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华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随着我国国际实力的逐步增强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培养成为履行国际责任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部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内走出去的企业的规模、总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具备跨国岗位适应能力、跨文化交流协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和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面向产教融合的来华留学生培养策略,加速人才交流。
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我国在沿线国家以多种形式建设了境外办事处和企业。受我国品牌竞争力较弱和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较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实现存在明显的市场发展空间有限、人工成本高、企业产品认可程度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分析发现,我国企业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短缺是根本原因。[1]“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均为发展中国家,鉴于各国家的基本国情、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本土人才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着充分了解,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外派人力资源成本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争执冲突、文化矛盾等问题,因此走出去的企业通常都会聘用本土工作人员。
对于我国走出去企业来说,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一批可靠的高素质人才。来华留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文地理及市场环境,能够熟练运用当地语言,对市场进行系统化、准确化的分析研究,客观剖析走出企业的国外市场发展局势、问题,得到的市场报告相对专业,有利于探索出走出去企业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案。整体来看,来华留学生对走出去企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贯彻提供了保障。高校在充分认识引入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意义的基础上,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对构建面向产教融合的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来华留学生培养格局,从而达到培育优秀跨文化国际人才的目的。
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通常采用申请入学制,即留学生可以向中国不同高校提交入学申请。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影响力、师资配备、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等方面与高水平大学比存在较大差异,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招收的留学生整体水平也无法得到保障。教育机构考核、评估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时,关键性指标就是高校总人数中来华留学生的占比,这使很多高校故意降低来华留学生的招收门槛,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缺少中文基础的来华留学生,很难适应高校的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影响了来华留学生培养成效。
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是一项烦琐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开展系统专业教育工作,提高留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还要帮助留学生充分、透彻地了解、认知中国文化和国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文化沟通和交流。然而国内部分高校所配备的留学生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少一定的文化教学、管理经验,不能为留学生培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此外,高校为了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会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让留学生参与行业企业工作,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增大了留学生实习管理难度,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文化冲突问题。
一些高校对来华留学生培育工作缺乏正确认知,认为留学生教育无法很好地提高院校形象和影响力;因此没有在来华留学生培育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部分高校自身发展能力有限,没有承接国家出资推出的留学生项目,给予留学生奖学金的名额较少,不能很好地吸引留学生。在缺少充足经费的情况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整体数量较少,阻碍了来华留学生培育工作的开展。
各院校接收不同生源国的留学生后,来华留学生主要以个人偏好来选取专业,缺少院校的引导,使留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社会环境,无法顺利就业。很多高校未形成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致使留学生同社会国际人才需求不吻合,或留学生专业同就业岗位不匹配,影响了留学生的发展,降低了就业质量。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性,并对此积极进行了探究,同一些企业达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构建起了产教融合下的留学生联合培养机制。作为特殊的办学形式,产教融合主要指的是高校结合行业实际发展需要,开设课程,安排专业实践活动,并以为企业提供服务为目标,构建起行业需要同专业彼此依托、相辅相成的教学形式。[2]高校和企业的产教融合,可以充分体现二者的教育优势,并实现了企业、高校学科专业的有效衔接,对教育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促进了知识的共享,极大提高了我国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使留学生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拥有良好的国际视野。
当前我国高校培养来华留学生采用的是政府主导下的地方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制度,奖学金形式不够多样化,而且覆盖范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素质、综合能力较强人才培育工作,不利于走出去企业的发展。当下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与企业共同致力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金的设立,使来华留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企业文化、人文关怀,将高校教育同企业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起良好人才培养模式。[3]通过对来华留学教育基金的设立,提高了加盟企业的吸引力,企业也能全程融入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工作,从思想动态、科研能力及成绩等多个角度对留学生进行考察。企业也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人才需求状况,层层筛选来华留学生,明确享有留学教育奖学金的学生,使其更好地同企业接触,达到良好的产教融合教育效果。
首先,高校要遵循项目课程化、需求项目化的原则,联同企业打造师资团队。高校可以组织专业学科教师、行业专业人士形成合力,共同研制来华留学生培养计划,完善教育课程设置,推出“3+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计划,以订单式形式要求学生完成为期三年的专业学习,并在之后的一年内进入企业实习。
其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关键的部分为教学课程的设置。在通识教育中,高校可以开设专业汉语、日常汉语及中国文化等基础课程,使留学生接受汉语教育,提高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专业课程设置,高校要课内、课外相贯通,基于整体统筹设置课内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过程的连贯性,适当简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高校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观企业生产的机会,鼓励、引导留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也可以聘请企业专业人员,进入高校面向留学生开展教学。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留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还可以提升企业利润水平[4],高校可以更好地调整产教融合教学方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科研和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
最后,基于产教融合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高校在落实实训、毕业设计工作时候,也会同企业合作,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共同进行培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承担起培训引导的任务,组织留学生观摩企业,向学生展示、演示企业设备的操作流程、技巧,提高留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在留学生完成毕业课题时,企业技术专家、管理工作者要给予论文指导,确保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及具备较强的企业实践能力,适应企业生产环境。在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中,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全面贯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有效整合起来,确保留学生能够在企业实践生产中融入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内容,打造学科专业,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格局。[5]高校可以将跨学科交叉课程添加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增设课外实践认知教育环节,使留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高校为了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形势,可以设立产教融合研究院,即联合企业、高校的力量,建设出面向国际化的留学生实践基地,使来华留学生的产教融合式培养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落实。产教融合研究院的设立,能够消除行业交流障碍,形成国际共享平台,改善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整体效率,极大地迎合了对外开放发展需要。高校需要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包括:产、学、研、用、政等,进一步加深高校、企业的协作,有效整合、运用国际产能协作资源,大规模开展国际工程教育,对走出去企业可靠人才体系进行极大的完善。产教融合研究院要认真履行下述职能:第一,产教融合政策、教育方针策略等,将智库信息服务提供给购机产业及投资合作、走出去企业;第二,在把握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建立行业发展标准,健全教育链条,形成面向产教融合的来华留学生培育机制[6];第三,积极研制高校、企业产教协同育人项目,将高校教学体系有效的融入企业实践生产,使产教融合下育人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第四,构建国际资源共享平台,依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创建提高留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为留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第五,高校应联合企业组织开展国际化的多元产教融合人才培育活动,设立留学生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鼓励留学生亲自参与到培训项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第六,研制高校留学生培养方案,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研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打造协同创新育人系统,将国际教学、走出去企业、高校有效整合起来。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培育出满足走出去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高校需要结合办学特点,将高校学科优势、国际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协作,协同设立来华留学教育基金、协同研制培养方案、构建产教融合研究院和打造国际资源共享平台的措施,加强高校和企业在科技、人才和专业等方面的互助,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高校学习到企业实践生产的有效衔接,借助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达到改善来华留学生培养效率的目的,从而达到高校发展、企业高质量走出去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