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中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家教家风特别是优良家教家风对促进人们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每个人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经受着作为人生标尺或戒尺的各式家教家风的熏陶,这些总能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心灵烙印,是千千万万人们成长过程中梦想起航的第一站,也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基准。通过将优秀家教家风视角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更多更为优秀的接班人意义十分重大。[2]
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课堂。家教是最具内在价值呈现和内在认可连贯性的教育和训诲。《说文解字》云:“育,养子使之善也。”[3]可见除了“养”儿女们,家长还更要重视“教”。家风是指作为伦理亲缘共同体的家庭(家族)成员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延下去的价值观念、生活作风、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生活习惯及道德伦理品格等的总和。家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思想境界风格。家教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和美美、社会稳定。总之优良家教家风不仅是家庭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也是社会大家庭和谐美满的追求缩影。
(一)强化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良好视角。中华民族特别注重个人思想道德的培养,逐步形成以“孝、忠、信、礼、义、廉、耻、勇”等为核心的优良家教家风文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堂,正是在优良家教家风的熏陶下,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成长起来。优良家教家风是公民优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根本。在物质不断充裕的今天,部分大学生却在金钱名利的过分追求中迷失了自我,人生目标极易定偏,这大多与家庭生活存在感缺失、家教家风不良有着紧密联系。可见课堂上加强优良家教家风教育、培养大学生优良家教家风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能够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以软实力强化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劲。
(二)营造和谐社会集体生活秩序的一剂良药。优良的家教家风可以很好地支撑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国历来强调诚信友善、克己处事,重视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比如,“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高攀龙)”“和睦邻里”“礼义廉耻存半点,不愧为良民”“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等。现实社会生活中时不时地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大多都与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不重视子女第一教育有关。优良家教培育优良家风,优良家风必然会因家庭和顺美满而兴盛安和,必然能涵养出诚信、友善、公平、正义、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从而形成优秀的公序良俗社会秩序。
(三)培养大学生爱国之情的生活融入缩影。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爱国是每个人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古代的士大夫家族从小就教育孩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比如被放逐依然不忘楚国存亡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家国一体的传统决定了优良家教家风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4]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该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目标,同时把个人理想信念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所以优良家教家风始终与爱国主义情感是分不开的。
受国内外错误思潮等因素影响,现实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种种观点和看法依然存在,极容易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当下高校重专业重就业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传统美德缺失、家庭观念淡薄、人际关系冷漠,[5]作为思政课教师,其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也经常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上存在偏激认知。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程有统一教材、统一管理,社会关注度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以讲授为主,极易照本宣科要求学生记得住落实就行,课堂教学死板。有些甚至把公共课讲成思政专业课,精深挖掘,对普通专业学生要求较多,学生往往被动地听课和应付繁多的查原著做笔记等任务,却很少将相关理论落实到行动中,考试前猛背而过,结果是踏雪无痕;另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理论度较大,对部分本科及专科院校学生有些不适合,抓严了也意义不大,故人为加大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力度,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自身经历的逸闻趣事讲一堆,要么学生自己上台述说一大堆,的确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兴趣和锻炼了学生胆量,但忽视了课程“内容为王”的基本要求;在课堂管理上也存在着“你讲你的,我玩我的”不和谐音符,教师在上面自我陶醉表演,学生在下面很少听课,考试也往往以开卷大论文的形式终结。
(二)批判性与建设性引导上效果不佳。在知识碎片化和快餐化的智能终端刷屏时代,没有批判与建设的精神和能力,就无法掌握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技巧,成为知识创造者的“奴隶”。没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和能力,就不能在知识重构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造,成为“知识的仓库”甚至“知识的奴隶”,科学思想武器在他们手中不过是“废铜烂铁”而已。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简单传授书本知识,重背诵记忆应用,缺乏引导学生分析知识评判人生和社会的教学环节,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与重构和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进行批判和提出建设性建议的合理引导,导致学生很难将理论付诸行动。
