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探析

2021-11-24 16:15贺翠莲
现代交际 2021年21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大学生

贺翠莲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13)

劳动观就是人们对劳动的全方位认识,包括人们对自身和他人参与劳动的基本看法、根本观点及所秉持的态度等,它从根本上支配着人们的劳动行为。劳动观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主要内容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因此,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要充分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将大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高质量劳动、创新劳动的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

1.劳动理论教育

劳动理论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劳动的深刻内涵、劳动的重要意义、劳动发展的历史脉络等相关理论知识教育。劳动理论知识是对大学生开展劳动观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大学生只有夯实基本劳动理论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劳动,在劳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并践行科学劳动观。劳动理论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并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劳动对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劳动技能教育

劳动技能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掌握一定与自己所学专业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的教育活动。劳动技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胜任自己的工作,培养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大学生劳动技能教育有两个内容:一是进行与劳动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即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生产劳动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论丰富头脑、指引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前提。只有丰富原理知识,才能在劳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恰当地运用劳动技能理论指导自身实践。二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如对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基本礼仪教育和专业服务技巧培训;对师范类学生开展教师技能培训,提高其授课技巧和授课能力;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培训;而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实验技巧和实验操作能力培训。

3.劳动态度教育

劳动态度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对劳动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对劳动有科学的评价和反映。劳动态度作为劳动观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态度决定高度,影响行为。劳动态度直接影响人的劳动行为选择;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就必须对其劳动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主流劳动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构建科学的劳动价值体系,在劳动过程中秉持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自觉参与劳动活动,平等对待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始终以勤劳俭朴、互尊互爱、合作共赢、创新发展、公平竞争的态度投身于社会劳动生产生活,增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特别是未来社会主力军的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符合我国人才发展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3]几千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数代人民不断探索与奋斗凝练成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黏合剂。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是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与国际地位。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部分大学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劳动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出现抵触劳动、消极劳动的现象,甚至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别,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对大学生开展劳动观教育,能够有效地普及、弘扬中华民族积淀已久的劳动文化,帮助大学生重拾劳动热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积极投身于社会劳动生产中,使大学生成为劳动文明火种的传播者,让积极劳动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2.营造良好大学生就业风气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眼高手低、难以胜任工作等问题,劳动观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吃苦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首先,科学的劳动观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在毕业后主动就业而不消极待业,不再以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去选择职业,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其次,科学的劳动观能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工作压力的能力,以更积极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应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再次,科学的劳动观能够使大学生树立勤业精业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努力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科学的劳动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职业规范意识,在工作中始终坚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等职业要求。劳动观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就业后爱岗敬业,既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向上,又能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

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将劳动与四育并列合成五育,体现了劳动观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是大学生实现其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桥梁。科学的劳动观使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有利于强身健体。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人通过活动自己的各项器官去完成;因此劳动的过程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目前部分大学生缺乏运动意识,不爱运动,甚至学校的早操活动也不愿意参加,这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而劳动观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保持积极参与劳动的热情,通过劳动来强健体魄。当前,大学生多在长辈的宠爱下长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不能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难以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劳动技能教育,可使大学生自强自立,更好地去适应大学生活。科学的劳动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部分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现象,通过劳动观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劳动过程、珍惜劳动成果,进而形成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文件陆续出台,高校应响应国家号召,不断丰富创新教育方式,深入推进劳动观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肩负起民族复兴伟大重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合理设置劳动观教育课程,完善劳动观教育内容

首先,将劳动观教育设置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劳动观教育成为必修课,与学分挂钩,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与重视。通过课堂向学生灌输劳动理论知识,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对大学生开展劳动观教育最基本的途径。高校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劳动观教育课程,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其次,完善劳动观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等特点,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理论学说。深入学习不断被时代发展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劳动的内涵和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时代性,始终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健全劳动观教育的管理机制,制定统一考核标准

首先,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就是要设立专门开展劳动观教育的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划分,教育的财政支出、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教学的实施、宣传工作和监督工作等,都要落实到各专业负责人身上,以确保教育顺利开展。

其次,制定统一考核标准是劳动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高校劳动观教育应改变以往单一以考试成绩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对大学生的实践考核,考核评价更全面、更具体、更多元、更科学、更人性化。这就需要各科教师多关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正向引导。制定统一考核标准,有利于提高全校师生对劳动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考核结果既可以检验教育的成果,还可以发现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内容与方式,进而增强教育效果。

3.创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践平台

理论丰富头脑,实践养成习惯。高校要使劳动观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创建劳动观教育的实践平台,确保劳动实践活动的经常性、长期性、全员参与性。一是拓展校园内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可以使学生走出舒适生活圈,体会父母的艰辛,从而端正劳动态度,树立平等观,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二是组织社会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使学生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奉献的快乐,认识到劳动不仅会获得物质上的回馈,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既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又能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是设置劳动日、劳动周和劳动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定量的劳动活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四是与社会取得有效联系,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校企共建等方式创建劳动观教育的实践平台,建立专业性劳动技能实践基地。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