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分专业差异化教学论析*
——以生态文明专题为例

2021-11-24 11:10王磊磊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36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文明

王磊磊 (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

2018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1]我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置生态文明专题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认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维护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教育涉及法律、经济、文史哲等多方面知识,为构建多学科互补的生态文明课堂体系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差异化教学为推进“形势与政策”课中生态文明专题建设注入新动力

(一)课程内容方面:差异化教学有助于延伸“形势与政策”课中生态文明专题的教学内涵

当前我国致力于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在生态环境领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调动各行各业的人才,齐心协力、善作善成。经济发展角度,生态环境部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立法角度,长江保护法已纳入2019年人大立法计划;监管执法角度,国家加大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取缔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生产项目;环境治理角度,2019年要打好七场战役,包括蓝天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城市公共管理角度,从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因此,差异化教学以专业背景为基础,在政治导向性上为生态文明专题教育提供多元化视角,打破原先分学科的知识壁垒,弥补由于专业分科而导致的架构不完整。例如,采用生态文明观点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金融等话题,从学科融合角度进行知识迁移,有助于大学生增加对国家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解,完整地阐释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

(二)课程管理方面:差异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中生态文明专题的教学水平

一方面,通过差异化教学可以从经济、法律、伦理、民生、社会、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国内外生态文明专题教育追踪,选拔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从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发挥生态文明专题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采用视频、研讨、座谈、网络互动等多样化的生态课程教学方式。例如视频教学,给予学生最直观的心灵冲击——两极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珠穆朗玛峰被迫封山真相、土地沙漠化等,充分调动学生互动和研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专业视角分享学习体会,撰写课程论文。在课程管理上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差异化教学,师生通过多元的界面和灵活的信息搜寻,了解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与国家政策推行,使得专题教育更加生动便捷,提升“形势与政策”课中生态文明专题的教学品位和水平。

(三)课程研究方面:差异化教学有助于推动“形势与政策”课中生态文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

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优势,加强“形势与政策”课中生态文明专题教学研究力度,开设以差异化教学为基础的实用型课程,使得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在“形势与政策”课研究中推进差异化教学,一方面采用多学科化解释,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启发大学生群体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例如,财经类大学生在理解目前国家经济下行压力与环境监督力度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激发学生拓展学习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的生态经济理念以及生态环境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思路和举措,深刻领会国家统筹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态度和决心,力争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二、差异化教学为整合“形势与政策”课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提供新思路

以法律、经济、文史哲等相关学科知识引入生态文明专题教育为例,对“形势与政策”课中生态文明专题教育实施差异化教学进行有益探索,增强课程理论武装的时效性、释疑解惑的针对性、教育引导的综合性,[1]加深学生对我党创新成果的领悟,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一)涉及法律学科的生态文明专题教育资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3]我国古代便有虞衡制度,在政策法令中体现自然生态观。《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密不可分。立法执法方面,国家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护法、核安全法以及环境保护税法等,国家颁布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40余项改革方案;多部协同方面,最高检已与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协作配合,以《关于在检察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为指导,内设机构改革,由第八检察庭作为公益诉讼组织保障机构;政务服务方面,《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旨在优化政府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实施,实现了污染防治的全面部署和系统治理;政企合作方面,《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现生态环境效益提升,《生态环境项目技术标评标指南》《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环境权益交易的法律属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出台切实有效保护生物资源;责任追究方面,《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确立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

制度出台的频度之密、体制覆盖的面域之广、执法铁军的督察之严、责任压实的态势之峻前所未有,足以体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生态文明专题教育注入法律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拓宽生态与法律领域知识面,更加清楚认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二)涉及经济学科的生态文明专题教育资源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是国家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也曾经历过粗放式经济增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雾霾、黑臭水体、垃圾成堆等问题频现。现如今,中国致力于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增长之路。

明确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必须从绿色发展理念、 重大经济政策和产业布局、高质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的绿色发展理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念的集中反映,将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作为潜力和后劲,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二是介绍重大经济政策和产业布局,例如国家出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制定并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保护补偿、绿色金融改革、环境保护税开征等环境经济政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匹配资源、生产、消费三大要素,督促传统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型,以满足生态承载力为前提的经济发展提升。三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注重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相结合,实行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全方位变革,持续推进绿色金融的国际主流化进程。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密不可分的两大议题,在“形势与政策”课生态文明专题教育中融合经济学科知识可激发学生以环保投资、环保督察为背景开展经济效能研究,将模型的构建、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回归结果以及稳健性检验等技术手段应用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从而激励生态治理。

(三)涉及文史哲等学科的生态文明专题教育资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不乏以“尊重自然”为价值导向的生态文化。比如,《孟子》一书中提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齐民要术》中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只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大自然的活动规律,才能实现民族的永续发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埃及与古巴比伦文明的没落、楼兰文明的消失无不与毁林开荒、土地沙化、生态衰退密切相关,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得以存续,得益于自然的哺育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生态环境变迁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历史沉痛的教训警示后人保护生态环境,永葆人类生存与发展之根基。

人类善待自然,自然馈赠人类。在“形势与政策”课生态文明专题教育中注入文、史、哲的内容,发挥底蕴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更迭、哲学的洗礼中有所顿悟,并将生态价值理念践行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推动社会的进步,构筑民族的未来。

三、差异化教学为开展“形势与政策”课中生态文明专题教育开辟新路径

(一)适应学生需求,深化教学实效

“形势与政策”课生态文明专题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学定位和拓展范围有所区别,以此增强课程释疑解惑的针对性、生态文明专题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给法律相关专业学生授课时,侧重介绍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等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和推行情况,拓展执法机构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处理生态环境相关案件等教学内容;给财经类相关专业学生授课时,则突出讲授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化解矛盾的手段,讲解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知识,以及如何将市场化手段和社会资本充分运用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措施;给文史哲相关专业学生授课时,可以分享中外文学作品中反映生态环境恶化的读本、分析西方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环境公害历史事件、讲授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论述、介绍各民族文化中反映生态农桑的谚语歌谣等;给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学生授课时,则可以重点介绍生态廊道、海绵城市、节能建筑等新概念,鼓励学生在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生态城市建设;给交通运输相关专业学生授课时,拓展介绍货运装备燃料动力改造升级,如用液化天然气(LNG)替换柴油;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取代汽油车等;给地理相关专业学生授课时,分析地理环境对气体扩散、水体流动、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充分运用不同地理地貌特征,系统规划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构建育人体系,强化价值引领

生态文明教育久久为功,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特征,因此需要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中生态文明育人体系,规范大学生群体的生态行为,强化价值引领,辐射、惠及社会。一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特征,将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与志愿服务、环保社团的先进做法相结合,通过有效实践弥补纯理论教学的缺失。二是驱动校企之间形成产学研合作,促进生态文明领域人才全方位培养,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研究,探索高校学生绿色生态活动推动乡村振兴、辐射社区社会的实现途径,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形势,构建长效稳定的教育体系,切实保障高校生态文明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