”是关键,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四史”学深悟透,坚持学在前、走在先,為党员、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入学习做好表率,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以“四史”理论学习推动全年工作开展,带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四史”学习悟原理、明方向,将新思想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合理运用到改革发展实际问题中,真正做到学用贯通、知行统一。

其二,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个“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第一要务。一方面要着力打造、培育一支政治坚定、思路清晰、视野广阔、站位高远、自律严格、三观端正的年轻教师队伍,同时授课教师要坚持学在先、知在先、行在先,加强备课,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对“四史”教育认识,要善于挖掘典籍中富有价值的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加强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不断提升教学含金量。

其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将“四史”教育融入党员培训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增进和加深大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要以建设高质量学生党支部为抓手,把成熟的支部教育模式适时推向全体大学生,引导学生党员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四史”教育的领头人。

2.坚持守正创新,提高“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史”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载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实践的有机统一,将“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好,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要务。

其一,要在供给与需求的匹配上做到守正创新。师资建设层面,要加强“四史”研究队伍专业意识塑造和方法论建构;教研科研层面,要坚持以“四史”研究为主体和中心,坚持历史审视与现实问题相关联,进一步加强历史观和教学论的研究,以足够的底气和能力研究历史与现实;人才培育层面,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布局和课程设置,保持课程结构专业性和补充性相协调;学科理论建设层面,要注重对宏观历史的阐释,始终以马克思理论为视角,强化“史论结合”的理论方法,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对话。

其二,要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做到守正创新。要注重加强对“四史”学习成果的检验,精准、及时的将教学效果的反馈收集好,促进教学研各环节的提质增效。一方面要加强“四史”教育主体的横向交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角度、优化教学方式,推动“四史教学在供给上实现高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四史”教育客体的学后反馈。要合理利用评课、评教等大数据系统,及时掌握教育客体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并在教学中予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促进教与学、知与行的同步提升。

其三,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到守正创新。从整体来看,“四史”的探究性学习应以深入剖析党情国情,切实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立足点。要将“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好,最终落脚点应在“实践”。高校可通过多媒体、AR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深入挖掘学校红色育人资源,推动红色育人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融入“课程思政”,推动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教育的“四史”学习教育教学体系,发挥大思政育人育心、铸魂固本的功能。依托当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革命文化资源,就地就近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开展富有参与感的实践活动,不断活化“四史”教育方式,在实践中激发青年学习热情,提升三全育人工作实效,真正做到学用兼得、知行合一。

3.坚持正本清源。提高“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新时代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

其一,要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在开展“四史”教育时,要准确把握党的领导这一主线,切实增强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通过高校“四史”教育的广泛开展,进一步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夯实高校思想阵地,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筑牢先进政治属性、树立崇高政治理想,培育高尚政治追求、锤炼纯洁政治品质。

其二,要深化“四史”认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坚决与意图篡改和歪曲历史,企图争夺当代青年意识形态领导权,刻意美化他国、抹黑祖国的极端理论划清界限;同时,高校要将“四史”学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牢牢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战场。

其三,要科学解答疑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面对错误思潮,部分大学生极易判断失误,引起疑惑。这就要求高校未雨绸缪,紧盯社会热点、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加以应对。对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做到层层剖析、认清本质,帮助大学生勤思考、多自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甄别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

结语

新时代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四史”教育作为带有鲜明价值取向的“历史课”,对于落实好立德树人重要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在促进“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上下气力、出实招,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将其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主战场”,“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以史为鉴、直面未来,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年一代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四史时代政治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