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路径建构

2021-11-24 16:15
现代交际 2021年2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亚 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发言将我国劳动素质教育教学提升到一个崭新的认识层次和高度,确立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对于加强劳动教育,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校的内在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从国民教育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来看,过去一直强调的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即便有过劳动教育,也只是通过劳动教育加强其他四育,使劳动教育在学校失去了同其他四育并举的独立性和优势,这也恰恰是我们的劳动教育制度在国民教育制度中遭到弱化、淡化和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教学方针,各个层面都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其中,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加强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从国家发展需要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崇本务实、诚实劳动、扎实工作、讲求实效、创造实绩,唯此方能托起中国梦。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为广大学生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具备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能够从社会分工视角正确认识劳资双方的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合法维护自身权益,积极承担劳动责任,是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建构的根本保障。

当前,高校学生轻视劳动、甚至蔑视、厌恶劳动等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人追求安逸,渴望一夜致富;有的挥霍无度,攀比享乐;有的逃课睡觉,找人替课。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扎实的劳动教育,社会、家庭、高校各层面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应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高校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劳务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之成为既能“劳心”又能“劳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新时期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训,将劳动提升到与“德智体美”齐名的地位,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既是劳动教育的深化,也是“德智体美”等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持。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层面弱化劳动教育

首先,社会层面上能够为高校提供的加强劳动教育实践的场所和平台供不应求,局限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弱化了高校劳动教育的效果。由于实践场所和平台的缺乏,高校的劳动教育模式单一化、形式化,反感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践场所和平台的缺乏也使学生们无法真正融入社会,无法在劳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次,社会分配体系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薪酬待遇上的诸多差异,使一些大学生认为体力劳动是不体面的,对劳动意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对学生毕业院校和文凭的重视,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考高分、上好的高校、拿到高文凭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而忽视了劳动的重要性。

再次,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攀比之风等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给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抖音”“快手”等含有推崇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短视频,让高校学生认为劳动是无用的,玩手机、拍视频就可以轻松赚钱,忽略了对劳动的本质认识,甚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更使高校劳动教育难度增大了。

2.家庭层面软化劳动教育

首先,“重教轻劳”使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曲解与漠视。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即便在孩子进入大学阶段,家庭仍能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仍然是劳动教育的主体。[1]然而,学生家长普遍“重教轻劳”,认为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参与家庭劳动活动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他们包办孩子一切,导致巨婴屡见不鲜。这些孩子离开家庭后无法自立,究其原因,是在家庭层面忽略了劳动教育。

其次,家长的过度宠溺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如今,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很大,他们从小被父母骄宠、溺爱,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被父母包办代替,渐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好生活”,认为家长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逐渐忽略了劳动。

3.高校层面淡化劳动教育

首先,高校缺少合理的课程设置、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当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劳动课程,普及程度不够,学生不仅缺乏对劳动理论知识的了解,更缺少真枪实战的劳动训练。高校劳动教育更像是学生拿学分、争荣誉的选择题,很难成为必答题。这种劳动教育缺失现状,不但不能帮助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导致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从而影响高校育人使命的完成。

其次,高校缺少必要的劳动教育资源。部分高校并没有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一般都是由各班辅导员担任。辅导员的教学工作很多,无法做到全力以赴地开展劳动教育;辅导员也不是专业的劳动教育老师,无法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劳动教育课程较为单一、时间短,致使学生无法深入认识与理解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场地有限,除教学楼、操场、食堂等劳动教育基地,没有劳动教育场地,比如绿化校园、打扫卫生等,缺乏创新,很多学生参与时都流于形式,不能在劳动中真正得到锻炼和启发。

三、“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加强劳动教育路径建构

1.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协同发力

充分发挥社会层面在劳动教育中的推广延展作用,助力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社会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战场,不仅要全力支持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还肩负着为高校提供更多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场地和平台的重大社会职责,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教育实践的机会,从而帮助高校高质量地开展劳动教育。此外,针对大学生中的“重学轻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等不良倾向,社会层面应利用政府、企业、个人的力量,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净化社会风气,为其健康成长、劳动精神的生成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家庭应为高校劳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家庭是每个人接受劳动教育的第一个学校,因此,一定要给孩子上好“劳动教育第一课”。家长需要摒弃“重教轻劳”的错误思想,让孩子学会“上手”“在手”。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等,培养家务劳动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譬如,开展“家庭劳动日”,和孩子一起劳动,让孩子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唤醒劳动意识。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一种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以此熏陶孩子,培养他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2.高校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主力作用

首先,高校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是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2],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综合素质教学,建立一套系统化、专门性较强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以此来提高广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和义务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例如,开设相关专业的劳动基础知识与技术、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选修课程,或开设家政、烹调、手工、园艺、耕种、饲养等选修班,引领大学生系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为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

其次,高校还需要完善对劳动教育的监控和评估系统。劳动是一门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好评价。高校劳动教育活动效果评价工作应以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为重点,以“劳动”为主要载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对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进行监测与评估,发挥其教学功能,从而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促进其健康发展。

再次,高校应该加强职业化劳动教育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劳动教学课程的质量。因此,高校要正视问题,要对标先进,查找不足,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原因,制定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加快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步伐。为此,劳动教师要加强学习,做到学深悟透,从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育人水平。例如,学校积极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学习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参观考察等,加深劳动教育教师们的专业化,从而正确有效地推动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

最后,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劳动教育执行体系。一方面,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的延展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及学校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增强劳动教育的理论实践性,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美、以劳育美,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学生骨干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

首先,学生骨干在教学组织管理中发挥协助、沟通、带动作用。因此,培养学生骨干,使之协助高校、教师组织管理劳动教育活动,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高校通过组织劳动教育相关的学习培训,使学生骨干充分认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骨干合理地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并将所学到的理论内化为自觉追求,使之指导自己的实践,在磨炼意志、完善修养的同时,也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劳动精神。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的能动作用。在强化学生骨干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的基础上,带领其他学生参与相关学校活动,例如,深入社区、去图书馆做志愿者等,以点带面,使高校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代替人类劳动的工具也相继问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已经过时,没必要开展劳动教育。相反,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于民族、国家发展和进步、中国梦实现的视角来看,劳动教育永远都不会过时。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成为新时期的优秀劳动者。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