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校园空间模式设计探讨

2021-11-24 11:30钱晶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1年9期

钱晶

【摘要】文章通过对红枫初级中学的具体案例设计,从多方面入手对当代校园空间模式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校园空间模式;学习中心;复合校园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6.037

孔子的“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林旁”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以自然为课堂、在其中讲习的理想场景。传统书院在选址上多选择山林胜地,力求与风景环境融为一体。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多进院落的形式,结合游廊联系景观和庭院,表达出礼制与知识的敬畏之心,同时也强调人与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

红枫初中选址位于风景优美的红枫山脚,以“观山书院”作为设计概念,引入轴、院、廊的空间模式,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山景与建筑群互为借景,打破俗套的行列式中小学建筑布局,构建出以现代书院为凝聚中心,亲近自然,多层次多交流空间的中学教育新空间模式。

1、在本项目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空间和教育模式上的创新尝试

1.1 Stream学习中心

STREA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 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五门学科以及阅读(Read)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要了解它们,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独立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只有在交互中,在相互的碰撞中,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学习、理解性学习,也才能真正培养儿童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R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我们在教学区设置了“STREAM学习中心”,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信息、美术、音乐教室,通过中庭、庭院和多重平台整合成自由流动的交互式空间,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交融。中心内部设置大量开敞式自习空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利用全天中的碎片时间学习和辅导的去处。

1.2 复合校园多层平台

打造复合型立体校园,模糊传统建筑“正负零”的概念,通过延续的连廊、多层次的架空平台、屋顶花园等手法将建筑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节约交通时间,为宝贵的课间10分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可能。

复合校园最大限度的引入自然,强化建筑与景观,室内与室外的融合。复合空间的丰富性直接激发学生对立体空间的感知,鼓励使用者在当中漫步、玩耍、相遇,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促进学生们素质的全面发展。

1.3 弹性离校地下接送

弹性离校的举措可以极大的缓解部分学生家长接送的时间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STREAM中心和地下接送系统设置为实现弹性离校提供了便利的平台。结束日常学习之后,学生可在STREAM中心参与感兴趣的课外课程、社团活动或在公共区域自由学习讨论,为初中实现“弹性离校”提供便捷。

在车库设置200个社会停车位和地下接送系统,安全高效,避免学生放学时大流量交通对城市道路的影响。学生放学后经由庭院内大楼梯进入地下接送大厅等候区,等候区还设有自修室。家长车辆由场地东侧机动车出入口进入地下车库,停车后进入接送大厅家长等候区,学生通过闸机刷卡与家长会和后一起离校。

2、本项目的方案设计围绕以上三点创新,结合具体的功能需求和场地进行设计

2.1 功能需求

红枫初中办学规模为14轨42班,根据学校“以高效率的教学活动为核心”的功能分区原则,我们对校园功能进行了梳理,分成了四个功能组团:

——教学组团,包括初一至初三教学用房及科学艺术综合楼(STREAM中心);

——行政组团,包括行政办公以及报告厅、会议等功能;

——体育组团,包括室内外球场及操场等场地;

——生活组团,包括食堂、教工宿舍、生活服务以及车库等其他辅助用房。

2.2 场地分析

道路交通:基地西北两侧的道路级别均为40米的城市主干道,东南两侧道路为24米宽城市次要道路。地块西侧有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的延长线。

机动车出入口:主干道不得开设机动车出入口,沿东南两侧的城市次干道上可设置相应的机动车出入口,确保城市交通运行的顺畅以及师生出行的安全。

噪音影响:基地西北两侧为城市主干道,根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4.1.6:学校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线或城市主干道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因此主要教学用房宜设置于东南角。

日照影响:场地南侧为限高80米的商住地块,根据现有商住楼方案进行日照计算,场地南侧受遮挡较为严重,教学用房和室外活动场地应尽量避免在南侧阴影区设置,以滿足教学用房冬至日满窗日照至少2小时的规范要求。

竖向设计:红枫片区位于山脚丘陵地带,场地高差较大。根据本区域道路竖向规划图,东南角道路交叉点为16.0米标高,西北角为10.7米标高,两者相差5.3米。在本项目中,可将场地分为两块台地,利用错层、操场看台等建筑手法巧妙消化场地高差,合理组织出入口交通及建筑布局。

景观视廊:场地位于红枫山东侧,距离主峰不到两公里。北侧主干道两侧其他地块限高为35米,从本项目场地内可以直接看到山景。在设计中可运用“借景”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将山景纳入学校景观,同时也要重视学校第五立面的设计。

3、本方案在空间布局、交通流线、功能布局、造型设计上也紧扣主题进行设计

3.1 空间布局

空间设计上,我们从宏观角度(城市角度)和微观角度(使用者角度)两方面切入,最终空间布局既能够有机的融入城市肌理,又能在各个空间功能、形态和氛围上满足使用者。

出入口设置:基地西、北均为城市主道路,不可开设机动车出入口;南侧面对商住区,车流人流复杂。且有80米高的住宅阴影遮挡,故设置为校园次入口,供行政和后勤出入。东侧为城市次干道,设置人行主入口以及机动车社会车辆出入口,同时还有家长非机动车停车区,合理组织交通,避免对城市交通造成不利影响。

