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意蕴及价值

2021-11-24 06:52
现代交际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总体性异化消费

刘 菲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每一种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到垄断阶段,社会政治环境也发生复杂的变化,列斐伏尔将社会的异化研究深入到日常生活领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异化现象,指明了克服异化的总体性革命理论,致力于实现总体性的人的回归。

一、日常生活批判之源起

1.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动荡不安,为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可乘之机,随后迅速发展扩大引发了席卷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革命失败、法西斯出现的共同原因在于人的意识形态的神秘化,这种神秘主义遮蔽了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目,人们迷失了自我。此外,法西斯对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鼓吹使得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再加上资本主义异化对日常生活的蒙蔽更是为法西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面对这一现象,列斐伏尔指出,只有对日常生活的病态进行批判和揭示,才能克服日常生活的异化,使人们回归本来的生活状况。

2.教条主义的出现

二战后,欧洲各国积极进行战后重建,斯大林的教条主义得以盛行。斯大林教条化地看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核心抛之脑后,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相去甚远,带有极权主义的倾向,他将马克思的国家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进行歪曲,这种教条主义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显示出弊端。列斐伏尔结合日常生活对此进行深刻批判,反对以教条主义治理国家,若将这种教条主义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使人们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必须从马克思的视域来理解社会生活。

3.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阶段——消费社会

列斐伏尔认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引导性消费的官僚社会”,一切消费被符号化,大众的消费从物质消费转向了无形的象征消费,人们的虚假需求呈上升趋势。大众传媒直击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使得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是考虑自己的真实需求,而是担心自己会被更新换代的消费时尚所抛弃,在消费中人们失去了主动性,成为消费活动的奴隶。消费生活中的这种异化现象,通过虚假的消费现象使得人们对物质展开疯狂追求,人的批判与自我意识受到冲击。对此,列斐伏尔认为需要通过批判日常生活的不合理让人们从现实中清醒过来。

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意蕴

“日常生活”是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创新,在列斐伏尔看来,日常生活是被异化控制的,它失去了本真的意义,是一个带有批判色彩的概念。在工业社会,日常生活是一个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的领域,日常生活具有单调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处于官僚统治社会的控制之下,但是它也能反映社会的本来面目,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具有强大的瞬间爆发力和活力。统治阶级借助日常生活这一途径对被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政治生活被异化,日常生活成了帮助其掩盖压抑人的本质的帮凶。日常生活是人的产生和生存的沃土,连接了各种社会关系,体现了社会走向。

1.日常生活批判的出发点——异化

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扩展到“第三个平台”,即日常生活领域。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全面异化:在思想上,人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主体,然而人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异化为自身崇拜的对象,人们逐渐迷失在这种偶像崇拜的思想意识中;在需求上,人们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而不是考虑自身的真实需要;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本质是在与他人形成的社会集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发生分离,人们对这种分裂习以为常。除此种种,列斐伏尔从消费社会学的角度指出,消费领域的异化体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异化,在日常消费生活中,人们被各种消费主义媒介和手段所渗透,它们无孔不入的渗透使得人们消费观带有极大的享乐主义。在符号化和信息化的现代消费社会,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自欺欺人”,从各种休闲娱乐中寻求安慰,成为虚假生活的奴役,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列斐伏尔关注到了异化的新特征,对日常生活中的异化进行深入批判,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的范畴。

2.日常生活批判的场所——消费领域

前期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异化的全面泛化的批判,后期将日常生活批判的焦点更加精确化,转向了对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提出了“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异化的基础上,人们经济领域的消费受到控制,官僚主义在政治领域的统治也进一步加剧了消费社会带来的全面异化。在列斐伏尔看来,日常生活成为一个被恐怖力量控制的、失去主动权的领域。社会各阶层对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生活并不了解,他们只是简单地进行自己的活动,对于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处境一无所知,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被别人利用来操纵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棋子”,失去了洞察和批判社会整体的能力。在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中消费成为主导力量,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担忧的不再是之前的贫困问题,而是担心“过时”,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已将人们能想象到的需求都设计出了“解决方案”,人们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满足,通过消费的动机来消解人的欲望、需求,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控制人的目的,满足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异化手段。

在现实社会中建立起一个自身之外的被认为是“真实的”的世界,然而这不过是人们的精神想象物化了的非现实世界。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人们对消费时尚的疯狂追求,“流行”成为专断的价值观,真实的物的功能被词语、符号所代替,形成一种流行的法则,这种伪真的“现实”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到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广告宣传凭借其宣传性大肆鼓吹消费,激励人们“自由的”进行购物、选择和消费,但实质上人们失去了自我意识,这背后是极度的贪婪、赤裸裸的利润追求,资本家原本公开的剥夺和压迫现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式进行着,被列斐伏尔称为“自我快乐的皮鞭”。当今社会独立完整的日常生活体系被碎片化,消费控制着日常生活,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客观活动,更是控制人的符号,日常生活的性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偏离,因此,列斐伏尔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批判,以期遏制这种异化现象的深入发展。

