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力量

2021-11-24 15:37丁青云
活力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丁青云

(中共大同市委党校,大同 037000)

自1921年从上海起航,中国共产党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走过了苦难辉煌的百年历程。百年风雨百年路,一寸光阴一寸辉。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引领中国人民孜孜不倦地追寻与探索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力量。现代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所产生的系统性的社会变革。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探求伴随着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过程。

一、1921—1949,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辉煌灿烂,滋养了“唯我独尊”的优越心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停下了与世界先进文化融通交流的脚步。中国逐渐从先进变为落后。近代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坚船利炮的轰炸下,“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被击得粉碎。

封建阶级的自救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而注定不可能成功,资产阶级改良派由于其天生的软弱性而走向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根本上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探索扫清了障碍。但资产阶级同样弱小,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之后,没能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中华大地军阀混战,列强觊觎,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陷入了迷途。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舞台上新生的力量,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工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这种关键性主要体现在使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寻出现了以下两个重大转折。

1.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自卑变为自信,迈开了自觉探寻现代化的步伐

毛泽东曾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近代以来,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在技术、制度、文化方面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反映了弥漫于彼时中国的民族自卑心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迈开了自觉自主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步伐。

2.使中国现代化的目标由模糊变为清晰,加速了现代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在不断试错中摸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比较而言,这一新生的政党对于中国现代化方向展现出了较为明确的认识。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以革命推动现代化,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是中国追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1949—1977,中国共产党发挥引领作用,现代化的框架初定

1949年之后,作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塑造和影响国家的决定性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引领和推进集中体现为对现代化目标的设定和对战略计划的制订。

建国初期,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了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为主体,“三改”是两翼,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964年12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周恩来同志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重申了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高屋建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但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的发展,决定了这一时期对现代化的探索和推进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相比,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是社会秩序实现了由乱到治,现代化探索的社会环境更为宽松。

三、1978—2021,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积极进取,取得了开创性、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中国现代化进程明显加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快速缩小,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做出新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推进表现在对现代化内涵的把握、对现代化目标的制定,以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战略规划上。

从现代化的内涵讲,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内容与时俱进,对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到2012年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再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从现代化的目标来讲,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将“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最大的政治。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部署“四个现代化”的同时,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从主要发展经济开始拓展到经济和政治双重建设。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进一步拓展到文化建设。基于新的国情,2007年党的十七大做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新判断,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实现了现代化内涵和战略发展目标从“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再次拓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将之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国共产党在提出现代化目标的同时,对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战略规划,通过提出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促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初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小康目标即将达成的前提下,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提出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17年,在即将建成全面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基础上,对老“三步走”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和标准适时进行调整(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提出到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由追求物质文明的单一维度向多维度的扩张过程,这是在对现代化规律的深入把握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下,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因和终极追求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使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现代化的实现方式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实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能够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能够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神风貌,能够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中国共产党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带领中国人民开启新征程,向着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进。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