噪音及日照影响:基地西北两侧均为城市主干道,根据规范,教学建筑应距离交通噪声源80米,所以教学区应偏于东南侧。南侧为80米高商住区,其阴影遮挡了场地南部区域,最终我们将教学区设置在场地东侧,利用最佳朝向及日照条件。

空间布局:由于有观赏红枫山的视线通廊的天然优势,我们将开阔的活动场地设置在校园西北侧,为欣赏山景提供空间。也为城市打开界面,方便展示校园主要形象面。一条观山长廊将校区内所有功能紧密联系起来。校区东侧为教学组团及入口广场,南侧设置次入口广场、行政楼组团和体育馆,体育馆临近运动场地,底层为食堂。另外,我们还为教师配置了教工公寓,位于场地东北角,相对独立,和日常教学活动没有干扰。

竖向设计:场地呈现南高北低的走向,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为5.3米,为了顺应地形,我们将场地分为两块台地:操场和教师公寓位于西北侧的低区,地面标高为11.30米,教学、行政、体育馆食堂位于东南侧的高区,地面标高为14.90米,两者相差3.6米,两块台地之间利用操场东侧的绿化看台和南侧的台地式景观巧妙地联系起来。其中看台下方还可作为非机动车停车区加以利用,行政和食堂下方负一层布置地下停车库,标高与操场一致,更有利于采光通风、人员疏散,并大大节约了工程造价。

3.2 交通分析

机动车流线及消防流线:实现严格的人车分流。东侧主入口大门是最重要的入口,只允许人行、非机动车和紧急情况下的消防车进出。东侧设置了社会车辆机动车出入口,允许家长车辆刷卡进出。南侧为校园次入口,供行政及后勤人员车辆出入。地下车库设置于行政及食堂下方,设有两个双车道出入口。地下车库设置于行政及食堂下方,设有两个双车道出入口,一个供社会车辆进出,一个供教工车辆进出。共设有机动车位298个,其中98辆为校职工使用,200俩为社会停车位。

人行交通:学生人行主要由东大门进出学校,进入学校后沿广场到达教学区。观山长廊所在的天桥系统将所有重要建筑物全部连接起来,并形成从入口大门到各个建筑物的“风雨廊”,在恶劣天气下为师生到达各个建筑遮风挡雨。

接送:校园设有地下接送系统供开机动车的家长接送学生。在校园东侧围墙外还设有家长非机动车停车区供家长使用。

安保管理:平时,安保管理东入口的人流和南入口的教师及后勤车流。在接學生时通过道闸刷卡管理家长车辆进出东侧地下机动车出入口。校园西侧靠近运动场设置了临时出入口,节假日和晚间可以通过临时管理来实现体育场馆和操场对社会开放。

3.3 功能布局

教学组团:位于校区东侧,采用内聚型的书院模式,强调精神性与归属感。尽量减少教室层数,运用大平层的概念,节约不必要的纯交通时间。每层教室均为双廊道,使得学生的活动路线更为便捷自由,提供了更多交流的可能性。首层、二层及屋顶层均设有开放型活动平台,每层的学生只要上下一层即可到达开阔的活动场地。每层均设有年级教师办公辅导等教学功能,解决学生课后答疑空间的矛盾,以及教室距离远导致的通勤效率低等问题。

STREAM中心位于主入口北侧,每层均设有廊道与教学楼相连。中庭面向西侧山景打开,景观极佳。首层设有讨论观演区,围绕中庭每层均设置自习阅览空间、教师辅导室及休闲讨论区,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行政组团包括行政办公以及报告厅、会议室合班教室等功能。正对南侧次入口广场,位置上与其统领学校的功能相匹配,且紧邻教学组团。

体育组团包括室内外球场及操场等场地。位于场地西侧,东侧教学区的师生能便捷地通过连廊达到体育设施,缩短了行程时间。体育馆位于场地西南侧二层,体育馆北侧即为户外运动场地,体育馆和户外运动区抬头即可眺望不远处的栖霞主峰,视野开阔,景观极佳。

生活组团包括食堂、教工宿舍、生活服务以及车库等其他辅助用房,位于体育馆下方及场地最北侧。

3.4 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系统由“一轴两心、一廊四院”组合而成。

一轴两心:礼仪之轴从东侧入口大门开始,穿过入口的礼仪广场,西侧山景一览无遗。两心一个指入口的礼仪广场,一个指南侧的行政广场,两个中心广场以硬铺装、几何花池和成列的红枫组织成礼仪性较强的景观序列,呼应不远处的红枫山风光。

一廊四院:当我们游览园林时,时常流连于园中曲折回环、亦实亦虚的景观。这种造园手法也被应用于校园空间设计中,一条曲廊加多层次的架空平台将校园各功能和景观系统串联起来,营造出虚实相间、现代与传统、室内室外融合相间的空间形态。

3.5 立面造型

建筑造型以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画作为灵感,人字型斜坡屋顶与粉墙黛瓦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形成连续而富有韵律的整体界面。从城市角度来看,四层的建筑体量适中,错落有致,观山书院屋面延绵起伏,一气呵成,粉墙黛瓦,简洁清雅,与传统水墨画蕴含的清净禅悦的审美境界相契合,呼应了悠久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郑葳.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8.

[2]陆金明.教育建筑规划与设计——中小学[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