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山东肥城市泰西中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全面深入,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逐渐被教育各界所关注,德育告别以往的“单打独斗”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在各个学科中进行渗透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此避免空谈道德教育。这种以学科为教学环境来开展德育渗透,是素质教学机制的转变,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科专业能力,在对学生个体进行有效分析和掌握的前提下,将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和相关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和有效连接,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强化相关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思维体系和价值观念,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来进行德育的渗透和实施,其实施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史为鉴,以人为镜,通过历史长河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事,来探究和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秀品质,明事理讲情理,以历史结论和人格分析来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史明志,爱家爱国,从中国传统历史中去寻根溯源,从中国近代历史中去经历兴衰,从世界历史中去奋发图强,用历史来鞭策学生要强国兴邦,用民族英雄的伟大事迹来激励学生要守护家国,在对中国历史和全球历史的学习、思考、分析和归纳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提升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其三,引导学生坚定未来的理想。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来唤醒对未来生活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理想不应该是迷茫的、不切实际的,而是应该落到具体的人或事上,形成具体的、具有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这种引导过程可以从历史教学和德育的融合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历史实践和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来映照学生通往理想彼岸的漫漫长路,以坚定的信念和优秀的品质来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
高中阶段的教学时刻笼罩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很多教师的教学重点会下意识地向高考的考点倾斜,在具体的知识点讲授时往往会围绕考试题目进行内容填写和主观题分析,但是对于知识点本身蕴藏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并不会进行挖掘,忽略了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实施。
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历史教师的教学内容多数是围绕高考考点和考纲范围进行设计和设置的,考试成绩依旧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标,大部分学校也将所带班级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考核指标。基于此,教师会将教学重点落到具体的考点学习上,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其反复训练,以此来保障成绩的提升。但是,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并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不会将时间花费到收集和归纳历史德育素材上,忽略了历史教学中实践技能、思想品质和价值认知的培养。
多数教师对于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比较认可,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发现无法对学科渗透德育质量的好坏进行评估,除了没有具体的步骤和条款来进行准确衡量以外,对于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也无法利用等级来进行评估。为此,教师在进行学科渗透德育时,往往都会浮于表面,很少进行深入地展开。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进行德育必须要对学生个体进行深入研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以学生个体的提升来带动整个班集体的教学质量,提升历史学科和德育融合的教学效率。历史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爱好倾向,进行有计划的引导和监督,使其获得内在的感动和自我成长,树立良好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以教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第一单元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为例,历史教师可以在讲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只有秦朝具备统一的条件?这些开放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各种答题角度,像被统一的韩国国君、当时的秦朝百姓或者历史旁观者等等,必然会有不同的答案。基于此,教师可以制定科学的道德教育计划,来引导学生完成个性化的思想品德提升。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将历史学科和德育融入教学时,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历史中具有参考价值和性格特质的代表人物,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进行榜样力量的宣传和引导,以此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传递出历史传统、家国情怀和价值取向,并进一步构建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科学成长观念。
以教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全民族的浴血奋战”“日本军的滔天罪行”和“抗战的最终胜利”进行德育渗透,深入挖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抗战英雄事迹,抓住历史和德育的有效契合点,以此树立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爱国榜样,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和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
历史中典型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两个方面的原因,尽管千人百味,但是其中事件的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都可以作为德育的重要资料,以可溯化的事实进行有理有据的思想引导,教学效果必然不同一般。作为客观存在的依据,历史典型事例可以从产生环境、过程发展、人物性格、客观条件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探究,并可以有效剖析背后蕴藏的时代背景和人文内涵,进而使得德育有理有据。
以教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例,教师可以按照“鸦片战争的开始”“列强侵略的继续”“民族危亡的斗争”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内容构建,同时可以将现代中国的禁毒举措和鸦片战争进行关联、将英国博物馆的“中国收藏”与八国联军进北京进行关联、将中美贸易战争和晚清时期民族危亡进行关联,以此完成历史典型事件和德育的融合,以可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护国感情以及对祖国强大的自豪。
以历史教育为依托,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是学生获得学科实践技能的开始,也是培养其品德教育的良好土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以某个活动项目和特殊节日为起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历史,组织学生去收集资料和观察遗址,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感受写下来、画出来,从中去感悟、去提升,进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教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教师可以在五四青年节时以课堂为主题活动实施主场,以节日为触点来引导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精神和意义进行讨论。并围绕“自古弱国无外交”来进行主题演讲和辩论,促使学生打破时代的束缚,将一百年前的历史事件和当下的中国外交进行关联,启发学生辩论思维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和责任,并构建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应该以具体教学内容作为渗透土壤,以对应的德育为种子,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思想、价值,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