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京津(教授)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经济时代的划分,不是做了什么,而是用什么去做(《资本论》第一卷);不同的经济时代,就是凭劳动者、生产手段等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来区分的(《资本论》第二卷)。《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2016)明确指出,数字经济时代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时代;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技术的变革、商业模式的改变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人才输送基地的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时代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董青、程恺之,2021)。MPAcc(会计专业硕士)是我国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而设立的一种学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用短暂的课堂时间组织MPAcc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丰富其专业知识,提升其道德修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环境日益完善,经济业务推陈出新,会计处理日趋复杂,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挑战接踵而至,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在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指定《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为32课时(2学分)的专业核心课程。它关系到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也关系到高层次会计人才对会计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思想认识,是其他会计课程的前提基础和综合运用。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行为违规等问题进行职业道德层面的剖析。其主要教学目标具体包括:(1)掌握商业伦理基本理论、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道德决策框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2)运用这些理论、原则与框架解决会计审计实务中复杂的利益冲突与道德困境问题,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3)培养会计审计职业的核心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知行合一,德能兼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迎接未来的会计工作。
教指委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指南审议稿(2020)指出,该课程内容采取模块形式,除导论外,具体涉及三个模块:商业伦理(商业伦理概述、商业伦理的主要领域、新时期的商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概述、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会计职业道德决策框架、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新时期的会计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治理(职业道德内部治理、职业道德外部治理)。可见,该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剖析鲜活案例背后蕴藏的会计伦理问题。
J大学原是财政部直属高校之一,现为省部共建单位,是一所财经院校。本文以J大学为例,对其MPAcc研究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有助于MPAcc教育的深化改革,有利于中部地区的人才培养,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笔者从被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认知程度、课时安排、教材质量、教学方式与考核机制等方面设计了关于MPAcc专业课程学习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以“问卷星”软件方式,面向在校MPAcc学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23份。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填写的内容进行手工处理。
1.样本分布。123份样本中,男生36人,占29.27%;女生87人,占70.73%,符合当前MPAcc学生的性别比例。其中,研三学生占比最高(39.02%),原因是他们的专业课程已学习结束,既有对课程学习的切身体会,又有对未来工作的满怀期待,因而答卷较为踊跃;研一学生尚未开展该课程的学习,只是对该课程比较期待,因而样本最少(26.83%)。具有会计本科专业背景的样本最多(88.62%),反映出MPAcc的专业门槛较高,入学时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
2.课程学习的必要性。80.48%的学生表示,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是“必要”甚至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学生(84.55%)表示,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建立正确的商业价值观”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
3.课时设置的科学性。J大学对该课程的设置是在第四学期,即研二下学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会计学专业本科水平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课程知识,以及研究生水平的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高级管理会计等课程知识,为该课程的学习扫清了专业障碍。对于16课时的设置(不同于教指委的32课时),绝大多数学生(71.54%)表示接受。
4.教材选用的适宜性。约44%的学生对选用教材感觉不佳甚至深表不满;而感到不满的主要原因是“案例陈旧无新意”“内容偏重理论”和“语言拖沓冗长”。
5.授课方式的合理性。对于课堂教学,不同的授课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习惯可以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如LBL法(讲授教学)、TBL法(团队教学)、CBL法(案例教学)和PBL法(问题式教学)等①LBL法(lecture-based learning),以讲课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知识灌输式教学;TBL法(team-based learning),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式课外学习;CBL法(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情境设定式教学;PBL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式教学。。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并非单独采用其中的某种方法,而是将这几种方法相结合。从学生对该课程授课教师所采用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可以看出,73.98%的学生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CBL法(案例教学),70.73%的学生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PBL法(问题式教学),63.42%的学生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TBL法(团队教学),63.42%的学生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LBL法(讲授教学)。调查发现,学生接受PBL教学法的理由主要包括: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等;而学生不能接受PBL教学法的理由主要包括:加重了学习负担、加速了非会计本科与会计本科学生的两极分化、放缓了课程进度等。约94%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教师足够的建议与支持。
6.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了与商业伦理相关的主要理论、明晰了职业道德与企业活动的内在关系、厘清了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理念等。J大学对于该课程当前的考核方式为:平时分组讨论占30%,期末大作业或小论文占70%,对此,57.72%的学生认为合理;同时,学生也给出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和“以平时小组案例分析为主”等建议。
由问卷调查情况可以看出:
第一,MPAcc的专业准入门槛较高,需要考生有较强的会计专业背景,这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无关联,非会计专业考生入学后,还要经过半年的专业培训,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补齐。因此,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前学生的专业基础毋庸置疑。故“加速非会计本科与会计本科学生两极分化”的担心,实际上是多余的。在J大学教学中,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概述;会计信息与会计职业道德;审计师执业中的道德操守等三个专题。这些专题对非会计本科的MPAcc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太大障碍。
