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祺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740)
本公司针对出版行业特点,于1998年定制开发了一款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历经20余载变迁,不但企业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而且企业的经营规模也早已今非昔比。尽管,本公司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根据核算与管理的需求,新增了若干子软件。是因为对于越来越精确的核算要求,以及更加规范的财务管理需求,若此时仍采用20年前开发的系统,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需求来说,远远不够。故而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整合现阶段的软件、新建辅助核算及管理软件,协助业务部门展开核算,汇总审批财务数据,这也正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未来,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两个关键点。其一是深入挖掘企业内部信息化沟通渠道,将业务与财务工作通过信息化平台链接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实现业财融合,保障企业一体化的管控及经营;其二是进一步关注财务信息化可以依附的高新技术,如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加入,使信息共享不再依托于传统硬件,信息共享程度也更上一个台阶。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更为智能的管理模式,使财务共享更为便捷,基于人工智能的财务机器人,将带动企业财务组织职能的转变,完成财务系统的重构。
只有确定需求这一关键性目标,才能够确保最终完成的信息化系统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考虑的是财务管理所需的基本功能。总账、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报表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的扩展。以本公司为例,为满足主营项目图书出版发行的实际需要,需要在辅助核算方面增加相关功能,例如财务辅助、出版辅助、稿酬辅助、编辑服务等。以上功能的设定能够满足企业财务分析的具体需要,并有助于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经营决策、人员考核激励时,随时使用各个模块的财务信息,实现模块间的有效连接。其次要分析企业财务能力。主要考虑的是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配备是否具备专业技术人员,如此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初始工作及后期维护,还有目前财务人员对信息化的掌握情况[1]。
首先,要具备安全性。财务信息系统必须保证多个部门、不同模块的兼容,要保证系统运行流畅,同时要对收集到的各类财务数据进行严密的保护,还要注意权限的设定和数据备份。其次,要具备实用性及先进性。信息化系统中材料辅助、出版辅助、稿酬软件等部分,要具有满足财务核算需求、辅助财务数据分析、汇总核算分析结果至业务部门及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一定要适应企业的实际特点。此外还需具有可扩展性及可维护性。各类软件及系统,在运行期间要便于后续的维护升级,同时要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及精力。
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方案基本模式选择时,主要考虑传统财务软件模式以及共享财务信息化模式两种。传统财务软件集中于核算的基础功能,辅助性功能性足,因而需要考虑全新的共享财务管理模式,一方面扩展辅助核算及管理模块;另一方面要考虑业财融合,协助业务部门对核算信息进行汇总审批,利用财务分析结果为业务部门提供辅助,同时也利用业务资料辅助财务预算决算管理。共享财务信息化模式是根据辅助核算及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材料辅助、出版辅助、稿酬软件、编务软件、财务分析软件等多个单元,在传统财务软件上进行了扩展,更适合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实际需要,同时在功能、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优化。
1.建设前期。建设前期的关键,就是资料的收集,以及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不断地通过内部沟通,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关注的具体功能,同时要协调财务人员、业务人员以及管理层人员间的沟通。沟通是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有效的沟通,可以奠定信息化系统的整体基调,也为建设方案指明基本方向。初步设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要准备充足的资料,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构想。同时也要进行细致的数据分析,要考虑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既要提高资金利用率,也要降低投入成本。
2.初步实施。该阶段并非完全将新系统直接替代旧系统,也不是将新设置的财务管理模块直接安插进原有管理体系中,而是妥善地协调两者之间的衔接。首先要建立系统主体,然后再逐步将新功能合并进去。主系统与新软件的衔接,至关重要。要避免新功能出现后,原有的功能直接被取代,导致财务工作衔接不畅。初步实施过程中,财务人员对新系统的熟悉也是管理关键点,专业技术人员要对新系统进行细致的开发,并配合完成新系统的使用培训。
3.试用调试。试用调试的重点是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出适合企业功能需要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后,全面展示给企业员工及管理层,由管理层进行功能性的审核,同时由各部门完成相应功能模块的试用,并形成反馈。要重点关注财务部门及业务部门的试用,试用周期要以一至三个月为基准。在试用期间,仍然要保留原有财务软件的功能,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运行问题,同时也便于检查新系统的运行效果。
4.交互运行。交互运行,一方面是信息化系统与人员之间的交互;另一方面是信息化系统与管理制度之间的交互。从人员的角度来看,更加完善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与之配套的专业团队。专业团队,不仅能够把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同时也有助于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后,不断对细节进行完善[2]。从制度角度来看,要考虑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财务信息化的匹配程度,不仅人员配置要调整,同时也要对人员权责进行明确划分。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以及新的财务信息化处理方式,制定详细的程序、流程、约束机制,避免财务工作因新系统的介入,出现混乱或造成财务损失。
5.全面运行。全面运行阶段意味着财务信息化建设已经建立了以基本功能为主的财务系统,同时完成了材料辅助、出版辅助、稿酬软件、编务软件、财务分析软件的实际应用。全面运行阶段仍然保留基本功能的财务系统,由财务人员主要负责,要注意该系统与辅助软件间的链接。系统中要包含所有的购销业务往来、结算、资产购置、处置费用等管理内容,同时要具有查询科目、分析销售成本、生成财务报表等功能。为强化财务与业务的链接,当企业产生业务时,要由业务部门录入相关信息,建立对应的供应商信息、客户信息等。订单、库存、物流的变化,均会统一录入到系统中。然后,最为关键的是,财务部门要根据收入确认发生的时间,统一进行财务凭证的管理,例如材料辅助软件,它将与财务部门形成链接,所有材料支出费用需经财务部门审核,申请通过方能进到合同付款的阶段。
财务信息化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内部管控风险。因此要提高全员财务信息化管控意识、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建立与信息化相匹配的评价机制及监督检查机制。稳定的内控与信息化系统相互配合,形成更为稳固的管理框架,不仅使财务管理更为高效,同时也促使企业内部应用财务信息化系统更加得心应手。
业务与财务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将会导致业务开展不受控制,企业经营决策无法获得财务的支持。因此,要将财务信息化集中于业财融合一体化这一领域,加强业务方面的数据分析能力。财务信息化建设要协助业务部门对核算信息进行汇总、审批,同时要满足财务核算的需求,促使财务与业务在主数据的使用方面进行融合,并促使财务部门在成本、供应链及人力资源方面获得信息化应用的延伸。
财务信息化是企业经营向集约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是企业完成管理布局的重要举措,只有把握企业信息化建设在财务与业务方面的互通,构建更深层次的应用,才能确保财务管理发挥具体职能,实现财务管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