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平
(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广东 深圳 518000)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的是企业委托独立的审计机构或者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核评价,同时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有效控制方法和管理措施。审核评价是建立在企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决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最终能根据审核的情况形成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审核范围比较广,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会计核算、业务活动、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等。
第一,保证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的分析、鉴证及监督,并形成真实有效的评价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提出合理的意见,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信息及建议,有利于企业制定合理、明确、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第二,合理规避风险。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实现动态评估企业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三,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益进行评估,发现影响企业经营的不良因素,并发掘可能会产生更多效益的因素,帮助企业规范经营管理,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提供建设性意见。第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企业的内部架构,增强企业活力[1]。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便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可执行的、规范性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相应的制度,其实际可实施性和科学性也有待增强,这些制度多数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导致各项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指导作用不强、条例内容存在矛盾等问题,甚至影响到内部控制审计的逐步落实与推进。并且当前我国的企业内控审计相关制度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目标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审计程序、目标和范围,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此外,当前的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往往被认为是专项活动,主要针对的对象是财务部门,是为专项的活动或者项目服务而进行的,因此缺乏长期稳定的制度体系,内部控制审计活动比较随意,而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就现阶段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而言,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存在缺陷,即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客观性。在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过程中,审计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进行,导致企业无法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了企业中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却没有及时如实披露。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真正明确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在审计内容上没有突出重点,或者将不重要的事情当成重要的事情审核,导致审计工作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
现阶段,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依然使用的是财务报表审计的方法,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内部控制相关的内容,但是审计的框架依然与财务报表审计一样,而且内控审计没有可参考的审计流程和标准,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无法确定,因此当前的内控审计不能完全满足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需求,严重影响了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再者,现行的内控审计多是事后审计,缺乏事前和事中的有效监管,因此无法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监督。另外,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当前,很多内控审计机构归属于财务部或者纪检部,缺乏独立性,而且多数审计人员为财务人员,并不是专业的审计人才,他们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及时准确地鉴别风险,对企业风险管理不能提出专业、客观的评价。
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在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体系,主要内容可以包含基本制度、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三个方面。基本制度作为内控审计制度体系的基础,具有纲领性作用,应包含制度制定的目的、目标、内涵、适应范围,以及审计机构的设立和性质,并对机构内部的人员职责和组织架构进行明确,评价报告的内容和奖惩机制。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需要企业以内部审计机构为核心,确定审计目标与对象,并建立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审计报告管理制度、审计质量评估办法、人员工作审计制度、审计人员聘用制度等。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流程是审计工作实施的细化,有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体系的执行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能落到实处,防止制度流于形式。此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行有赖于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因此为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企业的管理人员应给予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足够的重视,转变对审计工作的错误观念。审计工作不是将企业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而是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所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管控,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核对财务往来账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上,主要职能是查错、纠错,无法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提供正确的评价和建议。审核对象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的报表和凭证,对企业的业务活动涉及较少。因此,企业应明确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点,内控审计的职能应该是企业的内部管理、战略目标决策、风险管理以及价值创造。同时,还要明确划分内控审计人员的职责定位。随着内控审计职能的转变,审计人员的职能定位更加偏向于分析和评价监督,不再是单纯的查错和纠错。
针对人才培养,企业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建设审计团队。还可以组织内部财务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应该严格把关,制定严格的任职标准和资格,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不能限于财务和审计知识。此外,如果企业的条件允许,可以与外部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向企业输送高素质审计人才。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该转变方式,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扩大审计范围,使其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重大决策、战略目标制定、项目投融资等可能存在较大资金使用的环节实行事前审计,对项目、合同、预算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并及时向企业管理者反映审计结果,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规避风险[2]。内部控制审计的事前和事中审计,能有效保证审计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对企业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和评价,尤其要在采购、预算编制和投资方面做好事前审核和事中控制,这有利于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更加强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存在缺陷、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系、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职能进行正确定位、加强审计机构人才培养、转变内部控制审计方式等,旨在促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前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