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摘 要: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感,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个人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日常古诗词教学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上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美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章充分探究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从吟咏诵读、体味语言美,反复涵泳、体味意境美,深入理解、体味情感美等方面,对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4-0070-03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传承,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用比例逐年提高,其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蕴含丰富美学特质的教学资源,古诗词充满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值得教师研究。因此,语文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营造审美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古诗词形式上简洁精練,内容丰富,哲理深刻,包含非常丰富的文学与美学价值,是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石,所以必须要保护并传承好古诗词。另外,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能够入选教材的,多数是经过千锤百炼、鉴赏筛选的佳作名篇,其文质兼美,文字中蕴含巨大的审美价值。古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有极强的美育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课堂审美引导,让学生充分体验诗句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品味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使学生能够领悟诗词之意,感受诗词之美。
二、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1.吟咏诵读,体味语言美
(1)语言的韵律美。自古诗词诞生以来,押韵和节奏便是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古诗词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学生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习韵律,因为韵律是古诗词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韵律使得古诗词读起来平仄转换,声律和谐,节奏鲜明,抑扬顿挫。一方面,古诗词读起来平仄转换,声律和谐。韵律可以使古诗词读来具有音乐美。例如,在《声声慢》中,李清照一连使用了七组叠词,让人阅读起来流利顺畅,将其中蕴含的音乐及韵律美感充分展现,全面地表达了作者晚年对独自居住的苦楚、失去夫君的痛苦和国家灭亡的伤悲。另一方面,古诗词读起来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学生可反复诵读,体会诗词这种形式上的美感。如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诗作《将进酒》,开篇用长句起兴,与下文形成排比,气势纵横。又如,被称为“古今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音调跌宕起伏,上阕描写赤壁自然风景,意境开阔;下阙描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怀古伤己。节奏时而气势磅礴,时而舒缓柔和,体现了洋洋洒洒、酣畅淋漓、错落铿锵的韵律美。古诗词艺术性比较高,文学美比较丰富,精练短小的句式,注重押韵,因而韵律美必不可少,适用于诵读学习。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蕴含的韵律美值得反复品味。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诗词吟咏诵读,引导学生发现韵律美,“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带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吟咏诵读,为学生深入理解晦涩古诗词创造条件,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水平,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和思考,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情感距离,使学生真正用心去体会诗词中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吟咏诵读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诗词蕴含的意境与作者情感,更好地体味诗词的韵律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语言的绘画美。很多古诗词都特别有画面感,让人读起来似乎可以身临其境看到美景,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作者用短短几句诗词就为我们描摹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力。例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典型代表诗人王维,他的作品《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为读者呈现两幅生动的画面。第一幅画面是大漠孤烟,短短几个字呈现出的画面,构图尤为精细巧妙,那一缕在荒漠中升起的孤烟让画面有了一丝生机和活力。第二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表现出诗人从高处俯视曲折蜿蜒的长河,河水在落日的余晖下波光粼粼。王维将千里黄沙与个人悲寂凄苦的心境融合在一起,笔力苍劲,意境雄浑,画面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中有画”的特点不仅针对王维的诗,其实中国古诗词都有这样的特点。又如,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他的诗作《雁门太守行》天下闻名,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一幅两相对峙的战斗场面跃然纸上,准确地表现了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从诗词的画面中不难看出,古诗词能传情致意,更能够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将缥缈不切实际的意境变为可感同身受的风景,从而达到融情于景的境界。在内心中真正充满愉悦和美好的情绪,这就是诗词画面美之所在。因此,对于一些不但画面感强而且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的诗句,教师可以通过把凝练的诗句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根据这些生动的语言想象出诗句具体的画面,让学生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对诗词的深入理解,使得学生难以提升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诗句画面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2.反复涵泳,体味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指融合客观的景色与主观的情感于一体,达到和谐而不突兀的理想水平。诗词不像散文、小说,诗词篇幅较短,只能选取最经典的镜头,用寥寥几句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王国维先生看来,诗词之根本是入境。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好意境这一优势,将学生带入古诗词意境中,引导其欣赏意境中蕴含的美感和美景,让学生在感受诗词意境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更能理解诗词背后的情感和背景,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意境美的能力。
