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加明
摘要“立德树人”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语用无疑应当成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学科追求——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拓展了语文学科的语用场域,丰富了语文活动的语用形式,提升了语文思维的语用品质,激发了语文审美的语用意识,促发了文化传承的语用自觉。基于语用自觉的言语立人,无疑是当代语文人融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关键词语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融合;学科追求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拓展了语文学科的语用场域
信息技术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充分拓展了语文学科的语用场域。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场域局限于对教材等文本资源的阅读理解、交流分享以及撰写感悟等,而信息技术介人高中语文教学之后,则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极大地拓展了高中语文学科的语用场域。
1.语用场域由狭窄变宽广
传统的语文教学,语用场域较窄,往往局限于对文本资源的推敲、品味与揣摩、分享,最多是演讲、辩论;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之后,语用场域则变得更加宽广,师生借助多媒体投影设备可以实现当场投影并展开可见的修改,利用语文学科的学习QQ群可以实现师生的远程在线互动、即刻分享、即时讨论。例如抗击新冠疫情等特殊时期还可以利用钉钉等平台展开跨越空间的交流与语用训练。
2.语用场域由陈旧到崭新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更新了高中语文的语用场域,实现了语用场域由陈旧到崭新的转变。传统的语用场域,大多只是依托文本资源在教室这一空间展开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则增加了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对视频、音频等语文学习资源的赏析、点评、探讨等崭新的语用场域。
3.语用场域由延时到现场
传统的语用场域,一般来说,大多是延时的,如书信撰写与交流、对时事的点评,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则实现了语用场域由延时到现场的“飞跃”。如:利用信息技术,师生可以实现由延时的书信交流到现场的QQ交流与微信互动,变文字的书写推敲为即时的语言斟酌;甚至还可以实现远程的现场采访、展开对直播的内容的网络点评,在语言活动的“现场”历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等语用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丰富了语文活动的语用形式
传统的听说读写,当然有其价值,但是,随着新技术革新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地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融合,以丰富语文活动的形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语言运用与建构的兴趣。
1.由对纸质文本的揣摩转为对多媒体资源的赏析运用
传统的语文活动,往往是局限于对纸质文本的语言、手法、结构等展开品味、揣摩,语用资源与形式较为单一,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之后,语文活动则由较为单一的文本研习拓展转为对音乐会、演讲、辩论、影片、竞选直播、抗疫现场等音频、视频资源的欣赏、感悟、点评,语文活动的形式将得到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的动力将在此语用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增强。如,笔者在教学《图片两组》时,引导学生观看二战的相关视频,在图片与文字赏析的同时,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观视频之后既义愤填膺于侵略者行为又能冷静理智的自由点评与演讲,这样不但丰富了语文建构的形式,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2.由对文字场景的描述转向了对应用式场景的语用训练
常规的文本研习,往往是对文字描述场景的推敲与品味,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追怀式”的语用训练活动;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普及与运用,则为语文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新型的资源,而一线语文教师则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应用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场景,从而展开恰切的语用训练。例如,笔者引导学生观看钟南山先生谈居家预防新冠肺炎的视频,让学生整理相关内容回到自己的村庄和小区对家乡的居民进行科学普及,并收集居民的关注点,带回来和同学商讨反馈方案。在此应用式场景的语用训练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活动与训练形式,而且激发了学生关注民生民情的担当意识,更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在语言历练中滋养了生命。
3.由静态呈现的语文活动转向动态生成的任务驱动型语用实践
相对而言,传统的语文活动大多是静态呈现的,久而久之,很难持续地激发起学生语言建构的热情;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则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这一遗憾。例如,指导学生对本地的援鄂归来的医疗队员进行采访,并剪辑采访视频,设计解说词,然后在班级播放,请其他学生当场帮助修改、完善解说词...此类动态生成的任务驱动型语用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亦提醒一线语文教师:“教師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提升了语文思维的语用品质
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亦是在语用实践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药》一文时,引人视频《药》,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夏瑜那个时代的众生相,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晚清时,除了文中所写场景之外,普通国民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呢?那时,国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当时,大多数国人的灵魂状态是怎样的?如果说人血馒头不是真正的“药”的话,那么,可以疗救世道人心的真正的“药”又是什么呢?
在此连续追问之下,学生开始深度阅读文本、深度揣摩视频,开始质疑、探究,思维得以拓宽,然后逐步发现,华老栓的茶馆中的那一幕。众人对夏瑜的“赏鉴”,无疑就是国民中的大多数人的无聊庸常生活的剪影。酒足饭饱的民众,在对革命者夏瑜的“赏鉴”中打发着无聊的日子,在好奇、冷漠中获得了自以为的满足,在事不关己中打发着庸常的日子。学生在质疑中还发现国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异常冷漠一他们对被屠杀的对象夏瑜没有同情,甚至也没有对“叛逆者”的切齿仇恨,只有围观中的漠然,还有对自身命运的麻木。学生还发现,华老栓的茶馆中的国民虽然身体茁壮,但灵魂畸形扭曲,只能是一堆麻木的看客或是一群无聊的茶客,他们麻木贪婪、庸俗愚昧而不自知。学生在追问中还关注到一-麻木的民众在内心坚信不疑地信奉“这大清的天下自然是‘大清'的”,而可以治愈这种沉疴重病的真“药”是什么呢?鲁迅希望能够“揭示疾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真正的“药”是什么呢?
