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肇源县财政局,大庆 166500)
基于当前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将经济从速度提升和体量增长转移到质量管理已是必然选择。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只有加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趋于健康化、稳定化,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与转变受发展观念的直接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以GDP增长为经济发展考核方式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造就了许多经济建设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这种传统发展观念与现实需要产生了巨大矛盾,无法继续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而传统发展观念根深蒂固,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比如,很多地区依然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使得经济结构比例失调,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深刻认识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加大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分配、组合、使用更加合理。但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效果来看,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和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等情况依然存在,加上产业体系协调性差、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运用不合理,使得市场运行效益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一跃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诸多成就,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当前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与需求结构变化引发的产能过剩等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快速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这些内容虽然明确了我国经济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方向,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就现实而言,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绿色经济模式的发展表面化、形式化明显。特别是部分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依然坚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此外,当前绿色经济标准化尚不明确,很多人对如何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如何评价产业绿色发展现状缺乏认识,国家相关标准也不完善,导致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与推广滞缓。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只有以科学发展的观念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指导,才能实现经济模式的持续改进与优化,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必须立足于现实情况,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念要求,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支持。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经过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走出低迷的经济发展状态,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复苏态势,但依靠出口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难度明显提升。特别是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让刚恢复过来的出口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同时,随着国内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升级,进一步突出了传统发展观念指导下的经济发展弊端,我国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念,不断减少过分追求发展速度而造成的弊端。
其次,立足于长远发展视角,坚持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保质保量高速发展。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国家提出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明确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要求各方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念为指导,在新的经济发展内涵中找寻机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也是新时代、新环境及新趋势下的必然选择。我国要实现市场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必然要着力解决各种因素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束缚与影响。因此,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方向,摒弃原来片面追求速度和结果的思想,将发展目标转移到保证质量上。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余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质量问题日益严重,应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我国可通过打造国家品牌,保证品牌质量,进一步强化“中国制造”的水平,以保持我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二是主动迎合互联网信息时代,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同发展。虽然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与运用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的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二者各自的优势都很明显,应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创新经济经营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三是从多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律。通过对市场经济机制运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经济机制存在的漏洞及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与改进,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我国经济改革,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说,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直接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果。当前,我国工业水平不高、农业基础不强、服务业发展不完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应深刻认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及所发挥的功能与效用,不断扩大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数量,为该产业提供更多的助力支持。同时,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深入挖掘传统工业的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使其优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近些年来,我国逐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将解决产能过剩、库存增多、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作为改革重点,并初见成效,使经济发展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各方仍需进一步贯彻供给侧改革方针,精准落实相关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此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仍需要从价值链的低端部位向价值链的高端部位转型。通过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绿色和共享等经济领域中寻求新机会,不断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继续将去产能、减库存、降成本等问题作为核心工作方向,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淘汰与转型,积极打造知识技能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养和能力。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消耗巨大,亟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型的现代化文明社会,以促进我国实现全面绿色可持续发展。传统“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必须高举绿色大旗,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从而保证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的协调。以绿色经济为市场导向,以创业经济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合理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在推动绿色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需要加强创新,攻克绿色技术运用难题,依托更多高新技术支持绿色经济模式的构建与发展,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技术的依赖。同时,要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制定严格的法治制度,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管理,以切实提高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此外,我国需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加强绿色理念宣传,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作用,推动绿色生产、经营及消费环境的构建,使民众积极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行动中,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建设工程,需要正确判断当前的发展形势,坚持落实党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呈现新的活力,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