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青少年既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之责。本期话题聚焦“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结合时代属性,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的总体方略、课程建设、管理评估等内容。
摘 要 心理健康是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念作为其管理实践基础,可以从教育使命、教育原则、教育目標三方面加以诠释;教育内容作为其管理实践核心,须达到“普适内容标准”和“学段内容标准”的有机统一;其管理实践方式或要素,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在课程、活动、辅导、筛查等诸方面,选择卓有成效的教育路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管理;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指示,特别是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在新时代下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发展,切实把心理健康作为学生成才保障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需要从心理健康的“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和保障管理”入手,全面提升教育绩效,真正把大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抓到痛处、收到实效。
一、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实践基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在教育思维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观念和主观认知。毫无疑问,教育理念应该走在管理实践前面。这可以从教育使命、教育原则、教育目标三方面加以理解。
从心理健康管理的教育使命看,必须把社会使命、学校使命和个人使命统一起来。以学校使命为例,必须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要求,系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建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厦”各层的衔接基石,推进心理健康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
从心理健康管理的教育原则看,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强调“四个突出”。 一是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突出时效性。尤其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他们培养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既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又要坚持解决心理行为问题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二是坚持教育与服务、教育与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突出服务性。逐步实现从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的转轨,强化家校、社区育人合力,立足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基点,及时预防和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三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突出健康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应根据大中小学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开展,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四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突出自主观。既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党团少先队组织的引导作用,又要培养全体学生自主自助、同辈互助、师生互助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充分唤醒和调动全体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
从心理健康管理的教育目标看,应有“顶层思维”和“底线思维”的主导。前者是确定心理健康管理的总目标,即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理性平和、自我接纳、情绪乐观、人格健全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抗困难挫折能力和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后者是心理健康管理的具体目标,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绩效,完善学生心理调节、调适能力,锤炼其良好人格特质与心理品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内涵、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干预、求助意识;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情绪调适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会学习、生活和娱乐,适应社会环境、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此外,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必要给予及时的危机干预,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从更为具体的工作目标考察,要着力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验、辅导咨询、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构建和完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及时预防、及早发现、有效干预;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专兼职教师到班级、年级、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同时,树立系统思维,促进学段衔接,坚持分层分类,推进资源整合,规范工作流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
二、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实践核心: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作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实践核心,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实现“普适内容标准”和“学段内容标准”的有机统一。前者是所有学段都需要遵循的基本内容或“统一标准”,也是大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评价标准”,包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开发自我心理潜能;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三个层面。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职业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后者是大中小学在某一学段必须严格执行的基本内容或“专属标准”,具有特殊性。
中小学阶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奠基期、关键期。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十年后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此再次进行了具体规定和进一步阐释。小学低年级的重点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下的学习生活,建立规则、规范意识以及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小学中年级的重点强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初步认识自我和调适情绪,为人格发展奠定基础;小学高年级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提高集体意识和培养健全人格,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初中阶段的关键是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在自我认识和有效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调控情绪情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积极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普高阶段的重点是开发学习潜能,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提高承受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2]目前,上述教育实践效果初见成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普高阶段对应的中职阶段,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中职学生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受的失败与挫折也会比普高学生多。因此,教育部专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3]。其重点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質,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
大学时期是人的社会化或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因大学生面临着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社会适应、就业愿景等方面的困扰,其心理行为问题频发,且严重性有递增趋势,由心理行为问题引发的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件也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发展时期,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进一步解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构建生态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为此,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次重申“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5]。对此的深入解读与诠释,使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跃然纸上。本科院校主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高职院校主要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情绪和职业生活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和自我价值感的形成。研究生阶段要根据其年龄大、文化水平高、民主参与意识突出、自我管理能力强,以及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实际困难与压力的情况,有序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普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目前高等学校心理健康的管理就是借此展开,已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三、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实践要素:教育途径
在心理健康实际管理工作中,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重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估督导,以及加强心理健康的条件保障和科学研究外,至关重要的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以心理健康课程和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形成学校与部门、班级与年级、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辅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网。
从课程途径上,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大中小学应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开设以活动课程、体验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专门课程,融合知识传授、专题讲座、团体辅导、问题辨析、心理情景剧等多种教学形式。同时,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体系,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实现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无缝全覆盖。教育部已明确规定大学阶段要向本专科生开设32~36学时(2学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倡导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程。我们建议高中阶段(含中职、职高)心理健康课程不低于36课时,初中阶段不低于54课时,小学阶段不低于72课时。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建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一体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网络课程、教学案例、教学辅助课件、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研究前沿动态等内容;组织心理健康教学技能比赛,提高心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教育效果。
从活动途径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各学科专任教师要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健康第一”观念,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心理健康内容;为人师表,做好模范表率,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引导带动学生,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班主任、辅导员、党团少先队工作者和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要将心理健康与德育思政工作、班级工作、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有机结合,多路径、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每年春季可举办学生5·25心理健康节,秋季举办特色心理文化活动;定期开展班级心理文化主题活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或兴趣小组,等等。
从辅导与咨询途径上,应切实加强和深化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工作应以发展性辅导或发展性咨询为主,且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个别面询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电话咨询、手机网络咨询、远程联网咨询等都可以为其形式。在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如发现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医院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由于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大中小学应加强心理辅导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的值班、预约、重点反馈等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不断提高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在筛查途径上,要根据受筛查学生的具体学情和现实状况,规范地、有选择地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特别是做好特殊时期、关键节点的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制定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制度,开展针对全员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培训,提高危机识别能力。强化医校合作,建立精神专科医院与学校危机干预合作机制,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精神科医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就诊需求。此外,坚决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贴标签”倾向,严禁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工具、仪器和设备。
从资源融合途径上,强调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融合。在校内途径上,学校可以利用黑板、广播、电视、校园网、校刊校报等宣传媒体,积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知识。要格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开办专题网站(网页),充分开发利用网上教育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強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健康、积极的环境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同辈自助、朋辈互助、心理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增强学生之间、同伴之间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发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作用,大力开展有益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游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音乐艺术鉴赏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在校外途径上,积极、有效地利用校外一切相关的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要着力加强家校合作、互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影响学生;建立学校、家庭与社区的联动机制,成立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心理辅导,结合学生发展特点,为家长提供支持学生发展的方法和建议,家校携手面对和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02-08-01)[2021-10-01].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8/moe_27/tnull_450.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EB/OL].(2012-12-11)[2021-08-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html.
[3][4]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04-07-05)[2021-09-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0407/t20040705_79153.html.
[5]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06)[2021-10-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