第二,近半数研究生对该课程的教材选用感到不满,最主要的原因是案例陈旧。但案例是层出不穷、推陈出新的,而商业伦理、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只是其内容会越来越丰富,表现越来越多样化而已。故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材选用,应当越经典越好,能够汇聚经典案例即可,不必强求统一,可把最新案例作为教师备课的内容和对教材的补充,或者直接留给学生去做。
第三,为了体现该课程的实务特色,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该方式也被教指委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指南审议稿(2020)所推荐。正如2019年J大学研究生院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总人数的2/3,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不应只以怎样学习知识为根据,更应强调学习本身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围绕这些能力设立相应理论及课程内容体系,提高毕业生知识及能力结构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契合度②J大学2019届研究生就业分析总结报告,J大学研究生院,2019年12月。。
1.CGMA框架的经验借鉴。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C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于2014年联合发布了以“伦理、诚信、职业精神”为基础的注册管理会计师能力框架(以下简称“CGMA框架”)。如前所述,目前,J大学MPAcc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根据16课时组织内容的,若今后该课程增加到32课时,任课教师可参照CG⁃MA框架中的财务会计及报告、公司财务与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税收战略规划及遵循等技术能力,构建问题导向的教学内容。
2.数字经济时代的能力培养。数字经济时代,会计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记账算账,而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加工生产,会计工作逐渐向加工数据、处理数据、(通过信息共享有效)利用数据方面转移。企业出色的财务管理一定是站在业务的角度看财务,财务人员主动介入业务之中,实现从原先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的转变(秦荣生,2017)。相应地,会计教育就要增加数据教育的内容。在此背景下,教指委提出了“9+1能力框架”,即学习领悟能力、探索创造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等9大能力培养要求,同时,要求有1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为了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的能力,是新时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新目标。
问题导向的教学,按照“课前教师给出案例+提出问题——课下学生查找资料+团队协作——课堂学生分组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点评”的教学思路展开。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是主体,必须担负起自主学习的责任;教师则是指导认知方向的领航员。
1.选取经典的案例。PBL法,也称问题式学习,是由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PBL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文献,把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事件加以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策的案例,这是进行PBL法的前提。教学案例应具有事件的典型性、情境的真实性、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办法的指向性等特点。而且,教学案例要贴近教学内容。在问卷调查中,学生给出了相关建议,如希望增加国内外会计人员违法违规、违纪违德的案例,加强学生对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敬畏之心,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德才兼备的观念。2018年末,笔者与研究生自行开发的两个教学案例“风口浪尖上的×××逃税事件”和“小米发行的优先股是债还是股”,就是根据当年发生的典型事件和热点话题展开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提炼适宜的问题。PBL法下,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从质量上,问题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数量上,问题要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更多的是夹杂着道德的会计审计专业问题。例如,会计准则是否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是否有力实施、预算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等。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课前将案例发给学生(可能是不同小组不同案例,也可能是不同小组相同案例),同时结合案例提出问题;各学习小组根据教师所提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充分讨论;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来分析解决问题,掌握问题背后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将热点话题与经典理论相结合,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3.进行案例总结与点评。PBL法下,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查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其头脑中的知识碎片串成整个知识体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思考不到位或者不成熟的地方,再由其他同学或任课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出总结与点评。例如,关于“飞乐音响虚增收入案例”的课堂讨论,学生的思考都限制在财务造假手段、造假后果本身,没有考虑到资本市场的监管重点、企业是否及时进行战略转型、产品是否升级更新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是否扎根于管理层意识之中等层面。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引领,为学生拨开迷雾,深度剖析,升华主题。
1.对教师的要求。PBL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尽力营造教学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熟知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知识运用能力。其次,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选取合理的教学案例,提出适当的思考问题,做好PBL教学准备。最后,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
2.对学生的要求。PBL法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PBL法的实施,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学生以组为单位,要结合问题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因此,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问题的成功解决,需要学生之间的通力协作。要想解决具体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问题,而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学生将多学科、多渠道的新旧知识信息进行整合。显然,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要与小组其他成员积极沟通,形成对问题的完整把握,得出解决方案,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熟悉理论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教指委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指南审议稿(2020)建议,该课程应注重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重要的职业道德规则等方面的考核,宜采取考试(占50%左右)、案例讨论和平时作业(占50%左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因此,笔者建议,该课程宜采取问题式教学法(PBL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明晰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投身会计事业。可见,该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加强MPAcc研究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对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对会计队伍的建设、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推进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