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芳芳,丁爽爽
体育是一种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在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的基础上,达到促进身心全面发育、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不仅能够强健体魄,对于青春发育敏感期的心理特征也具有舒缓作用。
黄远珍[1]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中提出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只是局限于身体的锻炼,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体育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在精神与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的同时,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李居超[2]在《影响初中生体育兴趣的因素及对策》写到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的内容在小学时候多多少少有些接触,缺少新奇感,在上课时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家长倾向于把体育运动上花费的时间转移到文化课学习中,对于体育课带来的锻炼效益理解不够深刻。课程表上体育课的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如下午上完体育课后需要坐在教室里继续上课,夏天时担心出汗后有异味成为阻碍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踊跃参加运动的主要因素。
张赞国[3]在《体育心理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中采用实验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学量表SCL-90对实验前后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统计,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消极情绪及人际关系大有改善。
乐肇炜[4]在《中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探究》提及有关专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分层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良好有些重要的方面发展不足,如认知风格与应对方式,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建立心理测试个人档案,改进教学方法等建议。
关文涛[5]《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指出良好的体育心理状态可以摆脱孤独寂寞、积极向上、提高学习效率。体育参与性越高的学生在生活中意志力更为坚强,苗侗地区经常参加篮球比赛的学生与身边同学的关系更加和谐。
吴乐会[6]在《试论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的方法及途径》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运动带来的好处。对于青少年,家长越来越关注学校体育课的质量,重视体育课带来的心理效益。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学时要重点突出体育能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促进人际交往等教育功能心理健康要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中,力求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缓解自身压力,适当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同时也采用积极的评价方法矫正学生心理障碍,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运动兴趣是指学生积极地认识、探究与参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7]。学生一旦对某项运动或者运动可能带来的积极的间接结果产生兴趣,就会多加关注与体育相关的信息。通过访谈法了解到山东某一中学的学生运动兴趣低,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并没有从运动中获得愉悦感。除了初三学生迫于体育中考参与运动,其他年级的学生有千奇百怪的理由逃避运动。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目标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是在生活中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时体现出来的。现代绝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环境造就了人,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非常富足,身边的独生子女们几乎个个养尊处优,家长对其过于溺爱,缺乏挫折教育,遇到问题不敢发声,畏首畏尾,造就了温室花朵弱不禁风。体育技能的学习需要一次次的失败,在失败中走向成功,独生子女带来的弊端使学生承受不来运动中的失败感,中途放弃。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特殊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了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8]。一个人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时候,会变得否定自我,怀疑自我,削弱对体育的热情。在体育校队的同学反映自己常常会产生挫败感,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学生长时间练习付出仍然不能使教师家长满意,反复造成的失落感会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阻碍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性格有些孤僻,在团体活动中,与同伴有距离感,出现问题是倾向归因于自身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自己能力低;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有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或是运动会上由于害怕出丑丢人,不敢大胆练习或是参加比赛。这些学生大多比较内向,行为孤僻,过于自我保护,更多地关注完成动作的时候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导致练习时放不开,缩手缩脚影响动作质量。
运动动机是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充分重视学生的各种需求,体育课上适量的时间安排做游戏,满足中学生爱玩的心,做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上来,在游戏中既掌握了技能有锻炼了身体。体育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机会,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学生喜欢什么运动项目。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利用竞赛提高法、积极自我暗示法使学生在不同程度的困境中战胜自我,带给学生面对挑战的勇气与信心。教师应在体育课堂上细心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尽量减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加强个体的纵向比较,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提出表扬并加以鼓励。体育教师注重过程评价,减少结果评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
在体育练习对中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地自我观念,比如对于一切胆小不敢尝试难动作的学生可用语言鼓励或者点头赞许;对于动作不太正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时语言亲切,先表扬其优点再指出错误,及时给予反馈。严格分析运动中出现的错误,正确归因,避免总是把失败归结于自己能力低,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对于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的学生,体育教师与其进行谈话,热心扶持,保持爱的继续。
中学时期身心急剧发展,心智不够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处于萌芽阶段。家长和学校老师起好沟通协商作用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把学习本身、学习的过程当作努力的目标,享受过程,而不是仅仅把眼光局限于最后的结果,局限于我要成功。当学生面对失败时,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总是把失败归结于是自己能力低,动机水平会降低,对运动排斥感会大大增加。在校队训练工作中,体育老师设置的目标要明确而具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团体责任,明确自己将来要达到的练习程度并为之付出努力。
榜样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多介绍体育明星、播放体育比赛精彩视频,引发孩子的崇拜感,内心想要向偶像靠拢,无形之中调动学生参与运动。讲解运动项目的由来及发展趋势时,要注意趣味性,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动作表象。
自我调控即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自己的消极情感,冷却不良情绪。课堂上教给学生自我调控策略,如自我暗示调控,主要指积极的自我暗示,当遇到有难度的动作时,内心告诉自己“大胆一点”、“再尝试一次”、“你可以的”;自我目标调控,引导学生在自己已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师的建议设置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通过认真练习完成阶段目标,克服困难,满足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荣誉感。
体育教学所依赖的物理环境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密切有关。室内场地空气清新,采光明亮可是使学生头脑清醒,从而增加运动参与度,在运动中获得愉悦感。融洽的体育教学氛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谐型体育课堂氛围会让学生练习积极,对体育运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校领导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度,一个领导的意见决定这体育场地是否扩建,课外体育活动能否得到开展,正常体育课会不会被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