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导向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2021-11-24 06:49付成君张典英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导向技能

付成君,张典英

(1.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广大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调查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竟然不如中学生[1,2].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这一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参与育人功能[3].在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大学体育课程身体健康基本目标中提出“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发展目标提出“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能力”[4].这就明确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能知识和训练方法,并通过体能发展促进科学锻炼.同时,这也要求体能训练深度融入高校体育课堂,开发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建设,进而创新性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本研究旨在结合现代体能训练理念与高校体育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探索,将体能训练、运动技能学习、锻炼促进三者相融合,构建体能导向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以期能发挥体能训练对健康促进和运动表现提高的重要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双重目标.

1 体能导向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界定

体能的界定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体能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人体的形态学特征(质构性基础)与机能特征(生物功能性基础)[5],可分为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两大类.健康体能主要指能轻松应对日常工作、生活,同时有余力享受休闲活动,并能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6],以促进健康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目标.运动体能主要指提升运动表现所需的综合身体运动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方面能力[7],以获得更优的运动表现为目标,体能训练为我们健康和锻炼提供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都在身体健康目标提出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将体能知识、体能训练方法和体能的提升作为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如果我们从体能的角度来看,体能也是运动技能学习和运动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较高的体能水平可以起到很好的运动损伤预防和运动表现提升的作用,亦可提升运动自信和挑战自我的能力.更好的运动表现可以促进更多的运动参与,更多运动参与亦可带给学生更多健康收益.现有研究证实体能训练课程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亦可有效调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体能与技能合理组合练习比单纯技能主导的体育课程更有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8].体能导向则是将掌握体能知识与方法,学习和练习,发展体能作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并将体能发展状况作为学习评价主要内容.

教学模式则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9],主要体现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的采所用策略与方法.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体育教学模式则是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基于现有科学理论和实践,构建的相对稳定的体育课堂的教学结构和程序的典型教学模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主要强调在宏观教学指导思想下架构教学过程.随着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新的理论指导下,体育教学模式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这为体育教学改革打开了新的窗口[10].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竞技体育教学模式”“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健身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体能导向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指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自身参与科学锻炼能力和体育运动社会适应,将现有体能训练理论与体育课程理论深入融合,以学生全面体能发展作为主导目标来设计体育课程教学结构和程序,所构建出的相对稳定的、典型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别于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主导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实施中发展学生体能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体能的提升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

2 体能导向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2.1 生理学依据

大学生年龄集中于17-24周岁,身体发育阶段处于青春期后期,体格发育逐渐停止,第二性征基本发育至成人,进入青年期阶段.身体形态在此阶段发育至完全成熟,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等各项身体系统功能趋于稳定,身体素质指标在此阶段的发展达到顶峰.但由于诸如升学压力等因素对中小学阶段的身体素质发展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存在心肺功能水平不高、肥胖、近视、速度和力量素质发展停滞、耐力素质低下、肌肉总量偏低等诸多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同时被带入大学阶段,导致在日常运动与锻炼中运动表现能力低下,运动技能学习能力不高,运动意外伤害事故频发、科学锻炼知识匮乏等问题.同时,凸显出大学阶段大学生体能问题亟待解决,实现全面的体能发展显得尤为重要[11].根据Youth Physical Development(YPD)Model, 大学生年龄段中多项运动素质的窗口期后期[12],是多项体能(速度、灵敏、柔韧、协调等)快速发展阶段的末班车,更是力量、爆发力、运动专项技能发展的黄金时期.现代体能理论强调体态正常和体能发展的均衡性,通过筛查评估来发现问题,针对性制定方案来解决问题,训练和锻炼计划的制定符合人体科学和运动规律.

2.2 心理学依据

青年期阶段心理发展走向成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并逐步实现自主独立,个性逐步定型,思维水平逐渐达到成熟水平[13].更关注自我成长,具有自我评价能力,同时也更在意他人评价,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对自我效能心理影响凸显.对健康和锻炼的认知越来越全面,愈发重视日常运动参与的价值[14].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比例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并且女性大学生心理问题要比男性大学生严重[15].体育锻炼度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已经被广泛证实,特别是许多运动参与对可以反映心理状态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提供更直接的证据,但是如何促进锻炼参与和锻炼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比如大学生在大学体育课程参与过程中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干预效果?特别是女性大学生的课堂运动是否具有心理干预价值?这是我们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该反思一个重要问题.体能导向的教学将体能发展促进身心健康和运动技能学习作为主要目标,这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认知更具实际意义.

2.3运动训练学依据

体能训练理论强调体能发展正金字塔结构,最底部一层是正常身体姿态和身体功能,中间是基础体能,“塔尖”才是专项体能,其训练逻辑是培养一个正常人入手,然后是体能出众的人,最后才是具有优秀运动能力的人.我们传统训练理念是根据满足运动项目需求搭建身体素质,多数训练安排集中在专项体能的倒金字塔结构[16].相比而言,现代体能训练理念更符合运动能力发展规律,更能很好促进健康、预防伤病,提升运动表现和延长运动寿命.现代体能训练理论更注重功能性发展,强化日常生活活动种的动作能力,起到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运动表现的目的[17].体能训练理论是对传统训练理论的更科学化的提升,以更全面的经过实验验证的人体运动科学理论来指导不同人群的运动能力发展,不同人群的运动表现提升和健康促进的高获益也证实该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4 教育学依据

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不只是正向促进,还有负向的阻碍[18].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是促进其社会化和和个性化,同时又通过知识经验传授实现个体谋生和享用,学校体育在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意义重大;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在我们教育环节依然普遍存在,比如标准化教育导致的思维僵化、应试教育下课业负担重、轻视体育等[19],虽然体育已计入升学考试成绩,但目前看来依然没有摆脱体育考试应试化.学校体育中,我们注重以运动能力来评价身体素质,但是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如何通过科学锻炼促进身心健康,这一环节必须要补强,因为运动促进健康才是学校体育的初衷.因此,作为体育教育者我们应多反思教育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理想,从而逐步改良我们的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等.

