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控工作

2021-11-24 23:59陈海英
经营者 2021年15期
关键词:分管领导经费支出公务

陈海英

(萍乡市安源区凤凰街道办事处,江西 萍乡 337000)

一、引言

三公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及出国交流等方面的专用经费,也是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管控三公经费是杜绝滥用公共资金及官员贪腐等问题的关键。加强三公经费管控,不仅有助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也有助于维护政府的公众形象。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三公经费管控,应当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单位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格规范和控制公务活动经费开支,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从而加紧建设节约型政府、服务型政府。

二、三公经费管控与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关系

三公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费用,是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部门履行行政职责的物质保障,因而三公经费的使用会产生相应的政府行政成本。对三公经费这一增加行政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进行管控,就是减少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对三公经费形成过程中的各类资金支出活动进行监管。因此,管控三公经费是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关键,控制三公经费浪费情况,在保证政府正常接待及满足公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避免纳税人利益受损,以维护政府形象,让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控的建议

(一)明确关键岗位职责

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明确关键岗位职责,促进三公经费管理规范化。首先,应根据经费支出管控政策,清晰划分职权范围,并按照职责进行授权,明确各业务分管领导、科室及具体工作人员的管控职责。每项业务程序均需设定具体的处理步骤,并让工作人员熟悉办理流程,降低业务差错率。例如,从严控制各类展会论坛、节庆、活动。审核人员针对此类活动支出,需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根据审核标准对活动支出费用进行审核,超标准费用不予核销。其次,要确保经费管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一方面要完善三公经费监督体制,另一方面要提升对三公经费支出风险的认知,以加强对职务设置的优化,促使三公经费关键岗位形成制衡机制。既要保证工作环节的流畅性、工作流程的简明性,又要保证管理职能岗位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强化三公经费管理的约束力。

(二)细化预算编制执行

预算编制与执行是一种科学的财务管控手段,有助于清晰地分析公务经费的支出情况,更好地控制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预算编制,首先,要制定年度计划。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年度计划,预测和估算单位三公经费开支金额。其次,根据估算金额,编制经费支出条目、具体数量,并制定定额标准,综合确定年度预算。预算编制要结合单位人员数量、年度工作计划[1],既要保证正常的接待工作,满足日常公务需求,预备充足的活动资金,又要严格制定支出标准,确保年度经费不超标、不超额。最后,要规范预算编报形式,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依照文件标准,汇总各部门提交的三公费用支出计划,完成预算编报。

三公经费预算执行,要发挥预算的指导作用,将年度预算落实到月度预算上。根据各项指标,上报执行情况,汇总预算执行进度,并不断优化预算管控工作,强化对执行的监督。各部门要及时梳理本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执行进度,并及时向财务部门汇报。财务部门要制作三公经费月度报表,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强化财务支出审核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控制,需要完善审批制度。以会议费、培训费、劳务费等一般性支出为例,相关组织及管理人员需要按时填写审批表,说明会议事由、参与人员、劳务事项等,再将审批表上报至业务分管领导,领导审批同意后送办公室备案。审批后,组织及管理人员需根据经费预算标准,使用公务卡结账,应保留POS小票等单据,作为报销单附件。报销单提交后,需经手人及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才可提交至财务部门。会计人员需对报销单据的真实性及金额进行审核[2],超范围、超标准及与公务活动无关的费用一律不准核销。审核通过后,会计人员需在报销单据及附件后签字,并提交至分管领导签字,业务分管领导及财务分管领导均需签字。最后,由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再由出纳报销。

与此同时,要建立与审批制度相匹配的经费支出标准。公务接待费需有明确的人均标准,公车运行维护费及因公出国(境)费用也需实行人均标准,通过定额数字标准,进行支出控制。财务部门及分管领导均须对审批权限及经费控制数额标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够在审批过程中不偏颇、不徇私。还要严格执行三公经费支出审核制度,对于不合规报销,严守底线、不予核销[3]。

此外,要推进公务卡结算及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公务卡结算的作用在于真实反映三公费用支出的时间、地点及金额,防止票据作假,同时也为公务费用核算提供便利;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则为出纳报销提供了便利,能减少现金报销,同时也便于事后检查,从而保证三公经费内控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四)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基于三公经费的实际内容,建立厉行节约的三公经费内控制度体系,为三公经费管理提供保障。首先,应完善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规范各类经费支出行为。贯彻上级财政部门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要求,将“过紧日子”作为制度体系建设的原则,将厉行节约作为制度的根本。其次,要建立常态化的经费支出监控制度。将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用、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监控范围。最后,重点对费用支出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对于会议费用、培训费用、劳务费用等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支出标准;从严控制各类展会、论坛、节庆等活动;针对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强化审批管理,如未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则不得安排预算新建、改建、扩建及大规模维修。重点对超预算、无预算、超标准的问题进行严格把关,运用全方位的管理制度,规范经费管理,对于超标准、超范围以及与相关公务活动无关的费用,一律不准核销。此外,还要建立三公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对经费支出情况进行评估研究。从财务维度、社会公众维度、内部运营维度、学习与发展维度,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三公费用支出控制情况进行评价。探究经费预算与职能的匹配度,分析经费支出的合规性,从而为三公经费控制提供财务分析支持。

(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建立三公经费考核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一方面对三公经费内部管理人员是否履行职责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对三公经费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置相应的处罚办法,严格追究责任。考核机制主要审核三公经费支出流程、审批流程、使用流程及报销流程,强化内部审计,并对各类公务活动组织人员进行定时、不定时的随机抽查,借此强化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监管,并将相关人员履职情况纳入年度等级考核中。责任追究机制则是对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的违规现象进行严查,采取违规处分的形式,提高违规成本,遏制违规现象。不仅要在个人绩效考核中体现违规问题,还要针对违规部门,压缩三公经费预算,以保证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

四、结语

近年来,社会公众对政府机构的期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受疫情防控影响,实体经济形式不断变化。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机构,应当进一步优化财务内部控制,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加强三公经费管控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重要内容。针对三公经费中的因公出国(境)消费、公务车购置和运行费以及公务招待费,行政事业单位应全面加大管控力度,加强三公经费管控,从而达成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目标。本文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控提出明确关键岗位职责、细化预算编制、执行强化财务支出审核、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等优化建议,希望借此为行政事业单位减少三公经费支出提供参考,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增收节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猜你喜欢
分管领导经费支出公务
在宋代擅用“公务马”要严惩
要把《中国火炬》及时传送到分管关工委工作领导手中
意见一致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新时期做好公务接待工作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接待
普安县召开全县离退休干部、关心下一代、老年教育工作会议
开阳县召开老干部、关工委、老年教育工作会议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分析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