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忠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浙江台州 317112
有效的维修活动对核电厂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它不仅保证所有承担安全功能的核电厂构筑物、系统和部件能按设计意图和假设保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而且保证在运行开始以后,核电厂的安全状态不会受到有害的影响[1]。质量验证是确定物项、或服务的质量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的活动[2]。为保证维修物项的质量,核电厂营运单位有必要建立维修质量验证(简称“维修QC”)体系,对工艺复杂,失效后果严重的维修活动进行监督。
(1)QC组织机构。维修QC组织机构设置在设备管理部门,由其负责管理和实施。组织机构由一个QC经理和若干QC专业组组成。QC专业组分为机械、电气、仪控、服务、土建、防腐、通讯、役检。各专业QC组负责见证本专业QC点。
(2)QC管理流程的建立。为了保证维修QC工作有效开展,核电站在维修质量控制、QC人员培训及授权、QC组织机构、质量计划选点导则等方面制定了管理程序和工作导则。
根据设备的分级、维修活动的复杂程度以及维修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类控制。设备可靠性分级为SPV、CC1、CC2、NC类设备上的中等以上维修活动,需要制定专用的质量控制计划对所使用的工作文件及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和验证。
维修QC管理存在以下弱项:①未全部识别SPV、CC级设备的关键重要工序。②未建立维修活动分级与QC选点关联,可能导致未识别出SPV、CC级设备的关键重要维修活动,导致QC实施不到位。③质量监督重点不突出,质量计划选点中包含较多的文件审查类工序。
结合内外部设备维修质量相关案例的分析,维修QC未识别关键、重要设备的关键工序是比较普遍及突出的问题。例如某核电厂汽轮机大修期间未按检修规程要求拉伸汽轮机低发对轮螺栓且QC未对此关键工序选点见证,大修后机组满功率时发生了汽轮机6、7瓦振动高问题。
通过对维修部门实施质保监查和监督发现问题的汇总分析,维修质量控制问题主要有维修活动未按要求编制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控制、质量计划设点不满足程序要求、质量计划实施记录不满足要求、质量计划实施记录问题、QC人员授权问题。
其中未按要求编制质量计划在所有QC管理问题中占比达30%。目前内部管理程序要求,SPV/CC/NC级设备中等以上维修活动编制质量计划对维修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但程序中未对“中等以上维修活动”进行定义或予以详细说明,缺少对维修分级的详细定义。这样可能导致工单准备人对“中等以上维修活动”的理解各有不同,产生漏编制质量计划的问题。
维修QC实施以来,其中开工条件确认设点428个,质量计划关闭设点455个,占比分别为19%,20%。质量计划关闭、开工条件确认相关QC点占比达39%。质量监督重点不突出,质量计划未突出技术性工序,设置了较多的文件审查类工序。
结合设备可靠性级别、维修分级进行QC选点。对SPV、CC1级、CC2级设备的中等以上维修活动设点控制,确保重大关键设备维修质量。为了达到此目的,需进一步完善QC选点细则,确保影响设备可靠性的维修活动关键工序设置了“W”、“H”点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建立设备分级、维修活动分级与质量计划的关系。
质量计划选点要求考虑以下因素:①出现质量问题后不能进行复检,或复检非常困难的工序。②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能通过返工加以纠正或返工风险、成本高甚至不可接受的工序。③工艺技术标准的关键环节、设备检修的关键/重要质量特性,如测量设备零部件的装配间隙,转动机械对轮中心的最终检查等工序。
(1)质量计划设点与设备可靠性关联分析。根据核电站设备的特点,将设备分为高关键设备(SPV、CC1)、关键设备(CC2)、非关键设备(NC)和故障检修(RTF)设备,共四个等级,各等级的功能重要度依次降低。SPV、CC级设备故障会引起机组降功率或停堆。维修QC管理可以提升SPV、CC级设备维修质量,提高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
(2)建立QC设点与维修分级、设备分级的关联[3]。按维修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它可能对电站的安全、生产和系统设备可靠性造成的影响程度,可将维修工作分为四个等级:关键维修、重要维修、一般维修、简单维修。基于设备的可靠性分级和维修分级,对于SPV/CC1/CC2/NC类设备关键或重要维修活动需要编制质量计划;对于SPV/CC1/CC2/NC类设备一般或简单维修活动不需要编制质量计划;对于故障检修(RTF)设备所有维修活动均不需要编制质量计划。
为了集中资源,突出质量控制监督重点。质量计划编制时应突出技术性的关键工序,如关键重要设备的安装、检查、调整、修理等过程,工作包准备人根据维修规程和技术方案等技术文件,确定关键质量工序并写入质量计划。
维修QC是保障设备维修质量,协助提升设备可靠性的重要途径。核电站维修QC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实施,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分析电站内部和同行电站QC管理现状,对QC管理存在的待改进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识别维修活动关键工序、建立维修QC设点与设备可靠性、维修分级关联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的QC管理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