现代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课程观主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主义教学观则是强调我们的教育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20].教学模式也可以直接理解成学习模式,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同时更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而并非只是知识技能[21].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经历了“军事体育”到“健康第一”,出现了“竞技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等.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以上教学模式中对科学锻炼和运动促进健康的知识传授重视不够,比如单纯技术传授的教学模式是假设运动技术的提升会更多促进运动参与,快乐体育是假设体育课程通过兴趣刺激可以增加学生的总的身体活动量,达到促进健康之目的,终身体育除了培养运动技术和运动兴趣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和健康的运动.

3 体能导向的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架构

3.1 指导思想

体能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创建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而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融合再发展,体能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为“培养科学运动能力,体能技能相互促进,提升自觉锻炼水平”.科学运动的真正含义是我们运动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做指导,我们在促进运动量的同时进一步追求运动质量和效率,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教授运动技术,当然这需要对自己为提升运动表现和促进健康的真正所要达到的体能水平做充分的了解,找出制约运动表现提升的体能因素,进而选择促进健康水平的运动类型、负荷、强度、时间等.体能的提升对于运动技术学习和生活质量都是起到事半功倍,体能理念强调从更精准、更全面和更系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评估、筛查、测试等手段找出体能弱项,这些弱项也是制约运动技术学习和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运动技术能力的提升可激发运动兴趣,增加运动参与,这也为体能的进步发展增加了可能.因此,体能导向的课堂一定是教授科学运动方法,提升自我指导科学锻炼的能力,课堂中体能训练与技能学习合理搭配,相互促进.

3.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目的的具体化,通过一定的具体的课程内容呈现给师生,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22].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模式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体能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相对其他体育教学模式更为突出体能发展的个性,体能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结合人体运动科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提出,概述如下:

运动参与目标:树立自觉科学锻炼和基于体能综合发展提升运动能力的意识,能根据体能评估结果科学设计锻炼计划,全面提升运动知识素养和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掌握和提升运动技能与健身方法,全面了解体能与运动技能提升的关系,掌握通过发展体能预防伤病的知识与方法,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处理办法.

身体健康目标:全面发展体能,纠正不良体态,掌握体能评估和测试基本方法,以及发展体能和促进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养成通过科学运动与膳食营养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强健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体能的评估与测试结果合理设置自己的体育学习目标,通过运动和锻炼参与调整心理,养成积极乐观面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体验挑战与成功,磨砺意志品质,体能提升中获得更多自信;运动中获得运动乐趣,自我调节情绪.

社会适应目标: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3.3 操作程序

体能导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学期课程操作程序构架如图1:

体能导向的课堂操作程序构架如图2:

图1 体能导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学期课程操作程序构架Fig.1 Theoperatingprocedureframeworkofsemestercoursesof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modeofphysicaleducationoriented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图2 体能导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程序构架Fig.2 Classroomoperatingprocedureframeworkof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mod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3.4 实现条件

体能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推广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因素.大学体育课程教师首先需要认同并掌握现代体能训练基本知识与方法,并具体能评估与测试、训练计划制定、讲解、示范、纠错等体能授课能力;高校学生需要重新认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和意义,更需要充分认识发展体能对促进健康和运动表现的重要意义,以及体能训练作为达成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手段的重要价值,这有利于改变学习态度和提升学习兴趣,更利于课程目标达成和科学运动理念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不只针对技术学习和活动量的内容,进而增加针对健康体能、基础体能和所学项目技术的专项体能的训练,以及传授体能评估和体能训练设计的相关基础体能知识;教学器械设施需要增加体能训练的相关设备,基于成本和可操作性重点开发自重训练、小器械训练等;教学手段除了传统课堂示范讲解练习之外,可通过网络平台将练习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师生共享,辅助课堂教学更便于学生课下练习,对于有条件的高校也可根据现有场地规划建设体能训练课堂场地;大学体育课程单次体育课程为两学时(90分钟),在内容与时间安排上可采用单学时课程“体能+技能”的形式,亦可将课程划分成体能课程和技术课程单独来上,比如可按照1学时体能与1学时运动技术交替进行,这样亦利于解决课堂场地紧张的问题.

3.5 评价内容与标准

体能导向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体能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因此评价内容应将体能应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依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指导手册》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普通高校部分,结合大学生体育课程考核内容及标准,共同制定体能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课程学习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主要内容如表1:

表1 体能导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评价内容与标准

4 结论

(1)体能导向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指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自身参与科学锻炼能力和体育运动社会适应,将现有体能训练理论与体育课程理论深入融合,以学生全面体能发展作为主导目标来设计体育课程教学结构和程序,所构建出的相对稳定的、典型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2)从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多学科理论为体能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提供支撑,为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奠定基础.

(3)体能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为“培养科学运动能力,体能技能相互促进,提升自觉锻炼水平”;体能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体能导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需要从学期课程操作程序和课堂操作程序两方面来构架;体能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内容与标准可依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指导手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普通高校部分来制定,主要分为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基础体能、专项体能和专项技能五部分.实现条件的重点在与师资体能训练理论实践的提升培训,授课形式以及器械设备的更新,以及线上线下课程的打造.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导向技能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劳动技能up up!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拼技能,享丰收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