借助视频、对话,激发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反思,在对文本资源、视频资源的审辨式的探究中提升语文思维的语用品质“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是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背景下的应然之举,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当务之业!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激发了语文审美的语用意识
语文之美往往不是显性地张扬于“画面”上的,而是融入字里行间、流淌于“一言一行”之中的,因此,这就特别需要一线教师俯下身来,耐心地带领学生在言语的细节、罅隙中寻觅、鉴赏,在人物的一举一动中探寻、品味。
例如,下面一则消息:“中国驻美国大使馆3月27日消息,随着美新冠肺炎疫情愈发严峻,为帮助广大在美留学生和华人华侨更好地了解疫情、加强防护,美东时间9时,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邀请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通过央视新闻平台与在美留学生及华人华侨代表视频连线,现场答疑释惑。”笔者以为这则消息是激发学生语文审美、语用意识的重要教学资源,于是笔者决定先利用信息技术对张文宏先生的答疑解惑的视频进行回放,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激发学生感受张文宏等医护人员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的责任与担当之美;同时笔者还补充介绍崔天凯大使写给张文宏先生的感谢信原文:
尊敬的张文宏教授:
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使馆的邀请,在线同在美留学生、华侨华人就抗疫问题进行长时间对话。在国内抗疫初期,侨胞和留学生们心系祖国亲人,积极捐物捐款,做了很大贡献。现在他们面临疫情,特别需要关怀和指导。您的科学态度、务实精神、基于专业知识又“接地气”的解说,对于大家全面认识问题、做好有效防范、避免不必要恐慌,都极其有益、十分及时。我谨代表所有在美同胞,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这次抗击疫情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次大考。我们的医护人员、基层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仁爱之心和专业素养,令人难忘。就像歌里唱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的感动”。您亲率党员上一线的行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和使馆的同志们会守好我们的岗位,打贏我们的战斗。我在和留学生连线时表示过,只要同学们还在这里,我不会离开。我一定说到做到。
我生在上海,虽然成年后大部分时间在外,准确地说中学没毕业就去黑龙江插队了,但始终认为上海是我家乡。等疫情过去后,争取有机会回家看看,到时候希望能来拜访您,不是为了看病,是为了讨教。
祝您和上海的父老乡亲们健康平安!
崔天凯
2020年3月26日华盛顿
笔者补充崔天凯大使的感谢信,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崔大使的职责担当,体味其言语表达的贴切,来激发学生的语用意识,也在举国上下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感受一份跨越海峡的审美对话与温情!
五、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促发了文化传承的语用自觉
此外,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亦能促发文化传承的语用自觉。某种意义上,高中语文教学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的自觉意识,而真正的教育亦是要培养叶澜先生所言的“生命自觉”意识;而这一言语表达的自觉意识中无疑应当包含着文化传承的语用自觉,而“生命自觉”意识中无疑亦有文化传承的语用自觉!
笔者在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时执教王开岭先生的《生存在当代截面上》一文时,依托信息技术,穿插了钟南山、张文宏、李文亮、艾芬等人抗击新冠疫情的相关视频和画面,并启发学生思考:“王开岭先生是在完全否认‘当代截面'吗,你能够从文中找到依据吗?请从钟南山、张文宏、李文亮、艾芬等当代人物中选择一位阐述‘当代截面上的人的意义。”
学生在真实、感人的视频中受到深切的触动,真切地認识到:王开岭先生对“当代截面”并不是完全否认的,依据是:“若一个人更多地和经典永恒'打交道,而非仅滞留在当代截面上——只缠磨于时代游戏”;与此同时,学生还从“当代截面”上的钟南山、张文宏、李文亮、艾芬等英雄身上感触到了“当仁不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医者仁心”等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从钟南山、张文宏、李文亮、艾芬等公民身上感悟到了一种极为难得的生命自觉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不止是关乎“语言建构与运用”,亦关乎“文化传承与理解”,更关乎在此基础上养成的包括文化传承的语用自觉在内的“生命自觉”!李润洲先生说,“整合课程知识,其价值旨趣是培育完整的人。”而整合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在内的语文教学教育资源,培养拥有言语生命自觉意识的当代公民,无疑亦是“培育完整的人”的需要。
在“立德树人”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语用无疑应当成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学科追求——因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拓展了语文学科的语用场域,丰富了语文活动的语用形式,提升了语文思维的语用品质,激发了语文审美的语用意识,促发了文化传承的语用自觉,而基于语用自觉的言语立人,无疑是当代语文人融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作者通联:江苏灌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