(三)政治性和学理性关系上处理不当。“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很强的道德、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即要把大学生从“自然人”逐步培养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社会人”。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会自然而然地过多关注其政治性,课堂教学案例多、讨论多、内容杂,在网络媒体时代很容易被学生调侃为“故事会”和“说教课”,一定程度上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来对历史发展规律、世界命运共同体等进行学理性的分析。这种脱离学理性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对大学生来说显然缺少课程性质应有的理论说服力,尤其是在追求独立化、个性化、新潮流的新时代大学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毋庸置疑,新时代家庭更需要创新家教家风。优良家教家风在现代教育实践形成过程中除了有自己鲜明的家庭特色和家庭内部成员的针对性外,更要着重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判断和价值导向作用,体现出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社会性作用。现代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度关联、内在统一。[6]
(一)通过收集整理让学生“知”优良家教家风。让学生在亲自搜集、调研、考察或自身体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知识“知”优良家教家风。首先要发动学生多渠道搜集各类资料。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家教家风资源,让学生去亲自调查或通过网络调查挖掘别人家更多可能是自己家族的优秀历史,了解自己姓氏的人在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做出了哪些贡献,运用别人或者自己家族的荣誉感,让学生“知”优良家教家风。其次还要让学生在调查和挖掘自己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的优良家教家风点滴,比如父母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最经常提到的话,父母给他们的一些榜样式引领等,讨论这些到底对自己有没有产生影响、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等。优秀的家教家风往往是某个时代的回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代家教家风和自己家族家教家风的形成;最后教师自身也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优良家教家风,围绕历史名人、世家家族家训的形成、内容、演变和影响,编撰成一个个可供教学使用的案例小课,在课堂具体教学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优良的家教家风,逐步到达一种高度来认知优良家教家风。
(二) 通过学理分析引学生“理”优良家教家风。中国传统家教家风非常重视对子女性格、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教育引导与培养,不仅影响教育内容的接收程度,也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气质养成。教师要不断进行政治性与学理相结合的家教家风教育,引领学生进行辩证分析,比如家教家风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优良家教家风对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什么要实现家教家风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结合等。优良家教家风不仅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形成,更是社会和谐的良好基础。比如中国传统家教家风强调“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万事兴”等,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结合,充分认知优良家教家风与国家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切实让学生从心底提高对优良家教家风政治性的认知并能主动融入其中。
(三)通过批判性继承推学生“信”优良家教家风。学生在批判基础上去创造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式家教家风,获得激励自身前行的力量,并在不远的将来拥有科学培育子女的持久“信”动力。首先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他们能够搜集到的家教家风,按照个性修养、理想信念、家庭治理、家庭道德、社会公德、社会秩序、遵纪守法等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武器进行剖析,剔除其糟粕,保留其精华。其次组织学生结合个人对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进行家教家风得失分析、个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展望,从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品德、爱国、法治等方面去创造,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将来养育孩子的指南,把它用最简练的语言提炼出来,即铸造新式家教家风。这是他们自己在大量搜集、翻阅、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体察和科学指导而探究出来的,极容易形成他们自己相信的总结,会成为他们的“己训”甚至还有可能形成对将来他们子女的家教家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教育子女做到的,必须自己首先做到。
(四)通过实践锻炼引学生“铸”优良家教家风。优良家教家风具有传承性,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学生政治理性化结合。往往是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相互濡染,不断践行,在树示范、学做人等方面的实践中津津乐道于家教家风之影响,在价值认同下更好地“行”优良家教家风。首先教师自身要深入研读马列著作原著或者解析,从总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发展脉络理论基石,打好引导学生“铸”优良家教家风的学科学理根基;其次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校内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发地把好的优良传统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尽快摆脱躺平、精致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不断深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追梦人”的实践当中。最后把“它训”通过探究升华铸造为“己训”,结合学习及体会不断修正自己凝练出来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家教家风,与家长们沟通商量,真正实现家教家风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业。
将优良家教家风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通过学生对优良家教家风的反思、激荡,不仅仅知,更需要逐步理解深化,拨动最深处的心弦,深化优良家教家风的作用及归属,内化于心中信,外化于动作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效才能不断凸显,真正实现思政课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目标。当然,改善家庭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风气仅靠个人道德自觉、学校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宣传等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人心崇德向善、扭转社会风气,[7]还需要社会大众的自觉行动与国家层面加大引导,整体动员起来,共同为培养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合格新人筑牢思想基础、提供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