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域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2021-11-24 12:28
现代交际 2021年17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文明美丽

胡 娜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社会要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新理念贯穿于建设过程的各个方面,号召全社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新时代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高校肩负着培育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和使命;因此,应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其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动员其积极参加“美丽中国”的建设。

一、“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一)“美丽中国”的提出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十九大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方案,规划至2035 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50 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应天道、合国情、顺民心的世纪伟业,既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更要贯穿于教育事业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国家的栋梁,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激发其责任意识,规范其日常行为,使其自觉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家园,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处在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稳定、完善的培育系统,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健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摆在突出位置。[1]各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但由于起步较晚,理论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有限,相关配套措施欠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

1.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高校为了满足学生就业、科研、发展等实际需要,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对生态文明教育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化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各部门协同发展等缺乏统一布局。高校教育体系构建上存在的问题,未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放在与专业学习、成长成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观。[2]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是关键。当前,很多高校缺乏专门从事生态文明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现有师资受其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所限,生态文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素养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教研深度和专业性。

2.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不充分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归属于思政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现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容不多,集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建设美丽中国”,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不仅少而且分散。生态文明教育领域资源匮乏,因此目前没有统一的规范教材。另外,各学科联系不够紧密,未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观看视频资料等形式开展,教学内容体验性欠缺,单调、抽象,难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引发共鸣。

(二)高校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不足

1.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大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相对匮乏,生态文明意识也较薄弱。许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意义了解不够全面,对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缺乏全局观念和综合运用。[3]如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山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些学生有所耳闻,但是未能充分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生活中常常过度消费、不注意环保低碳,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参与互动不够,缺乏生态忧患意识,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清醒的认知。

2.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课外实践。单纯依靠理论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未体现“以生为本”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体验,缺乏与自然的互动,难以获得深刻的感知,学习效果甚微,导致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深入。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工业化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不少环境问题,例如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还有水、土、空气遭到严重污染等环境问题始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大学生通过媒体、网络了解世界,感受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媒体、网络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等问题宣传力度、宣传频率、影响范围远远低于其他事件,让大学生容易忽略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缺乏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没有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的习惯,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

三、“美丽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育路径

(一)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1.丰富课堂教学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学校教育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教师是关键。教师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学科联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迭代升级,强化科学研究水平。围绕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学术研究吸引学生,担当学生健康成长道路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教学内容从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谋求内容的深化和形式的多样性。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中“建设美丽中国”为例,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小组讨论、举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摆在战略突出位置,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又应该坚持怎样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学习讨论,得出只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发展新道路,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正确践行模式的结论。我们要秉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让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使命无声地扎根于学生心中。从课程设置方面,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限于思政课堂,更需要其他学科的共同参与打造。生态文明教育与相关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自然植入到相关课程和教材中,突破学科界限,打造多学科的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研态势,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化发展。

2.扩展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强化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校园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进而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5]实践活动的范围还可以扩大,如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绿色公益组织等,通过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公益组织等不同的社会实践,清楚了解作为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建设“美丽中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它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为丰富校园生活,扩展实践渠道,学校相关社团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爱水日组织应时应景的主题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让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接受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锤炼优秀的个人品格。

3.利用网络教育平台

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将生态文明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相结合,打造优质的网络课堂。结合时代热点制作活泼有趣的视频,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活动结合,在制作中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模式,不断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二)引导大学生转变生态文明理念,强化责任意识

基于建设“美丽中国”时代背景,加强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停在教材上,应从自然生态环境、国家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技术水平、人类行为习惯等方面展开系统教育,使学生在感知今昔变化、中外差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理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要从身边小事做起,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调研,组织相关社会服务实践,培养主人翁意识。通过转变生态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日常行为落实,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使之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教育,形成合力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生态文明教育不只是课程教育,更是生活教育和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学校、家庭、社会分工合作,切实履行各自的教育职责,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格局,形成合力。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采取的措施、途径前边已做了论述。家庭环境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家庭教育直接体现社会的文明风气。家长有责任从生活的点滴、从身边小事入手,教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内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生态文明培育过程的重要土壤;因此需要强化社会环境的外部感化教育作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媒体和网络的关注度不容忽视,各媒介在宣传、报道时充分考虑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牢固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点事件,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公益节目、广播、网络、社区等宣传低碳生活,倡导文明习惯养成。社会各界,各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如环保部门、博物馆、图书馆及影视剧行业利用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发挥独特的作用,提供参观、实践场地,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精神,培养学生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能力。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文明美丽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