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威
青州市交通运输局 山东潍坊 262500
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交通运输行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外,交通经济本身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常态的经济体系下,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已经到达了瓶颈期,若是不能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各项问题,就会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立足于新常态背景,积极实施改革,以此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从而切实有效地发挥交通运输的作用,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从发达城市和落后地区的对比来看,城市区域的交通运输结构通常比较完善,在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下,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被连接起来,经济资源也随着交通线路快速流转。反观落后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基本上只集中于小段区域,各项资源运转的效率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也比较缓慢。由此可见,交通运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极强,并且能够帮助地区经济做出灵活的调整,在公路、铁路等多重交通运输方式构建的整体交通运输系统作用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得到可靠的支持。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也会对交通运输产生作用,所以两者的关系呈现出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状态。也正因如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在正确认识交通运输系统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重视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1]。
运输系统效率对区域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这个道理。高效的交通运输可以为区域内的人员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提供载体。正如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环境都比较理想,运输系统整体效率也呈现出高水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与外界的交流就会比较频繁,城市工业生产的产品和其他资源都能够通过交通运输系统流转出去,外界的资源和产品也能快速进入到城市当中。在双向的资源交流和产品输出中,城市资源得到了高水平开发,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若是区域内没有快捷运输系统的存在,各个地区的资源就难以开发和流转,不管是区域内的经济交流还是人员流动都会处于低水平状态,在这种状况的持续影响下,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对此,地方管理部门应加大在交通运输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将各个地区间的发展串联起来,用完整、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带动区域经济的兴盛。
便利的交通运输对保障社会稳定有着积极作用,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已经逐渐得到满足,优质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物质产品给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物质保障。然而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交通出行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舒适性、便捷性已经成为人们评价交通运输质量的重要标准[2]。所以说,新常态下的传统交通设施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升交通系统的整体质量才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改善。为此,相关管理部门要注重交通运输业的建设,从基础设施到管理层面做出全方位优化,为人们的出行创造更加便利的交通服务,为资源和产品的流通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以此满足人们对基础设施和物质生活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城市交通区域分配不合理,也是现下城市交通规划缺乏交通经济性的重要体现,如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现下很多城市在规划区域交通时,采用的统一标准的规划方案,并没有结合地区实际进行差异性性的规划分配,而这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资金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不适宜的资源配置下,部分区域交通资源不足、部分区域交通资源闲置,对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影响。
交通配套问题也是今后进行交通经济性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以往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多是将研究重心放在道路规划和道路绿化方面,但是却很少从交通安全和交通舒适方面多做考虑,从而出现了交通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如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就发现了大量路标缺失的情况,且部分地段的路标、路灯少有维修更换。而这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车辆在道路两侧随意的停放,极大的增加了交通堵塞和交通安全隐患的问题发生,而这无疑也是会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影响的,基于此,在今后对交通规划经济做出研究时,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配套设施老化不足的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3]。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道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为交通出行带来便利,从而对城市经济产生带动作用。但从调查研究情况来看,现下部分城市的道路规划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经济性的问题,如缺乏前瞻性,未考虑到私家车增多的趋势,致使在道路投入使用后,出现交通拥堵问题,从而对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某市主城区二环外路网通行能力尚可,但随着道路向中心区延伸,通行能力则不断下降,尤其是中心路网的交叉口位置处,路网通行能力极为薄弱,容易在早晚高峰期,出现大面积的交通拥堵问题。而这就是道路规划缺乏交通经济性的体现,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公路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在进行公路交通运输的规划与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多重因素,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既做到满足国民对公路交通运输的生产生活需要,又做到对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制定国家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科学分析公路交通风险,有效规避风险隐患,促进公路交通安全开展,实现公路交通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增设。在制定国家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进一步制定公路交通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公路运输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利用。制定国家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时,还应考虑公路交通运输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定,确保公路交通运输有充裕的资金予以支持,确保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应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做到交通运输的科学规划、运输设施的合理使用、运输土地的充分利用[4]。通过制定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促进公路交通系统的优化与健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与生态破坏,在提高公路交通设施建设水平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有序进行。
近年来,高速公路已经实现了不断创新建设筹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既保障了不因资金问题影响建设进度,阻碍建设目标的达成,也让所有投资方提高了对于公路交通经济的重视程度,虽然从本质上来讲他们关注的重点是资本的回收和收益,然而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效拉动了公路交通经济的发展。传统模式下,公路建设投资基本上都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样的模式显然与先进的发展理念所不符。所以,对于公路建设而言,要结合具体的建设需求和状况,不断开拓新的集资途径,确保公路建设更好运行。其一,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地调整落后的管理理念,积极创新公路建设集资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从而有效改善公路建设中频频出现的资金短缺而无法按进度完成项目等问题,同时也使得后续的公路保养和管理具有更为充分的资金保障,有利于公路交通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二,进一步推进公路自建设向市场化管理的调整,一方面能够有效扩大公路交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让公路交通经济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市场关注度,更好的开拓集资渠道,降低公路建设的资金压力,弥补之前建设过程中及后期养护管理中资金匮乏的发展弱势。其三,打开公路资金的集资通道,创新方式方法,让投资方出于关心投资回报而对公路建设给予更高的重视,间接促进了公路交通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部分公路管理部门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上,因为尚不具备十分完善的管理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有失规范、K接不利或分工混乱等状况。并且,如果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其约束力的充分发挥,影响了被z予的工作指导意义的实现,造成了工作的随意性,大大制约了公路交通经济的高效发展。因此,目前亟须优化管理体系,改良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有效发展公路经济的关键战略。梳理并落实所有部门的A权分配及工作内容,确保各项工作的实施合理的制度要求。同时,应构建起科学的奖惩机制,采用合理的方式考察员工的工作情况,并对于有突出表现、具有模范作用的员工进行合理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及升A提拔奖励等,而表现较差且工作态度不佳的员工,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健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完善有关制度的构建,充分落实各项规范要求,确保各项工作的科学合理具有依据,从而助力公路交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改善[5]。
交通运输企业要建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机制,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若是不能对自身经营状况和外来发展趋势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为此,企业要立足于经营实际,借助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提升自我战略管理能力。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过程中,决策者应当承担起责任,明白自身行为可能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然后再对预算管理机制进行梳理和深入了解,务必要保证预算管理机制能够以健全、完善的状态进入企业当中。对于现金流的变化,同样也要保持高度关注,应对现金流的应用方向和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将收入与支出做对比,持续监控企业财政管理,做到交通运输的全方位管理,逐步降低运营成本,将资金投入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市场竞争力上,将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引向正途,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
面对高成本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互联网+技术可为管理区域建设的政府部门提供更多交通运输资金的来源,拓宽交通运输资金来源渠道,较好地分担政府的投资压力。除了常见的金融合作手段,近年来最引人注意的便是互联网众筹平台;同时,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使得资金的分配更加合理和资金的使用更加透明,资金的沉淀成本和时间沉淀成本得到较大程度的降低[6]。
交通规划与宏观经济之间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交通经济问题的制定是发展交通规划的基础,在进程城市交通规划方案时,一定要深入的研究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规律关系,从城市人口、经济增长速度、区域土地规模、运输承载能力、交通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出发,构建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规划方案,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城市交通规划方案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