3.日常生活批判的战略选择——总体性革命

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日常生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物质生产、消费领域及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因此实现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克服异化就要坚持总体性革命,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入手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侵蚀,从整体上还原日常生活本来的面目。

在政治上,要将斯大林教条主义的国家模式拒之门外。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在当时的苏联盛行,国家政治生活的异化达到了顶峰,经济和文化异化是依附于它的。在经济上,要高度警惕经济决定论的绝对化,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不能过分地追求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若是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那么它的危害性远比它带给人们的要严重得多,一味地追究经济的提高将会加深对人们的剥削和压迫,人们失去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享受,日常生活的异化会进一步加深。恢复日常生活的本来面目要实现政治措施与经济策略协同并进,任何一方的偏斜和缺失都将不确定异化的发生。在文化方面,要加强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水平,“让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艺术品”,创造一种充满艺术气息的崭新的日常生活方式,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经济和政治的健康发展。

作为一种性意识革命,身体革命不同于以往思想家主张的男女自由平等的制度关系,它的目的在于改善性别与社会的关系。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消费和科技异化之后,人们不得不违背自身的意愿从事一些活动,欲望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压抑,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人的意识和欲望的异化必然会带来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不全面发展,这种对于性的压抑,如果不将它彻底根除,那么一旦它超出了自身的界限,它就会殃及人类的所有领域,列斐伏尔认为,当人的自我意识支配人的行为时,欲望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反之,一味地受到压抑,人的欲望会愈加强烈甚至会导致一些不可控状况的发生。因此,对性意识的控制不应由某些社会制度来强加,关键在于人自身,要破除外界对于自我意识的压抑和阻挠,自己决定自己的身体和行为。

4.日常生活批判的最终目的——“总体性”的人

没有什么比身处日常生活中的人更了解自己的状况的,要克服异化、恢复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就要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以总体性的革命消除压抑,实现“总体的人”。

马克思提出的“全面的人”,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方式,在列斐伏尔看来这就是总体的人。“整体的人经历这种支离破碎走向自由,它变成了自然界,但这是自由的自然界。它像自然界一样成了一个总体,但又驾驭着自然界,总体的人是‘消除了异化’的人”。[1]只有消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能扬弃日常生活中的异化,从而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统一,“总体的人”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完整的人,他在各种可能性中发展起来,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摆脱异化,最终实现人的本质回归。然而,这种“总体的人”是扬弃异化的一种理想状态,列斐伏尔指出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探寻扬弃异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法只能摆脱异化的特定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异化本身,原因在于人总是以主客对立的立场来处理问题,而且社会分工会一直存在,劳动作为人谋生的手段也将持续进行,而人的本质作为抽象的存在总是通过实践来体现,因此异化不会消失。异化的矛盾性决定了“非异化”是一种无限接近却又无法达到的状态,“总体性的人”是一个目标取向,是无限接近的理想状态。

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反思

思想理论的产生在于解答时代之问,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亦是如此。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在各个领域的显露,列斐伏尔以自己独特的日常生活视角来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开辟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新的哲学视域,其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在进行理论实践时有效避免其不足。

1.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价值

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深入到被边缘化的日常生活领域,揭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异化,探究如何将人从日常生活的异化中解放出来,将消费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异化作为主要研究场所。异化不仅仅是马克思所探究的人的贫困问题,它更关涉人的意识形态问题,人的发展在于对现存社会的不断否定和批判,若人们安于现状失去了批判意识,人与社会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经济核心论转向更加微观的日常生活,继承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建立以对大众消费为批判对象的否定思维,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的总体性革命观。人的本质的实现在于回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只是一种充满艺术的新的生活风格。艺术具有超越现实的趋向性,它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却又表达出超越当前的理想状态,“让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艺术品”这一口号深刻反映出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艺术化的“乌托邦”精神,欲望的压制会导致创造力的丧失,而这种乌托邦式的信念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地解放自我。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创新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批判理论,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以一种带有乌托邦精神的诗意的实践形式探寻人的本质的回归之路。

2.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作为社会革命的中心,一方面,这虽是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补充,但是将人的诸多方面的异化纳入微观的日常生活中导致批判失去了宏观的把握,失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改造,只强调琐碎化的日常生活批判是不足以彻底消除全面异化现象的。另一方面,批判理论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其最终的目的要服务于批判实践,然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带有理想化和乌托邦主义的倾向,难以找到相应的社会实践。过分地将克服日常生活异化的出路指向文化革命,弱化政治、经济方面的作用,缺乏规划性和统一性,因此在人的解放之路上止步于批判的空想,脱离了现实的实践。

猜你喜欢
总体性异化消费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从总体性视角看葛兰西的“有机”概念