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白 曹岩龙 张雨晴
(沈阳建筑大学,沈阳 110000)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元之年,是东北地区抓住时机走向全面振兴的重要节点,也是沈阳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充分控制,经济发展趋势向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发掘地区发展潜力,寻求新常态下的新突破是东北地区下一步发展主题的应有之义。2020年12月,中共沈阳市委审议通过了沈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目标。沈阳作为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亚欧大陆联系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沈阳所处的经济区连接华北、东北内陆和环渤海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该经济带的重要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也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资源与机遇。
沈阳经济区位于辽宁省中部,区域面积占全省的50%,人口占全省的55.6%,生产总值占全省近三分之二,占整个东北地区近三分之一。2010年,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域政策优势明显增强,沈阳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进行综合配套改革。2016年7月4日,国务院同意了沈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促进沈阳市改革发展。此外,国家还支持沈阳建设国家级沈抚新区、沈大国家高新区及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通过多项政策支持推动沈阳发展。
沈阳经济区以重工业资源体系为主体工业体系,拥有煤炭、冶金、机械、石化、电力等多方位的工业产能企业,并坐拥全国最大、体系最完备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沈阳在生产要素流动、资源共享方面等方面同样具有独到之处,高度的融合体现在人力、户籍、商贸、旅游、金融等各个方面,并且重点打造沈阳铁西装备制造、营口精品钢材、铁岭改装车、鞍山柔性输配电等产业集群,引导产业在区域内跨界配置,积聚产业园区的力量。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如本溪生物制药、阜新新液压装备、抚顺先进能源装备和辽阳芳烃及精细化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沈阳作为全国交通体系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其交通运输能力位于全国城市前列,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的高密度建设,以及其高精度的规划使沈阳对内对外的交通更加快捷高效。沈阳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时间均不超过一个小时,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的快捷便利。沈阳至丹东客运专线,沈阳至铁岭的城际轻轨,沈抚、沈本、沈营城际快速通道和哈大客运已经开工,沈阳至抚顺的城际铁路和本溪至辽阳、辽中、新民的环沈阳经济区高速公路已经通车,使城际公交工程真正实现,多元化的交通交叉运营为沈阳其他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沈阳致力于打造东南西北中全方位特色化的整体城市交通布局,周边新城经济带的逐渐建立则为沈阳提供了很大的扩展空间。
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拥有从古代的辽河文化、长城文化,到近代的民国文化、抗战文化。另外,沈阳还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工业文化。在沈阳2300余年的建城历史之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气息、艺术认同和文化自豪感。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文化历史优势有利于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文化旅游、影视制作、艺术传媒、动漫产业、新闻出版等。沈阳市相关的文化基地与文化产业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别具一格的,且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例如,沈阳铁西区工业文化产业园、沈阳清代建筑群、浑南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沈阳的历史文化优势有利于其城市转型升级,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带动附近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因为有文化创意产业的滋养而成为创意城市,陈旧的产业模式会让发展质量和效益达不到预期要求,恶性循环导致缺少相关技术型人才,因此创意人才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城市建设与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政府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能,需要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做好高校的桥梁作用,吸引高层次人才聚集,为打造魅力文化城市而奋进。
沈阳市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其转型升级较慢,并且民营企业数量有限,民间投资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三产业虽已是沈阳至关重要的产业,但其比重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增长仅为2.9 %,增长速度慢。另外,民营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而且数量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民间投资也呈现萎缩态势。
沈阳市城市规划,特别是老城区建设有待完善,交通状况有待优化。在城市建设方面,本地区特色文化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沈阳的老城区面积较大,在老城区的建设方面,尤其是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与完善、基础设施的更新维护、交通拥堵状况的缓解及城市市容状况的美化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市民的城市精神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品质,对于城市文化精神的提炼要联结地方历史,重视其延续性。在多角度视域下,要锻造和锤炼一个区域的精神内核,形成与人们逐渐结合的城市精神。从历史、地理、意识形态、文化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种城市精神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
首先,要拥有能在其中发挥积极效用的新型政商合作关系,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等机遇,逐步增强以沈阳市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在东北地区乃至国际范围的影响力。增加投资力量,提升创新能力,逐步吸引人才流量,促使经济良性回升。其次,要多方面地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是要创造条件留住本地优秀高校毕业生。除了实施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定向生政策外,还可以采取科学技术定向生政策,签订四方(政府、企业、学校和个人)协议,从学费减免、生活费补助等方面具体实施。二是对于优秀非定向生,鼓励其在本地优质的企业实习、就业,并提供就业补贴。要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支持引进高层次技能,提高国际人才的竞争力;实施文化资源市场规划政策,并继续优化环境,充分发展技能,抓紧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一是抓住“工业4.0”的发展大势,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好已经具备一定优势地位的装备制造、汽车工业、生物医药、高新材料等产业。二是利用好本地高校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注重提高产业附加值。三是在以往基础上继续举办马拉松嘉年华、滑雪和电子竞技等赛事活动,利用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平台,形成地区特色体育运动,并培育相关体育竞技、文化旅游产业。三是形成老城区、新城区各自独特的发展特色,依托老城区已有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建筑,进一步做好修缮、美化工作,彰显老城区的文化和历史厚重感。四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服务工作,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帮扶力度,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五是针对沈阳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的状况,可以适度开展发放消费券等活动以促进消费,增加城市经济活力。
一是加大对老城区、老旧小区、老旧道路改造建设的力度,在改造中注重听取群众意见,立足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问题,让城市发展充分惠及人民群众。二是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要彰显地区特色,注重市容美化,避免过多过度商业化的广告宣传,大力宣传地区特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名片。三是形成老城区、新城区各自独特的发展特色,依托老城区已有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建筑,进一步做好修缮、美化,彰显老城区的文化和历史厚重感。针对新城区拥有的可建设的广袤空间,着力建设高科技、现代化、潮流感的新城区,积极发挥其引进、效仿的功能,使得城区建设真正做到新老城区特色鲜明而又相得益彰。
沈阳是清朝的发源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宫两陵”,并且具有浓厚的清文化气息。沈阳,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是中国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至今仍有众多工业文化的遗存,可以仿照欧美推进工业旅游。沈阳市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如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铸造博物馆等。另外,沈阳还有东北民俗的特色形象、东北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战遗存的特色文化形象、现代文化建设和商贸形象等。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根据沈阳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地理的特点,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发扬清文化、工业文化及相关旅游业才是沈阳的特色。要提炼培育城市精神,培养高素质市民,通过传播城市精神的概念,唤醒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对外塑造沈阳良好形象、展示城市精神是增加沈阳文化凝聚力的关键,要使人民自觉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实行人性化治理和指导。
纵观我国几大区域,东部的中心城市是上海,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北京和天津,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广州,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重庆,而北方的中心城市仍然没有归属。沈阳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强化软硬件实力,抓住时机,错位发展,尽快实现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