(1)意境的意象美。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审美主体超越作品本身在审美經验的基础上获得的整体性美感。意境由意象组成,是一个比较虚拟的概念。意象是连接语言和意境的纽带,只有分析意象的含义,我们才能真正体悟作品意境,走入作者的内心。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些意象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含义。如“长亭”往往带有送别之意,“梧桐”象征着凄苦悲凉,“梅花”则代表高洁的人格。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中的具体意象,体悟古诗词的整体意境,感受作品深远的意境美。只有了解诗词意象的准确含义,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意境美的感受和品味。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28个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融杂出来的复杂情感。这些意象既是漂泊在天涯的远方游子的真实写照,又是他内心沉重悲伤的承载。此外,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意象入诗,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再如,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句词中的“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荒凉,离别时的感伤与落寞。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让学生透过古诗词的语言准确把握其中的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2)意境的艺术美。意境美是艺术形象中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交融契合的审美境界。因而意境以情志为基础,以意象为载体,通过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等手段来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从而创造意境之美。古诗词的意境美主要表现为含蓄之美、情韵之美和动态传神之美,意境美常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来体现。诗词的意境美,除了意象的巧妙运用外,还在于诗词中艺术手法的使用。诗词中用来表情达意的艺术非常精湛,有重章叠唱、铺陈反复、用典、对比、象征等手法。例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佳作《锦瑟》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出人生迷惘的状态。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语言精练,通篇对偶,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极致,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诗中的沉郁和悲凉更能展现作者的文笔和才华。
古代诗人词人非常擅长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几乎所有文质兼美的篇章中都有艺术手法的影子。从《诗经》中的赋比兴,到汉赋的铺陈排比,艺术手法的运用为诗词注入了生机活力,使得诗词风格多样、经久不衰。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艺术美欣赏是至关重要的,诗词语言非常简短,时空情感跨越性大,教师应着重对诗词的艺术手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诗词创作的艺术手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发自内心地感受诗词的艺术美,更好地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3.深入理解,体味情感美
中国古诗词创作向来有以诗言志、以词言情的传统,诗词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寄托和宣泄,是志向的载物,思想情感是古诗词的内涵所在。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学生的特点、个性作为基础,充分引导学生对情感进行准确把握,以朗读作为突破口,联系作者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体会诗词的内蕴,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与作者达成共鸣,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诗词的魅力和内涵,使得学生将学习知识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融为一体,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
古诗词篇幅短小而魅力无穷,字斟句酌,每字每句都在述说着作者的情感。古诗词都是作者用他们的生平遭遇、心中的热血深情来书写的,体现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感情。所有的诗和词都源自作者的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例如,读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体会到作者作为亡国君主的灭国之苦、离家之恨;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到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壮志和不被重用的悲愤;读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的感慨;读陆游的《示儿》和《病起书怀》、岳飞的《满江红》、杜甫的《春望》,体会到作者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渴望报效国家的拳拳真情和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慨;读元稹的《离思五首》、苏轼《水调歌头》,体会到作者对已逝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深婉、执着的情感;读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杜牧的《秋夕》,体会到古代民间思妇的幽怨哀伤,以及对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哀叹。由此可见,情感美是古诗词的基本特征,古诗词蕴含着作者丰沛的思想感情,这些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内心真正被诗词中的美感折服,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方式,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对作者之所思所想所叹感同身受,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标。
中国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有浓浓的爱国情、凄苦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真挚的友情等,体现出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底蕴和活力。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不绝,得以连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古诗词中的情感带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认真体会中国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美,从古诗词中汲取浩然正气与道德准则,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古诗词的美,才能引领学生鉴赏美、创造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与美学相结合是发展趋势。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理解、审美创造,获得审美体验,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净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真正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学科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倪佩芳.淺析古诗词教学中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20(28).
[2]申雪婷.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3]陈星余.初中古诗词教学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4]张梅雨.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9(06).
[5]夏珍华.审美视野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12).
[6]吴兴红.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建设,2016(36).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Li Han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ancient poetry contains rich aesthetic feeling, which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entiment and improve students personal competence. Therefore,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of daily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to lead students to deeply explor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 in Chinese classroom, cultivate students' healthy aesthetic interest and improve students' literary with the help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fully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from chanting and reading to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language, repeated swimming, taste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aesthetic ability i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emotional beauty.
Key word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esthetic ability;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